外國名著
(1)《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賞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壹。這部作品剛剛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註意。與他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認為,這“是壹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現代歐洲文學中簡直“沒有壹個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確實是壹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壹個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創作了壹幅無與倫比的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俄國詩人費特說,作者簡直好像把整個時代都裝進了這部小說。
反映時代:《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壹切都顛倒了過來,壹切都剛剛開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貴族的舊秩序被顛倒了過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註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悲劇層出不窮,壹幕幕展現在他的眼前,而壹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消息,特別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創作過程:托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著實費了壹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爾斯泰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他告訴妻子說,“我想到壹個出身於上層社會、已經結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婦女的典型”,他說,“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寫得只是可憐而沒有罪過”。1873年,他開始動筆。他的妻子在致親人的信中說,他寫作的“是壹部取材於現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是“敘述壹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悲劇”。他按照這種構思進行寫作,起初寫得很順手,初稿只花了壹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後完成這部小說,卻花費了將近五年緊張的勞動。直到1875年,小說才開始在《俄羅斯導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才有第壹個單行本問世。在這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他逐步地擴大了題材的範圍,深化了主題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力度。結果,就使是這部小說從最初只表現由壹個妻子的不忠實而引發的家庭悲劇,發展成為壹個通過講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廣闊而復雜的、正在經歷劇烈變動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宏偉的歷史畫卷。
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與藝術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學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刻下印記。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得好:托爾斯泰的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的中心。……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托爾斯泰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在魯迅《壹件小事》中,有托爾斯泰式的自省與懺悔;在冰心的《壹個憂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裏的伊爾倩涅;冰心另壹部作品《超人》中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式的愛的化身;葉紹鈞的《倪煥之》、茅盾的《三人行》、廬隱的《海濱故人》、王統照的《微笑》、許地山的《綴網勞蛛》等中國現代文學優秀作品中,都有托爾斯泰的泛愛論、勞動觀、人性觀的反映。許多中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文學經歷時都曾談到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作者風采: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壹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壹。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裏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準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壹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壹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曲介紹
箏獨奏,王昌元作曲。通過描寫碼頭工人與臺風博鬥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不畏堅難,勇敢豪邁的氣魄和對未來必勝的信念。
戰臺風: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臺風博鬥而作的壹首箏獨奏曲。全曲氣勢磅礴、形象鮮明。
第壹部分節奏快速強烈,曲調熱情洋溢,表現了碼頭工人生氣勃勃,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箏柱兩側反向刮奏,發出混亂而強烈的音響,渲染了強臺風襲擊碼頭的驚險氣氛;
第三部分用箏模擬呼嘯的臺風滾滾而來;描繪工人與臺風的博鬥,激昂向上,隱含著必勝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揚的旋律,抒發工人勝利的豪情。
最後是第壹段的再現,工人們重新投入緊張而熱情的勞動。此曲被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王昌元
女, 浙江杭州人。1945年出生.
著名古箏演奏家,其父是有名的古箏教育家、當代浙派箏的傳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歲即隨其父習浙派箏。十二歲登臺獨奏,1960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後升入本科學習,師從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箏派古箏演奏家郭鷹,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後擔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上海舞劇團、中國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的古箏獨奏演員。
還在學習期間,就協助其父訂正了箏曲《林沖夜奔》、《海青拿鶴》的指法,並用雙箏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上初露鋒芒。
其演奏風格剛健有力、穩重端莊,音色醇美,韻味濃郁,氣魄雄渾,技術功底造詣很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藝術上很有造詣,而且很擅長創作,馳名中外的著名箏曲“戰臺風”就是由她創作並演奏的,此外她還創作了大型聲樂作品“琵琶行”,箏曲“洞庭新歌”等十余首。
1984年,王昌元赴美國肯特大學研究世界音樂,並在紐約、波士頓、匹茲堡、費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講學活動。1988年,她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同年應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舉行獨奏會,被喻為世界級的演奏家。
參考資料:
著名電影:/view/2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