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小故事概要
《三國演義》<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國古代第壹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壹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註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壹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誌》裏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壹部長篇小說,這是壹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壹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註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壹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壹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誌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壹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壹說是太原今山西,壹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誌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壹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壹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壹批咤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誌,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壹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壹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壹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壹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平易;《三國誌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壹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壹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壹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鬥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壹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鬥爭,以利欲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蕩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壹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壹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壹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壹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壹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壹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鬥返回東吳,企圖以阿鬥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壹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壹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壹事的註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沈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托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壹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阪坡,奮力救回幼主阿鬥,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鬥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壹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註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註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壹舉壹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壹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壹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壹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壹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淒慘,壹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註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壹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壹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壹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壹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誌》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壹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壹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壹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幹幹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壹盤小萊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壹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鬥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裏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裏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妳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妳)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壹個願打,壹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三國成語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註:「壹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自古及今***享壹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壹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壹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壹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誌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誌》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誌》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壹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壹、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壹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註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麽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壹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蔔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壹下作者為什麽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