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走出大山,壹步步走向文明,而崇山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國的許多古代文明遺跡都在山裏。隨著中華文明的產生,山地文化經歷了從原始的自然崇拜到社會化的宗教信仰再到審美感知的演變。山被寫進了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
相對於歷史小說、愛情小說等其他小說類型,神魔小說無疑是最早的。比如山海經,神仙演義等。神怪小說的核心是神怪概念。高山密林,以及其中形態各異、習性各異的生物,對於生產力條件和認識水平低下的原始先民來說,無疑仍是神秘的。這個謎團催生了精靈的概念。當他們試圖用神話思維來解釋各種未知時,就產生了各種想象中的神怪和山嶽信仰,自然就誕生了神怪小說。
1.山:妖精的家。1.山神崇拜與山中妖精。
崇山是壹種古老的信仰。《史明》解釋了“山”日:“山,產也。品也。”《漢詩傳》進壹步指出,山是“草木生,萬物生長,鳥獸聚息”的財富之源。
由於山的神秘性和先民認知能力的不足,山中的動植物逐漸被神化,《山海經》中各種功能奇特的奇奇怪怪的動植物就是這種神化的集中表現。而《神奇經典》、《博物誌》等小說中對山貨的記載,在贊美、神化山的同時,山作為神奇怪異之物之源的地位也逐漸凸顯。這樣,神魔小說中的妖怪多是生活在山裏的,也就成了這種山崇拜的表現。
《山海經》
2.神魔小說中的山中妖怪。
比如西遊記裏的妖魔,幾乎都是動物型的妖精。這些動物的原型或本體,大多是山裏的野生動物。老虎是典型的山精,被譽為山中之王,所以很多老虎的妖怪都盤踞在山中。對於猿類對山地環境的依賴,無需贅述。變異後的猴靈和猿猴大多以山為活動場所。
狐仙可以說是小說家和文人中最受歡迎的妖怪類型之壹。《大江仇》中“鳥飛反故鄉,狐死於第壹丘”這句話,使得“狐死於第壹丘”成為壹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尋神後記》裏有個故事:“山頂上有座古墓,見壹只老狐貍蹲在墓裏。”其他靈異小說裏也有很多狐仙。《西遊記》亞龍洞的九尾狐、雞雷山墨雲洞的玉狐、昭陽郭頌自稱吳鎮之王的九尾野狐趣史。
第二,山信仰的產生和演變。不只是山相信山的信仰。還包括住在山裏的山神、鬼,以及與山有關的山神廟。對古人來說,山是生他養他的家園母親。對山的依賴和因其險峻和不可知而產生的恐懼,逐漸形成了崇山的觀念。起初,崇山主要是對自然山的朦朧崇拜,但萬物有靈觀念產生後,崇山的對象由山演變為山神。隨著宗教意識的成熟,山神被神化、升華,進而產生了山神觀念(《山海經》就是這壹觀念的集中體現)。
1,原始山地信仰
原始社會有許多與山有關的傳說和故事,其中以於最為突出。治水是大禹的主要政績,而治水首先要治山。因為山為水之源:“禹送別九州,隨山至瑞川,使土為貢”,“禹施土,隨山刊木,為山川奠基”。
《山海經》反映了先秦時期的山民信仰,與禹有著深厚的淵源。不管《山海經》怎麽說於、易,確實《山海經》多次提到於或與於有關的景物,如:“‘天下聞名,歷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百五十六裏,居之地也。’“這段話讓我們看到《山海經》中記載了壹個經歷見證人,這個人就是大禹。
鰣魚大洪水
《淮南子·落訓》中,大禹又成了山的創造者:“余乃以為以餘土填洪為名山,掘昆侖以下之地,其中增城九重”。在《史記·夏本紀》中,禹被稱為“山川之神”。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山在五帝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既然山與人的關系如此密切,那麽人們對山的重視和敬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黃帝在位時“萬民和諧,鬼神山川合禪”,頻繁祭祀山川。《尚書·順典》還詳細記載了虞舜時期的山民祭祀。
2.夏商周時期的山嶽信仰
《國語·周瑜》有句話叫“夏興盛,融於崇山”;以前有三種易:連山、歸藏、周易。夏朝的連山以壹座山命名,其蔔筮以壹個純根為首,可見其對山的崇拜。這可能是對夏朝山信仰繁榮的最好詮釋。
“殷人敬神,領民事神,先鬼後禮”。商朝有很強的崇神崇鬼之風,有事難免。在這些甲骨文中,有大量與山信仰有關的記載。根據陳《殷墟蔔辭提要》所列甲骨中的山神記載,我們統計出甲骨中涉及的山神有十四種:地嶽、半嶽、者、品、目、面鬥、二山、五山、十羊。在這些山神中,“雍即嶽”出現的頻率最高。據林誌強統計,甲骨文中有近450個蔔越字,經分析認為,越神是山神的統帥。因此,商人們對嶽的祭祀是非常隆重的。
甲骨文
岐山是周人的根據地和繁華之地,在商朝滅亡之前,備受周人推崇。周朝建立後,周人對山的崇拜超越了本民族,開始把象征天命的石天山作為王朝的統治者來崇拜。周代的嵩山崇拜與神靈崇拜是壹致的,即嵩山崇拜就是神靈崇拜。嵩山在周代文獻中常被稱為天房,有“天在山中”、“因名山而起”之說。
3.春秋戰國時期的山嶽信仰。
崇山是壹種古老而持續的信仰。春秋戰國時期的山信仰與西周時期的山信仰具有相同的延續性。但由於東移後的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國眾多,與王室的關系名存實亡。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如此,文化多元,思想異常活躍,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地方山民信仰。總的來說,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原始的山神崇拜,也有完全個性化的山神信仰。對後世影響深遠。
三、山神信仰與神魔小說的產生1、山鬼與神魔小說
春秋戰國時期,自然性較強的山神(或山怪)信仰還是比較普遍的。
屈原《九歌》中有山鬼,宋洪興祖曰:“莊子日:‘有山川’。”淮南》日:“山出太陽”,楚人在廟裏。這是什麽?”。也就是說,山鬼是隗囂,也就是壹個山神。“鬼”不同於神。是壹種精神,古人稱之為“鬼”,民間稱之為“鬼”。而章太炎認為:“鬼,疑亦奇善,從聲到喉,即邪奶為鬼。”鬼是諧音,是壹回事。”也就是說,“鬼”的本義可能是指精神。
這些想法是超自然小說的原型。
屈原
而山鬼在屈原作品中只是保留了民間信仰的名義,即山鬼作為壹個怪人,作為壹個文學原型存在,而山鬼在後來的文本中則成為了壹個完全文學化的私人文學形象,成為了壹個悲天憫人的女神。這顯然與山鬼的民間信仰相去甚遠,但這種個性化的山鬼促進了從精靈崇拜到個性化山神的演變,即山鬼的文學形象反哺到了民間對山的信仰。自此,宋玉《高賦》中的巫山神女成為完全人格化的山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擺脫了原始的山神信仰。此外,,高,傅女神等作品,確實是後來小說中遇仙戀神故事的開端。
2.昆侖山的信仰是為了神魔小說。
昆侖山作為“眾神之地”,在戰國時期就開始有了普遍的影響力。《山海經》中有八處提到昆侖山(或昆侖山、昆侖徐),至少有十六個神話傳說與昆侖山有關。《莊子》中也四次提到昆侖山,是“黃帝的安息之地”,主要與黃帝神話有關。《楚辭》中更多提到昆侖,如《田文》雲:“昆侖縣何處有園?增城九中,有多高?誰是四方之門?”《佘江》雲:“登昆侖山食玉璧,壽比天地,壽比廣漆有日月”。
楚辭中的昆侖山顯然是壹個特殊的指稱,但更傾向於抽象和象征,似乎指的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和通往天堂的道路。昆侖山信仰對後世的影響有兩點值得關註:壹是昆侖山神話促進了仙山神話的產生。楚辭中的昆侖山已經有了向仙山轉化的跡象,而顧頡剛認為,神魔小說中鵬才、方丈等三座仙山的建造,都是受到昆侖山神話的啟發。在後世的傳說和記載中,昆侖山的地位逐漸提高,成為《水經註》中的“在地”、“龍魚河圖”、“天柱”、“神仙集”。
西王母
昆侖山神話中的場景和人物,影響了後世宗教和文學作品中天堂或仙境的構建。起初,昆侖山的最高神是黃帝和西王母。在後來的演變中,黃帝的神性逐漸減弱,最後被固定為古王的角色。但西王母的神性越來越強,人神結合的形象轉變為人性化的慈母,逐漸確立了神仙的地位,最終成為民間傳說和通俗小說中的王母娘娘。同時,昆侖山神話中的昆侖山景象,空中花園(九重天的結構)、瑤池、神仙樹、神仙淡水等景物也被吸收進宗教信仰中,構建了壹個壯麗的神靈天堂。而這種天界設定被小說家借鑒,在靈異小說中充滿生命力。
3.住在山裏的神仙對超自然小說很著迷。
童話是超自然小說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類型。這些神話故事中有許多都與山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神仙是山民,或者下凡為真,遊山,或者本身就是山神。故事中有山中修仙、山中遇仙、仙人下山或主動引導凡人進入山中仙境的類型...各種故事裏的神仙都和山有關。在古人眼中,山高聳入雲,與天相連,是神仙與凡人交接的通道,山中神仙也應該是這樣出現的。這也是壹種高山信仰。
童話:八仙過海
第四,總結“山是鬼神聚集藏身之地,沒有理由白活。若不是魔盜,必有仙佛。”
從技術上來說,神魔小說與山嶽信仰的關系是密切而特殊的。神仙概念無疑是神仙小說的核心要素,決定了神仙小說有別於其他類型小說的特點。早期的神仙觀念,離不開山地環境的孕育。同時,山和與山有關的事物也是神仙概念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