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洛麗塔1998和1962有什麽區別?

洛麗塔1998和1962有什麽區別?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62年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的《洛麗塔》和1997年阿德裏安·萊恩導演的《梨樹壓倒秋海棠》。電影和小說的敘事各有特點和優勢。

納博科夫試圖在《洛麗塔》中探索新的寫作技巧和實驗性寫作技巧。小說敘事頗具特色,而電影敘事更為生動傳神。本文將從敘事藝術的角度對小說《洛麗塔》和瑞安的電影《梨花開秋海棠》進行比較。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62年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的《洛麗塔》和1997年阿德裏安·萊恩導演的《梨樹壓倒秋海棠》。由於庫布裏克強烈的個人風格,這部電影更像是壹部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喜劇,而瑞安版則直接突出了故事的悲劇性特征。

在很多細節上,Ryan的版本更忠實於原著,但卻少了原著中的諷刺和戲謔,更加唯美感傷。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歡瑞恩版本,所以本文將小說與瑞恩版本的電影進行比較。

作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實驗小說先驅,納博科夫不僅在《洛麗塔》中挑戰了小說主題的禁區,還嘗試探索新的寫作技巧和實驗寫作手法,如反體裁和戲仿。

他擅長幾乎隨便地運用各種文體。他以小說為主,有詩歌、戲劇、書信、日記、傳記甚至評論,與文學本身大相徑庭,具有鮮明的後現代文學特征。

自從這部小說問世近半個世紀以來,評論家們對它的看法壹直存在分歧。這種意義的不確定性、文本的開放性和閱讀的遊戲性恰恰是後現代文學的特征。

《洛麗塔》具有傳記的特點,以第壹人稱敘述亨伯特的人生經歷。在敘事基調上,小說也是自白。主人公亨伯特解剖了自己醜陋的靈魂,小說直接坦率地描述了亨伯特的欲望,這也是小說最初受到讀者歡迎和批評家批評的原因。

在敘事過程中,小說夾雜著日記的體裁,連續十頁的篇幅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記,甚至還有天氣記錄;小說在描述亨伯特與洛麗塔在美國的旅程時,也讓讀者跟隨主角欣賞沿途風景。

洛麗塔離開消失前後,故事演變成了壹部偵探小說:陌生人的神秘出現,洛麗塔的變幻莫測,劇情的懸疑,處處隱藏的謎團,環環相扣,直到故事的結尾。納博科夫非常重視主人公、敘述者、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系。

運用多種手段和技巧使小說復雜化,如不可靠的敘述、大量的填字遊戲、豐富的意象組合和玩世不恭的戲仿。讀者必須認真把握作者鋪設的線索,才能發現小說的奧秘,感受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帶來的審美愉悅。

《洛麗塔》采用了戲仿的手法。作者戲仿了60多位西方著名作家,通過戲仿在人物、結構或風格等不同層面上諷刺他所反對的作家的作品。如小說中對弗洛伊德的戲仿。在他的小說中,他經常故意讓他的人物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行事。

弗洛伊德用性本能來解釋所有文化的精神力量,並把性本能的壓抑追溯到無辜的兒童甚至嬰兒,這在納博科夫看來是荒謬的。在小說的前四章中,亨伯特真誠地追溯了自己戀童癖的根源,變態行為的動機和被壓抑的童年性經歷,是對這壹觀念的戲仿。

在第五章中,亨伯特說他“那段時期在歐洲的成年生活是加倍可笑的”,他公開地與成年女性保持關系,但暗地裏卻渴望每壹個性感的女孩。“這壹切,現在我將按道理來解釋。在我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那些年裏,我並沒有那麽明白自己的苦悶。

雖然我的身體知道它渴望什麽,但我的大腦拒絕我身體的每壹個請求。有壹段時間,我感到羞愧和驚恐;過了壹段時間,我又變得盲目樂觀了。我受到規章制度的約束。精神分析學家用虛假性欲的虛假釋放來說服我。“這顯然是對弗洛伊德意識壓制無意識理論的戲仿。

小說《洛麗塔》生動細致地展現了美國的世俗社會和文化。正如納博科夫在小說序言中宣稱的:我選擇美國汽車旅館,而不是瑞士旅館或英國客棧,是因為我想成為美國作家,只想要和其他美國作家壹樣的權利。

亨伯特和洛麗塔四處遊蕩時,住在各種顏色的汽車旅館裏,而這裏也是美國流行文化集中的地方。故事的後半部分發生在旅途中,從壹個酒店到另壹個酒店,頻繁的場景變換給讀者閱讀造成了障礙。納博科夫還不斷使用借代、隱喻和雙關語來描述酒店名稱。

小說中空間的構建特別曖昧。但視覺藝術大師納博科夫有意將許多視覺形式轉化到小說文本《洛麗塔》中,其中人物、結構、風格大量借鑒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使文本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空間感。

小說《洛麗塔》也在有限的文本空間裏表現了壹個無限的世界。它是壹種空間模擬機制,具有空間藝術和影視藝術的典型特征..小說中的空間呈現,大多是故事發生的場景。相比之下,電影空間更加多元。

電影敘事中的空間不僅是客觀的場景再現,也是表達畫面外隱喻內涵的敘事手段。

這部小說的敘述很有特色。首先,在敘述者的選擇上,主人公亨伯特被巧妙的允許自己講述故事,他的“有罪”身份使得他的敘述對於壹個瘋狂的人物來說,認真講述自己的經歷,顯得格外引人入勝。

這讓亨伯特本人充滿了誘惑。具體來說,“這是壹個更復雜的問題,因為亨伯特的性變態造成的可以理解的自我辯解,以及亨伯特是壹個時日無多的人。”

這迫使讀者不斷判斷敘述是否可靠。但第壹人稱敘事不可避免地拉近了讀者與亨伯特的心理變化,直到他的情緒完全被亨伯特控制,突然表示同情,認為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饒恕。

可以說,《洛麗塔》作為壹部小說的魅力恰恰在於虛實之間,以至於細膩的心理描寫變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壹方面得益於納博科夫高超的敘事技巧,同時又顯示出小說藝術的優勢,可以細節化的描寫,內化的表現。相比之下,因為電影畫面的生動,減少了小說文本敘事的混亂。

根據小說的結構,影片采用循環敘事,以故事的結局開始,以故事的結局結束。無論是在文學敘事還是電影敘事中,時間在表達主題和深化內涵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小說中,作者可以通過調整時間順序、延緩或加快敘述速度、多次重復壹個情節來突出主題。

在《洛麗塔》中,通過亨伯特壹遍又壹遍對洛麗塔的言談舉止的詳細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亨伯特對變態愛情的過度癡迷,進而發現他沈迷於過去,為過去而瘋狂,以至於被困在時間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自己的欲望。在這壹點上,影片無法解釋清楚。

人物是抽象的,所傳達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可以給作者無限的創作空間,同時也給讀者無限的不同的想象空間,而壹旦人物形象化,這種想象是有限的。小說中的抒情、議論、心理描寫都很難被準確拍下來。

所以相對於原著黨,只看過電影的人會錯過很多信息。比如《亨伯特的日記》中復雜而激情的心理,很難通過電影畫面表達出來。

從小說的第28到29章,在骯臟的貧民窟裏,亨伯特找到了憔悴而邋遢的洛麗塔。此時的洛麗塔已經懷孕,由於生活的負擔,她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性感的女孩了。面對這樣壹個洛麗塔,亨伯特有壹段感人的獨白,與小說和電影中的不同。

小說的描述是露骨的,但導演阿德裏安·萊恩在影片中將這段獨白浪漫化了:“她曾經是個女巫,但現在看起來像壹片枯葉。但我愛她,這個洛麗塔,蒼白,臃腫,庸俗,懷了另壹個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雕謝,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著她,就覺得好溫柔。“這也是這個故事的幾個感人片段之壹。

小說中,納博科夫將幽默模仿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影片中瑞安要呈現的是壹個憂郁悲壯的愛情故事,敘事風格始終嚴肅,不帶壹絲幽默。

即使亨伯特是以愛的名義,他和洛麗塔的關系仍然是不道德的。也許在文學界,任何道德家的審判都是蒼白無力的,但讀者或觀眾都無法否認亨伯特是如何在洛麗塔還懵懂無知的時候占有了她。

如何以父女的身份住在簡陋的汽車旅館裏,同時用零花錢、漂亮的衣服等小女生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從而繼續滿足她們對她的欲望?在這方面,亨伯特的本性和奎爾蒂壹樣壞,只是亨伯特對洛麗塔有感情。

不幸的是,這種感覺是單向的。洛麗塔不愛亨伯特。道德主題是《洛麗塔》討論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但小說和電影無疑都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