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鑒賞
作品思想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壹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壹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壹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伊凡德米特裏奇是壹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向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壹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
由於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於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壹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後塵。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
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學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壹死,那麽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生命體對世界的壹種印象,努力克制便自然無事;壹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麽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麽,無須鬥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
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向往使他壹次又壹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並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
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魯迅筆下的中國大眾壹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兇,與院方壹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壹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滅的征兆。
《第六病室》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壹樣,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壹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壹對知識分子小人物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展現了壹個什麽都無意義的荒誕社會,控訴了那個病態社會對人靈魂的汙染和性格的扭曲,從而發出了對罪惡社會的強烈抗議和對沙皇專制的有力批判。
首先,契訶夫描述了壹個荒唐怪誕的小城景象,他先展現了第六病室的惡劣環境:病室外雜草叢生,雜物亂放, “那些尖頭朝上的釘子、那圍墻、那廂房本身,都有壹種特別的、陰郁的、罪孽深重的景象,”氛圍悲慘陰沈;病室裏陰冷骯臟,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酸盧菜,燈芯的焦味、臭蟲、阿摩尼亞味,弄得房間裏臭烘烘的,您壹進來,這種臭氣就使您覺得仿佛走進了動物園”。
而這個醫院的大致情況又是“病室裏、過道上、院子裏,臭得叫人透不過起來。醫院的雜役、助理護士和他們的孩子,跟病人壹塊兒住在病房裏……整個醫院只有兩把外科手術刀,溫度計連壹個也沒有。
浴室裏存放土豆。總務處長、女管理員、醫士,壹齊向病人勒索錢財。安德烈·葉菲梅奇的前任是壹個老醫師,據說私下裏賣醫院的酒精,還網羅護士和女病人,成立了壹個後宮。”從這些描述中可見醫院的混亂和腐敗,但人們對此習以為常、滿不在乎,甚至有人還為此辯解,荒唐至極。
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話總結出了這個城市的荒誕面貌:“在這個城裏的生活又無聊又煩,可,壹般人沒有高尚的趣味,過著黯淡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用強暴、粗鄙的放蕩、偽善來使這生活添—穿得好,正人君子卻忍饑受寒。
契訶夫通過對人物遭遇的描述,尤其是對伊萬·德米特裏奇和安德烈·葉菲梅奇這兩個主人公的刻畫,集中批判了主張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國國家機器的荒唐可笑。關在第六病室的五個人,被限制在狹小陰暗的病室裏活動, “除了理發師以外,誰也不到廂房裏看壹看。病人們註定了壹天到晚只看見尼基達壹個人”。而尼基達是壹個退役老兵,“嚴厲而枯瘦”, “氣度威嚴、拳頭粗大”,經常以維持秩序為由,粗暴地打他們。
這些病人不但沒有受到合理的治療,反而還要遭到虐待和剝削,悲慘的生活日漸摧殘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成為行屍走肉。伊萬·德米特裏奇在這些病人中是獨特的,他本是壹個有理性、有見解、愛思考的知識分子,由於生活在那愚昧、昏沈、黯淡的專制社會裏,內心長期受到壓抑,精神憂郁苦悶,疑心重重,“覺得全世界的暴力合成壹團在迫他”,便患上了被虐狂,被關在了第六病室,受著非人待遇和壓迫。
可以看出,是社會將他逼瘋的,他和那些病人都是社會的犧牲品。而伊萬·德米特裏奇認識到了這壹點,當他清醒時和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辯論中,讀者能讀出他的反抗和掙紮,這是個狂人的形象,作者借他之口批判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和恐怖,但也表達了他的希望:好的時代遲早會到來的。
藝術特色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壹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壹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壹個縮影。作品壹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臺階,完全是壹種悲慘陰沈的氣氛。病室裏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壹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並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並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
正是通過這壹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壹方面不滿於黑暗現實而向往光明另壹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壹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沈的調子。
擴展資料:
內容簡介
知識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受盡生活的煎熬,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壹次他因為看到壹隊被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壹下子明白過來:自己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裏,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於是被關進了治療“瘋子”的第六病室。
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京剛來醫院時,想在周圍建立壹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裏自己是多麽軟弱無力。於是他幹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裏喝酒,看書,並形成了壹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哲學。
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最終被迫害至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
人物介紹
格羅莫夫
格羅莫夫是壹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壹次他看到壹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壹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裏,而且永遠無可逃遁。
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裏,在第六病室裏,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格羅莫夫是小說的主人公之壹。盡管契訶夫在創作格羅莫夫這個角色時表達了對他的好感為此甚至是觸犯了他壹向堅持“客觀”描寫的原則。然而格羅莫夫歷在的那個城市裏的人們是怎麽對待他的呢?在他被關進第六病室之前:“盡管他理論尖刻,脾氣暴躁,城裏的人卻喜愛他,背地裏總是親切地稱他為“瓦尼亞”,他瀕博的知識,正值善良的性格“總是在人們心中引起美好的,熱烈的,憂郁的感情。”可是人們真的喜歡他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格羅莫夫被抓走之後。
過了壹年,城裏的人已經完全忘記伊萬·搏米特裏維奇,他的書被小孩子們陸續擄走了。”原來人們也只是喜歡格羅莫夫身上的知識分子的身上具有的美好品德。為什麽他僅僅才過了壹年,城裏的人就完全忘記這個可憐的格羅莫夫了呢?為什麽在他披抓到第六病室之後就從來就沒有人去看望過他呢?難道精神病人不是更值得關心的嗎?或許他無緣無故地從這個城市裏消失甚至從來都沒有人發現過。
人類的溫情哪裏去了,人們對格羅莫夫的喜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從來都沒有人發自內心的關心過這個可憐的知識分子。人們總是健忘,他們忘記了,格羅莫夫在總是為社會風氣的不正和老實人過的窮苦生活抱不平,心中懷有的正義的理想:人們更不會想到.即使是格羅莫夫被關進了第六病室他的斷斷續續的話語中含著對未來人類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拉京
拉京同樣是壹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壹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裏自己是多麽軟弱無力。於是他幹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裏喝酒,看書。但是作為壹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壹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壹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
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尼基塔
那個粗暴的看門人尼基塔是個退伍的老兵,人間萬物之中他最愛暴力。為了維持秩序而打那些瘋子在尼基塔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可以隨時對他們拳腳相加.在描寫尼基塔時契訶夫說到壹個細節“他的衣服上的肩章已經褪成棕色了”。既然已經退伍很久了,那為何還要戴著肩章呢?或許在尼基塔退伍之前就是如此,軍隊裏的肩章向來就是權利的象征。上級讓下級幹什麽,下級就得幹什麽,容不得有異議。
戴著肩章的人可以對沒有肩章的人隨便的命令和懲罰。而且軍隊裏的生活讓尼基塔深刻地明白了程序的含義,所以熱愛秩序的想法已經深入他內心。他之所以戴著已經褪色的肩章,是因為肩章給他的是可以繼續欺壓弱者的權利和理由。在第六病室這個小小的地方,尼基塔是所有人的上級,壹切都是他說了算。在他的拳頭揮向這些可憐的精神病人時,他的統治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這個尼基塔不僅兇狠殘暴,還暴虐之極。契訶夫在另壹處寫到“凡是他(傻子莫伊塞依卡)帶回來的財務,尼基塔統統搶過來給他自己享用。”這個尼基塔壹邊剝削猶太傻子討來的東西,壹邊還要上帝做見證,賭咒他再也不讓猶太人上街了,在他看來,這種違背秩序的事情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壞。”還真是有這樣的人壹邊做著壞事,壹邊還想著良心不受譴責。
莫伊塞依卡
在描寫第六病室裏那個呆傻農民時契河夫沒有留壹點情面,說他是個“不動的、貪吃的、不愛幹凈的動物,早已失去思想和感覺到能力”。契訶夫的寥寥數筆是對托爾斯泰“知識分子應該有農民來教育”的論斷的尖銳諷刺和批判。契詞夫喜歡的是受過教育的,文明的人,他看到的農民就是“愚鈍的”“骯臟的”。
就算是尼基塔拼命地打他,他也毫無反應:“既不發出任何聲音,也不作出任何動作,連眼睛也毫無反應,而只是身子稍稍搖晃幾下,好比壹個沈重的大圓桶”。這種人怎麽會擔心汙濁的社會風氣帶來的種種惡果帶入人類未來的新生活。
創作背景
第六病室原型就是薩哈林島(庫頁島),是當時沙皇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契訶夫在作品寫作之前對流犯和農民做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調查,“除了絞刑以外,我什麽都看見了……我知道了許多東西……我覺得薩哈林島簡直是壹座地獄。”他在寫給蘇沃林的心中說道。從此他更加關心政治, 《第六病室》寫於1892年,正是庫頁島上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俄國的縮影。
這壹時期,俄國農奴制己開始解體,但茍延殘喘的沙皇政府為了阻止這壹進程更加強化了專制統治,正是由於時代處於動蕩不安的變革之中,所以這個時期的俄國黑暗、腐朽、令人窒息。而契河夫的描寫看似荒誕,實則真實,勾畫出壹幅清晰而凝重的沙俄現實的輪廓,讓讀者對當時的黑暗社會有了形象而深刻的體會。
作品影響
作為契訶夫的經典小說,《第六病室》自問世以來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經久不息的好評,它以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風範、超時代的思想內涵而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通過描述拉京醫生與病人格羅其夫的遭遇,表現了當時俄羅斯人的生存危機和精神危機。整部作品突破了狹窄的民族範圍的限制與時代的範圍,在對荒謬世界中人類生存因境及孤獨感受的闡釋中,形象地展現了不屬於個人文主義時代的西方存在主義理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