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誌》為明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這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壹部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於 “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產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字畏齋)撰《列國誌傳》。明末馮夢龍加以改編,凡余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作了訂正,藝術上也有顯著的提高,改名為《新列國誌》,***108回。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名界,號七都夢夫、野雲主人)又作了壹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註釋,改名為《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壹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復雜。《東周列國誌》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壹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壹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壹爐,成為壹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壹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壹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壹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壹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好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這部書不同於三國演義或者其他歷史演義,他最大的特點莫過於貼近史實,無論是真人真事還是神話故事,只要史書上有記載的,它基本都照搬,這壹點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上來說也許略顯不足,但對於全面深入了解東周歷史卻是十分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