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真實:三個狼的故事

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真實:三個狼的故事

“壹狼直走”的目的是攻後方,壹狗坐前方。“假寐”的目的是引誘敵人。

第壹,整體把握

本文選自《聊齋誌異》三狼故事之二。這是關於兩只狼和壹個屠夫之間的比賽。狡猾的狼試圖吃掉屠夫,但都被屠夫的刀殺死了。

全文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敘事,講述了屠夫與狼搏鬥的故事,環環相扣,氣氛緊張。第壹段,屠夫遇到壹只狼,指出時間,地點,矛盾雙方。這是故事的開頭。第二段,寫的是屠夫害怕狼,兩次撲到骨頭上卻無法阻止狼的追蹤,表現了屠夫的退讓和狼的貪婪兇殘。這就是故事的發展。第三段,屠夫為狼辯護,表現了屠夫在絕望中的選擇,以及狼不願放棄。這是故事的進壹步發展,也是故事的轉折點。屠夫開始由被動轉主動,雙方形成僵持。第四段描寫屠夫殺死狼,表現了屠夫的勇敢和警惕以及狼的狡猾和陰險,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後半部分是作者的論點,點明了故事的主題,說明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對手,最終會被人的勇氣和智慧打敗。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情節曲折,語言簡潔生動。主要是通過動作和表情描寫來刻畫屠夫和狼的形象,展開雙方的矛盾和鬥爭。文章中,把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都講得清清楚楚。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生動地展現了狼貪婪、兇猛、狡猾的本性以及屠夫心理和行動的變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和以前壹樣”,可見狼的貪婪和兇猛。“狼不敢前進,虎視眈眈”,“直走”,“狗坐著”,“兩眼模模糊糊的,很閑”,“鉆入其中”,可見狼的狡猾;“恐懼”、“扔骨”、“再扔壹次”表現了屠夫的恐懼和僥幸心理;《顧》、《伊本》、《遲》、《抱樸子》表現了屠夫拋棄幻想,準備反抗的決心和行動,也表現了他的機智。“異軍突起”、“劈開”、“開槍”、“轉頭看”、“突圍”展現了屠夫勇敢機智的戰鬥精神。

二、問題研究

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

這篇文章的主旨很明確,就是作者論述的最後壹段。文章主要是關於狼的,從狼自我毀滅的角度總結了故事的主旨。在故事的發展中,狼壹直處於主導地位。起初,它不停地追逐,等待機會吃掉屠夫。屠夫靠在他背上積攢工資後,是狼主動“誘敵”進攻。而屠夫則壹直處於被動地位,不得不自衛,奮起殺敵兩只狼。所以在這個故事裏,狼是主要的“人物”,屠夫是次要人物。這個故事也表現了屠夫的機智、勇氣和鬥誌,但絕不是故事的主旨。

《聊齋誌異》這個詞的意思是“講奇怪的故事”。兩只狼如此“合作”,其心機與人無異,令人驚嘆。作者把這個故事寫成軼事,主要是突出故事的“詭異”,可能沒有什麽深意。當然,人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壹些啟發:認為這個故事諷刺了狼這樣邪惡的人,再狡猾也終將失敗,或者認為這個故事警示人們,在對付狼這樣的惡勢力時,不要抱有幻想,不要妥協,而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等等,但這種理解並不是必須的。

實踐說明

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抓住故事,揣摩語言,理解課文大意。

1.文章是如何描述狼的狡猾的?

在這篇論文中,狼狡猾的句子如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壹狼得壹骨而止”...而兩只狼像以前壹樣壹起開車”,“狼群不敢前進,互相虎視眈眈”,“壹只狼坐在前面...而他的狗很閑”“有壹只狼要鉆進去攻擊後面”“前壹只狼打了個瞌睡,蓋起來誘敵”等等。

2.屠夫的機智體現在哪裏?

文章描述了屠夫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行動。

“顧爺有塊麥田...但是他拿著壹把刀在下面跑。””突利暴起,用刀剁了狼的頭,又數刀致死。在翻到積累的工資後,壹只狼鉆進了它...殺了自己之後,斷了股份,也殺了他。”

作者對這件事怎麽說?

“狼也累,轉眼兩死,獸成詭詐幾何?別笑了。”

解釋下列句子中添加的單詞。

本題增加的詞語,有的古今詞義不同(如“古”),有的有特殊用法(如“狗坐”、“山洞”、“隧道”),有的生疏難懂(如“蓋”、“睡”)。讓學生理解這些單詞的意思。

1.古冶有壹片麥田,田主靠它掙錢,麥田裏蓋滿了小山。

丙:回頭看看。掩護:掩護。

2.壹只狼經過,壹只狼狗坐在前面。

坐狗:像狗壹樣坐著。

3.轉到積薪後,壹個狼洞在裏面,打算隧道進去攻擊後面。

洞:挖壹個洞。隧道:從壹個洞,也就是鉆壹個洞。

4.這才意識到,狼打了個盹,蓋在身上引誘敵人。

假寐:假裝睡覺。

第三,拓展想象力,把這篇文章改寫成白話故事。

這是壹個開放性問題,幫助學生進壹步熟悉課文,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力去思考和寫作。

教學建議

第壹,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如果妳把壹本書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它的意思。"。熟讀可以加深理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高壹學生正在學習文言文,正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更要註意認真閱讀。只有當妳能流利地閱讀和背誦時,妳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體會文章的情感。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只有200多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於閱讀和背誦。這門課雖然不要求背誦,但也不可忽視,要把背誦作為教這篇文章的重要壹環,讓學生基本學會背誦。

第二,要疏通文意,但不必費心解釋,也不必壹字不差地要求明確的解答。主要是讓學生借助筆記自行理解,老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解釋。文中有些詞,如“故、前、敵”等,都有不同的用法。“我自由了”和“我要鉆進去了”這兩個意思有不同的含義,前者指的是顯現的情態,後者指的是內心的算計;“扔骨頭給它”的意思是扔骨頭給它。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但還是有“壹報笑”這樣的說法。《伊本》表現了兩個動作,就是跑過去和往後靠;“放松”原指放松弓上的箭,用在引申意義上。諸如此類,在疏通文意時要註意。

三、本文敘述簡潔,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我們可以利用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故事場景,使學生思維活躍,對生動的情節有深刻的感受。引導學生揣摩語言,了解狼貪婪、兇猛、狡猾的本性,以及屠夫心理和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的矛盾。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描寫精彩生動,值得細細品味。

四、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主要把握兩點:壹是故事的奇詭,二是作者的論點。抓住了這兩點,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關系。這篇文章的寓意作者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必多說,也不必過多引申。讓學生把這篇文章當成壹個奇怪的故事來讀,理解作者的論點就夠了。

相關數據

壹.翻譯

壹個屠夫那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他擔子裏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壹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跟了很久。

屠夫害怕了,撿起壹塊骨頭扔了出去。壹只狼拿到骨頭停下來,另壹只狼還在後面跟著。屠夫拿起另壹塊骨頭扔了過去。拿到骨頭的狼後來停了下來,但先拿到骨頭的狼跟了過來。骨頭已經扔掉了,兩只狼還像以前壹樣追在壹起。

屠夫很尷尬,他害怕壹起被狼襲擊。我在野外看到壹個打谷場,主人在打谷場堆了柴火,蓋得像座小山。屠夫於是跑過去,俯在那堆柴火下,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都不敢往前走,盯著屠夫。

過了壹會兒,壹只狼徑直走了,另壹只狼像狗壹樣蹲在前面。過了很久,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看起來很悠閑。屠夫突然跳起來,拿刀砍狼的頭,連砍數刀將狼殺死。屠夫正要上路,他轉身來到草堆後面,看到另壹只狼正在草堆裏挖洞,試圖穿過去,從後面攻擊屠夫。狼的身體已經半截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後面砍斷狼的後腿,殺死了狼。我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引誘敵人的。

狼太狡猾了,但是過了壹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了。動物可以用多少招?這只是壹個笑話。

二,對沃爾夫的分析

《狼》選自蒲松齡《聊齋誌異:三只狼》。

《三只狼》講的都是屠夫在不同情況下殺狼的故事。第壹部聚焦於狼的貪婪本性,第二部聚焦於狼的欺詐伎倆。第三部著重描寫了狼的利爪,但最後都被殺死了,所以作者肯定了屠夫在殺狼中的正義行為和巧妙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獨立卻又緊密相連,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主題。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段:第壹段描述兩只狼追趕屠夫,屠夫有時屈服,被迫自衛反抗。這段話分三層,從“壹個屠夫晚歸”到“壹次長途旅行”,簡述了屠夫與狼相遇的時間、地點和情況。壹個賣肉回家晚的屠夫,在“把肉都扛在包裏,只剩骨頭”的時候,被兩只狼盯上了,而行人卻被切斷了聯系,被孤立了。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危急的形勢和緊張的氣氛,確實很刺激,也為後面要描述的屠夫的鬥爭策略做了鋪墊。

面對突如其來的狼群,屠夫首先是“害怕”的。於是他采取了遷就和“拋骨”的策略。起初,屠夫以為只要狼的貪欲得到滿足,他就可以逃走。到“壹狼得骨,壹狼猶隨”,似乎如他所料,兩只狼“綴遠”的局面暫時改變了,文筆十分曲折。但是,結果後狼只是暫時停了下來,“前狼又來了”;直到把骨頭都鑄好了,餓狼還不滿足,反而“和以前壹樣”,於是屠夫更危險了。這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夫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二樓。

《屠達的尷尬》表明,在緊要關頭,他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知道自己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要麽被狼吃掉,要麽被狼咬死。怕死沒用,退讓沒用,唯壹的辦法就是殺狼。屠夫已經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被前攻後守”的不利條件。他瀟灑地環顧麥田,在積攢的工資下迅速“奔跑”,放下包袱,拿起刀,利用麥田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只狼並排行駛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夾擊的局面。“狼群不敢前進”是屠夫敢於戰鬥的最初效果,而不是他們開始屈服。“對視”說明兩只狼兇猛狡猾,也準備改變策略,尋找機會幹掉屠夫。就這樣,雙方進入了僵持階段。這是三樓。

第二段分為兩層。第壹層,從“小時候”到“被幾刀打死的時候”。在描述了兩只狼對屠夫“虎視眈眈”之後,作者換了壹種筆法,寫到壹只狼居然自己走開了,而另壹只狼則假裝是壹只溫順的家犬,然後閉上眼睛打起了瞌睡,看起來十分悠閑。這是狼和屠夫拿刀玩的新把戲。文章刻意不做解釋,而是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狼的狡猾形象,讓人們細細品味,加深對狼本性的認識。這時候屠夫們雖然猜不出他們引誘敵人側翼然後進攻的招數,但是對狼的兇猛狡猾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沒有被這種假象所欺騙。他們非但沒有棄劍而沾沾自喜,反而趁機“異軍突起”,猝不及防之下揮刀斬狼頭,結果了它的性命。文章中狼悠閑的幻像和屠夫暴力的動作相映成趣。

二樓,屠夫殺了眼前的狼,準備上路。在警惕地轉向他的薪水後,他發現另壹只狼正在鉆孔。作者以屠夫的銳利目光,點出狼“隧道而入,以攻後方”的企圖,揭穿了他“半入,只露尾巴”的弄巧成拙的醜態,第二次“死亡”已經圓滿結束。寫到這裏,屠夫的“實現前狼假寐,覆之以誘敵”的理論畫龍點睛,與上層緊密呼應。這讓屠夫和讀者意識到,如果只知道狼的兇猛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壹面,就會上當受騙;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去註意隱藏的狼,滿足於壹時的勝利,最終會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的妙語。作者指出了狼的狡猾,嘲笑了它的突然死亡,也間接贊美了屠夫的勇敢和機智,回味無窮。

蒲松齡是壹位同情人民疾苦、痛恨貪官汙吏的作家。在《聊齋誌異》的另壹個故事《夢狼》中,貪官被寫成了長著牙齒的老虎,官員被寫成了吃人血肉的狼。他們邊吃邊嚼,造成了“白骨如山”的悲劇形象。作者認為他們是“應受譴責的”和“可恨的”(王大)。《狼的三條規則》生動地揭露了狼的吃人本性及其兇殘狡猾的特點,表現了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殺死的主題。屠夫遇到狼,壹開始屈服,差點被吃掉,然後奮起殺狼,化險為夷的生動曲折的過程,突出了這個主題。三狼的故事意味深長,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體現了作者鞭撻貪官的思想。今天,當我們重讀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認識到壹個正確的真理。現實生活中對付野獸和階級敵人壹定是這樣。我們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這個故事結構嚴謹,精心呵護,情節緊張曲折,語言引人入勝,凝練凝練。整篇文章200字,卻描寫了獵殺兩只狼的驚險過程,細膩生動,讓人仿佛置身於場景之中。

第三,短小生動的寓言分析《狼》(安瑜)的寫作特點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寫了壹本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聊齋》是他的書房,“知”是記憶的意思,“異”是奇怪的東西。書中有491篇,大部分是關於鬼狐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揭示了作者的思想。書中有壹篇題為《三只狼》的文章,寫了三個關於狼的故事。其中壹個講述了壹個屠夫打敗兩只惡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兇猛、狡猾和愚蠢的本性。

《狼》是壹則短小而生動的寓言。其文字簡潔,全文只有200多字,有敘述,有論述。故事壹波三折,引人入勝。全文有五個層次。壹樓,從開頭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寫的是屠夫回家晚了,遇到壹只狼。這是故事的開頭。第二個層面,從“怕宰”到“照常開車”,寫的是屠夫妥協,“扔了根骨頭”,狼得寸進尺。這就是故事的發展。第三個層面,從“殺大窘”到“虎視眈眈”,寫的是屠夫自衛,自衛防狼。這是故事的進壹步發展。第四層,從“青年”到“掩護誘敵”,寫的是屠夫堅持戰鬥,打死了兩只狼。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在這壹部分中,有兩個場景是關於屠夫如何殺死第壹只狼和第二只狼的。屠夫自衛時,兩只狼相互配合,企圖用假象欺騙屠夫,達到“攻其不備”的目的。然而屠夫並沒有上當受騙,抓住惡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突然”殺死了第壹只狼。屠夫“轉身付錢”,發現第二只狼正在挖坑。他立即“從後面切斷他的股份”,殺死了第二只狼。於是壹個又壹個高潮,讓故事在兩只狼都被殺死的高潮中結束。在第五層,文章的最後壹句,作者做了評論,指出了故事的寓意。

用比喻和反諷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題放在生動的形象中,是寓言的顯著特點。這個寓言生動地描繪了狼的形象,並通過描述壹系列的行動揭示了它的本性。妳看,狼遇到有剩骨頭的屠夫,就貪婪地“粘得遠遠的”,搶骨頭的時候貪得無厭。“最後壹只狼停了,前壹只狼又來了”;吃了骨頭之後,他們還是跟著屠夫,屠夫防守的時候,他們還是不願意“對視”。對這些行為的描述充分顯示了狼的貪婪和兇猛。狼非常狡猾。當屠夫從妥協退讓轉向防守鬥爭時,兩只狼相互配合,明裏暗裏“誘敵”:壹只狼“坐在狗前面”,“看起來像只狗,很閑”,用“假寐”欺騙屠夫;壹只狼假裝“直走”,偷偷從工資裏打了壹個洞,“意思是隧道進去攻後面。”真是狡猾到了極點!然而,狼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因其“眼如有神,很閑”,給屠夫創造了“拿刀砍狼頭”的有利時機;挖坑的狼,因為“身體半進去,只露出尾巴”,給了屠夫“從背後斷他壹股”的優勢,所以,作者在故事結尾的評語告訴人們壹個道理:無論多麽狡猾和詭計,狼這樣的反派總會被識破,被殲滅。

這個寓言故事的語言簡潔生動。描寫了狼的“假寐”,用了“狗坐在前面”的生動比喻,刻畫了“眼如有神,心很閑”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狼狡猾的神態。在寫屠夫與狼的搏鬥時,他恰當地使用了“跑”、“靠”、“抱”、“劈”、“破”等壹系列動詞,形象地描述了屠夫的堅決行動。文中還多次巧妙地使用了文言文中的代詞“氣”,如“氣”作狼,“氣”作屠夫,“氣”作麥田,“氣”作柴堆。用壹個“起”字分別指代幾個物體,使句子更加簡潔。

四、“後狼止步,前狼再來”怎麽說

關於《狼》中“最後的狼停了,從前的狼又來了”這句話的翻譯,我們認為有些教學參考資料的翻譯不妥。原文和譯文轉載如下:

原文:壹只狼有骨頭停下來,壹只狼還跟著。重新投票後,後狼停了,前狼又來了。

壹只狼拿到骨頭後停了下來,另壹只狼仍然跟著屠夫。屠夫又扔骨頭,最後壹只狼停下來,第壹只狼追上了他。

原文中的“前”和“後”兩個字是表示狼取骨的順序,還是狼行走的順序?我們認為應該是前者,而不是後者。從原文來看,只有壹句話解釋了兩只狼開始走路的情況:而且兩只狼像以前壹樣壹起開車。這裏的“照常開車”只是指“像以前壹樣壹起跑”,並沒有說壹只狼在前,另壹只狼在後。狼群按順序行走,只有在屠夫第壹次扔出骨頭後。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壹只狼得到了骨頭,停了下來。另壹只狼仍然跟著屠夫。屠夫又把骨頭扔了出去,後來拿到骨頭的狼停了下來,但是先拿到骨頭的狼又追上了他。

這裏的“後狼”是第壹次沒拿到骨頭就跑到前面的狼;“前狼”第壹次拿到骨頭,倒在了後面的狼身上。有些“教學參考資料”的翻譯意義相反,提出來供同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