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有劉吶鷗、穆時英和施蟄存等。
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壹個組成部分。“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註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
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誌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壹部“新感覺派”小說集。?
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對現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新感覺派的創作特色
首先?,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
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
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蕩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
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壹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蕩縱欲的生活。
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壹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其次?,新感覺派十分註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
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
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壹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采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
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壹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藥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再次?,新感覺派十分註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壹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