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看完1去先鋒書店,瞥見黑塞的《荒野之狼》幾個字,在《荒野之狼》的評論裏看到壹句寫著“黑塞之前的陀老”,於是翻開了這本書。那時候看《群星閃耀》的時候,說托老的時候,我只標註了“既然燃燒著死亡之吻,就要熱愛活著,為苦難而呼吸”,那時候我更喜歡列夫·托爾斯泰。
今天看這本書,想把每壹句話都標記出來,感嘆自己要做的事情。反復的,壹字壹句的問著深處,響啊,響啊,說不清有沒有回音。聖經、宗教、世界上滅絕的物種文化都是壹體的,但宗教思想會源遠流長。因為我們不能只是抱著身體走路,所以才有了活下來的想法。同樣,我們的思想需要畫壹條紐帶,我們害怕無邊的自由只能被神和魔控制。所以心理學的第壹條建議是:要虔誠。
“活著就是天堂。”就幾個莫名其妙的詞就概括了我最近的心情。被我傷害的人有自己的懲罰;那些傷害我的人,我真的希望妳們問心無愧。
“壹粒麥子落在地裏不死,還是壹粒;死了就結很多種子。”第壹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理解;故事裏第二次看,突然明白了。
大部分字都是聖經,因為是壹個朋友給我的,我很少看。前幾天,我激起了閱讀它們的興趣。看了壹會兒,覺得很殘忍,就擱置了。但是,這本書壹直放在床頭,床頭的書。
我出生在壹個佛教家庭,所以我信仰佛教。在我眼裏,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壹家人,我尊重妳。但是,歷史上也有很多食人族。我年輕的時候不太信佛,因為不需要。現在我信佛,不是因為我信,而是我心裏想要。
妳想要的,妳追求的,這就是欲望;妳的心可以無欲無求,不被壹切誘惑控制,就是自由的。
覺得自己很慘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做出來的。
每個人都喜歡書中的阿麗莎,而我在最後也愛上了他,這很神奇。
好像離這本書所在的時間很遠,但差不多就是現在。當我想到地圖上的兩個點時,我會從遠處聚焦,近看就能分辨出來。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思想崩潰了,壹堆人倒下了,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站了起來。
伊凡,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如果是這樣,他們都是罪人。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書心得2其實我壹直有點害怕看這部小說。壹是因為拓實的俄語風格很晦澀,很久以前看完《罪與罰》後的拷問印象還在。第二,看了內容介紹,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很難理解和思考這個殺父故事引發的深刻主題。
這本書開篇純屬偶然,但我在網上看到壹個話題,討論誰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有人回答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在俄羅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如此。這就頗有點華山論劍和兵器譜的味道了。突然想到這本書還躺在書架上等著和我再次見面。它突然生出壹些英氣,痛了壹夜,我咬緊牙關跺腳。兩個月前為自己貪了黑手,終於看完了。然後,感覺有些字不寫。我真的很抱歉這兩個月來我所遭受的折磨。
我還記得挺清楚,這本書是當年在畢業生擺的地攤上買的。最老版本的《人民文學》邊緣磨損,紙張微黃。這種硬殼墊在任何地方都很方便,功能性很強。據我推斷,賣書的兄弟應該也沒看過,因為邊上書頁還是很緊的。那時候在我大師兄看來,我就像他買書的時候壹樣,正處於藝術性的爆發階段。考了歐美文學史後,有壹段時間沾沾自喜,想把經典作品都抓起來。如果我不看書,我想至少買幾本書。雖然我當時對陀大師的了解幾乎僅限於約翰·庫薩克在《騙局空氣》中的臺詞“壹個國家的文明只有它的罪犯才知道”。
於是,看似十塊八塊的贏了,既做了壹點點減輕哥哥包裹的重量,又滿足了他小小的虛榮心,雙贏。後來當然是書剛買的前幾天翻開了幾頁,然後就在箱底了。但我和我哥的區別是,我畢業的時候沒有擺地攤,而是把我沒看過的書都封了寄回家。
十七年過去了。搬過無數次家,這本書走過無數紙箱和書架。我從未見過主人的日子,以至於塵土飛揚。今天看完,又慚愧又欣慰。
言歸正傳,拓實的書不好讀。我上學時讀過《罪與罰》。現在想來,除了想起故事簡介和聖彼得堡的白夜,幾乎沒有什麽了。但是那種神經質的印象是種下的。感覺俄羅斯人普遍神經質,睡眠不多。還有,裏面的名字能把讀者折磨死。
《卡拉馬佐夫兄弟》作為陀晚年的代表作,在震撼人心的殺父主線故事中濃縮了大量的道德追問和哲學思辨。看這種書有時候真的很辛苦,就看妳能不能抵擋或者忍受作者心靈的利劍。像陀氏這樣的人,往往幾劍齊發,讓妳喘不過氣來,批評家稱之為“復調”。所以,小時候不讀書是好事,就像我讀《罪與罰》壹樣。我雖然年輕力壯,但思維脆弱,看完眼前壹黑。
人到中年,終於對世界和人生有了壹點體會,又到了該看這類書的時候了。
其實我想起來的時候看過壹本書的節選,就是“宗教的正義”這壹章,即使從當時的幼稚和有限的眼光來看,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當然了解的很淺,還有很多困惑。例如,對於上帝的三個故事的理解,托爾斯泰認為那解釋了世界上所有問題的根源。我不明白。
看完這篇全文,我有了更多的感觸,但我不敢說明壹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點是,他不負責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他只是展示問題,分析問題。他往往以極其精準的思維把問題分析透徹,讓妳覺得無懈可擊,但妳卻答不上來。可能他也覺得思考的過程比答案更有意義。
這本書的核心是道德和上帝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宗教感薄弱的世俗國家,正統基督徒對上帝的信仰和敬畏可能難以想象,也不可能深刻感受到失去統治地位後的虛無感。但道德與理性的鬥爭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和思考的。伊凡所謂的“什麽都可以做”,是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極端。個人就是上帝,也是尼采“上帝死了”的呼應。不同於哲學家晦澀的思辨,作家可以在具體事件中展現問題來拷問人們的良心選擇,也可以同時考察不同選擇的人的結果。
這本書平行的臺詞太多了,不同的人可以分別回答。理論家伊萬最後也像尼采壹樣得了腦膜炎瘋了。癥狀可能是巧合,但和他整天想著樹立個人主義的絕對權威有關。從業者斯麥爾·賈可夫自殺了。他不識字,沒有能力構建深奧的理論,但他能夠通過憤世嫉俗的仇恨付諸實踐,但僅靠仇恨無法戰勝他的道德法則。伊凡的理論客觀上幫助了他,他看了筆記後仍然無法忍受這種折磨。表裏不壹的米卡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他是語言上的巨人,大談殺人,但他心裏清楚,無論如何,他是絕對不會做的。他只是壹個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卡拉馬佐夫兄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卻沒有逃脫懲罰的命運。只有篤信上帝的阿廖沙才能始終獲得心靈的平靜,這要歸功於他性格中的壹些自然因素,當然也要歸功於他的導師祖瑪西長老的指導。
作為劇中的壹部戲,宗教正義這壹章,看了很多年,印象還是最深刻的。今天我可以讀三個耶穌經歷的故事,我可以解讀物質、奇跡和力量與人的自由之間的糾結。縱觀歷史,能換來自由或自由的枷鎖,幾乎不外乎這三種。陀所謂對世界壹切根源的解釋,大概就是這個意義上的。比起我當年對偶像崇拜被權力利用的淺薄理解,差遠了。可以說,僅憑這壹章,這本書永遠不會過時,因為這個終極問題會壹直存在,會困擾無數思考的人類。此外,伊凡與魔鬼的幾次對話也極其復雜深刻。
即使從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其實也很精彩。只是在這個習慣了快餐的時代,這本書的節奏很慢,很難獲得進入小說最重要的感覺。看完之後妳會發現很多細節非常豐富,足以描述壹幅完整的俄羅斯風俗畫。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現在我們都聽讀書會的演講者說壹本書會幹幾個小時,他大概會覺得這些細節太多余了。然而,正是這些細節和它們所支撐的人物,搭起了19世紀俄羅斯人民的畫像:壹個無恥而沒有感情的父親,壹個對愛情充滿幻想的瘸腿而自卑的小女孩,壹個自尊心太強而不願承認內心未婚妻的交際花,壹個經歷過風風雨雨又渴望真理的交際花,壹個木訥而善良的老仆,壹個狡猾的鄉村客棧老板,壹個身無分文卻傲慢的波蘭軍官,壹個醉酒的商人,壹個年輕而堅毅的軍官,壹個貧窮而多病的軍官。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感嘆,現在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壹個作家,再深情細致地描述他的時代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小說不再是主流,現實主義漸行漸遠。
拓實的另壹絕活是心理描寫,這也是第壹個打開意識流氛圍的。多少看似不可思議、矛盾的行為,在人們的心理層面發生了改變,而那些改變的細節又非常生動、自然、令人信服。比如雙方律師在法庭上的心理解釋;他的未婚妻是如何從試圖為自己辯護中突然變節的?壹個隱藏了幾十年殺人罪名的官員,如何突然按捺不住地向陌生人吐露心聲,道德法則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心靈,連身邊的人都不敢相信,更別說理解了。另外,對少年心理的描寫也很細致,尤其是對伊柳莎和他父親的描寫,讓我特別感動。那些話是真誠而純粹的,無人可訴的悲慘人生更讓人心酸。
這本書的內容太豐富了,我壹時想不出有什麽可以與之媲美的。關於人性中的善與惡,人的心理感受,人的選擇理性,人的命運與疑惑等。,可謂浩如煙海。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會有很多復雜的聯想和感受。看完之後,頗有壹種無法消化的腫脹感。這裏能記錄的也是漏。
今天,我們處在壹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時代,難免時不時會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妳能讀到這本書,偶爾思考壹下終極關懷,妳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依然被宗教信仰、物質力量、理性和自由所錨定,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雖然有點枯燥和古老,但浮雲過後,應該不難得到壹個清晰的頭腦。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3剛讀完《卡拉馬佐夫兄弟》,腦海中不斷閃現出壹個衣著修長、面容慈祥、面帶微笑的年輕人的背影,還有壹群孩子,他們手拉著手,蹦蹦跳跳,大聲喊著“烏拉,卡拉馬佐夫”。我的心怦怦直跳,久久難以平靜。各種各樣的想法縈繞在我的腦海裏,關於信仰,關於救贖,關於善與惡,關於人性,關於寬恕,關於審判...這些都要我花很長時間去思考,慢慢消化,也許最後能想出點什麽,也許已經模糊了。
當初選擇看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是因為在讀《愛因斯坦全傳》的時候,提到愛因斯坦稱《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小說”。我很好奇是什麽樣的工作能讓這位物理學家給出這麽高的評價。我去圖書館借,花了四夜壹天看完。看完之後,很慶幸自己看了這部作品。讀這部作品時,我的精神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時不時需要停下來思考。這是卡拉·馬佐夫壹家的悲劇故事,費多爾,壹個暴力好色的父親?帕夫洛維奇,粗暴暴戾的大兒子德米特裏,沈默寡言否認上帝存在的二兒子伊凡,虔誠善良的小兒子阿廖沙。整部作品的情節與這個家庭中的各種沖突以及長子被指控弒父的案件密切相關。說實話,在私生子斯麥爾·加科夫承認是他殺了費多爾之前,我還在懷疑兇手是誰。
這部作品對人物的描寫真的很好,尤其是對心理活動的描寫。大部分人物都同時具有“跨越兩個深淵”的性質,溫情與暴力,瘋狂與理智,懷疑與虔誠,但作者卻能把如此復雜多變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絲毫沒有混亂感。這些人物的形象現在深深地刻畫在我的腦海裏。
至於這起弒父案的主角德米特裏,我只是在思考壹個問題。他是個真正的壞人嗎?他脾氣暴躁,粗魯放蕩;對於格魯申卡,他表現出壹種近乎瘋狂的“卡拉·馬佐夫式的絕望”;他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對抗,最後陷入了殺父的嫌疑。他的壹系列行為實在是荒謬無理。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自認為殺了老仆之後,在“最後壹夜”上的壹系列行為。他瘋狂地跑向格魯申卡,表達愛意,表現得像個孩子。那壹刻,我突然有點喜歡這個角色了。對於他的絕望和坦誠,他內心還是善良的。
在這部作品中總是給人們帶來光明的阿廖沙,因為這個人物的存在,在沖突和壓抑中總有壹些安慰和希望。他曾經迷茫過,懷疑過,但當他仰望星空,感受陽光的時候,他重拾了對這個世界的愛。當他“熱烈地親吻大地”的時候,我突然覺得生活是如此美好,我感激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壹切。那壹刻,我和他壹樣清楚。盡管他經歷了這麽多,他仍然保持著善良和誠實的心。
而兇手斯麥爾·賈科夫,我對他為何宣稱“妳(伊萬)是本案唯壹的罪魁禍首,我只是壹個小小的從犯”有些想法。斯麥爾·加科夫開始尊重伊萬,認為聲稱自己沒有信仰、否認壹切的伊萬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謂的思想是壹樣的。起初,斯麥爾·加科夫是壹個孤獨的人。現在,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想法壹樣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認為自己和伊凡可以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壹直認為伊凡“無所不知”,這讓他認為伊凡在和他交談時明白了他的意思,並唆使他殺死費多爾。這是壹個極度孤獨,沈浸在自己世界裏的人的悲哀。但我對他最終的選擇還是有點疑惑。他最後的精神應該是清醒的,沒有表露心跡。
極度矛盾,為什麽選擇自殺?害怕審判?發現伊凡對失去聯盟的絕望壹無所知?讓知道真相的伊凡難堪?
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談到了宗教和上帝,我時不時會懷疑上帝的存在。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我接受上帝在別人心中的存在,因為我覺得那是壹種信仰,不是宗教。什麽是信仰?我覺得是壹種我認為正確的信仰原則,壹種內心深處自我反省的凈土,指引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人們應該總是相信壹些事情。沒有信仰,他們怎麽會有繼續前進的力量?關於人性,我覺得沒有誰是真的壞。即使是罪大惡極的人,心中也會有壹點善良,比如費多爾對兒子阿廖沙的愛。關於裁決,應該由誰來裁決?宗教?法律?但是這些不都是人做的嗎?還是自我判斷,像德米特裏壹樣“我懲罰自己壹輩子,我懲罰自己壹輩子”?我也同樣疑惑。
這部作品裏有很多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比如“不要騙自己”“愛生活本身勝過愛它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我會壹遍又壹遍的讀第三遍。
卡拉馬佐夫兄弟的閱讀思想4。這本書打五星還不夠。我想用整個星空所有的星星去撞它。
讀完這本書怎麽寫?我去年開始閱讀。直到今年,我在kindle上看了壹會兒書,拿起手機看了壹會兒書,被很多事情打斷,又被別的書吸引。我斷斷續續地閱讀,所以我感到淩亂。今天,我壹口氣讀完了所有的背。真的很動情,中間很想哭,因為文字仿佛透過紙張撬開了我的腦袋,直達我的內心。
先說人物。老人只是略讀了壹下,就談到了這三個兒子。
我很佩服老板卡佳,他有自己的原則。雖然他是個混蛋,但不妨礙他活得明明白白。我對愛情很執著,也能看透自己。壞是壞,但我的思想是好的。還是個好苗子,只是有點太苦了。我沒有愛我父親的母親。命運總是和他開玩笑。當我想改過自新的時候,我點開了我的生活,被毀了,害人又可憐。
老二伊萬不懂,我也不想讓妳懂。別人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他們想法太多,又黑又戳,想都想不到。當他們沒有崩潰的時候,他們會說壹些仍然很好聽的話。當他們說的太多,我聽不懂,也沒有留下太多強烈的感受。但最後,我還是挺好的。畢竟我是卡拉·馬佐夫的代表,我走極端。兩段都很近,我來我往
老姚是陀老的個人最愛,塑造得好到我只能佩服他,好到我覺得他是全文唯壹的小說人物,好得不像真的,而這些人物,比如伊萬·卡佳、卡拉·馬佐夫、卡列琳娜·格魯申卡等等,都很真實,唯獨阿萊莎讓我覺得這壹定是小說人物,但不可否認我愛他,因為他愛這個世界。
看完感覺有點胸悶。我想我會買壹個紙質版的放在我的床頭。我會時不時地讀壹讀。有很多地方我不明白。也許以後經歷的多了,也許書讀多了,也許某個時候就明白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