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壹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壹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壹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壹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可能是因著“文無定法”這條古老的原則,更可能是由於近年來文藝思潮令人眼花繚亂的更叠,先是時序規則被發覺是個騙局,接著壹大幫新潮作者摧毀了情節和故事,小說竟讓人感到如墜五裏霧中,壹來摸不著邊際,壹來又那麽玄深莫測。
賈平凹怎麽說?他說:“小說是什麽?小說是壹種說話,說壹段故事,我們作過許許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經有那麽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樣從他們身邊走過,依然再走——其實都是在企圖著新的說法。”(《白夜·後記》)
管他別人怎麽說,我既然要寫小說,就寫我自己認為的樣子。這是我趙文宏說的。我覺得小說是用描寫為主的手法,刻畫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壹種文學體裁。
所謂的典型人物主要是指這個人物的身上有那麽壹種可以體現作者思想意圖的東西,通過這個人物的典型刻畫,能實現作者寫作意圖,就這麽簡單。至於典型性格是為了典型人物服務的,為了藝術的需要。
教課書上的說法也不能丟,專家們總結了小說的特點: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有較 完整、生動的情節;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為“小說的三要素”。
專家們還給小說作了類別的科學劃分,爭議較少的方法是從篇幅上分,小說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四種。
由於篇幅的差異,在寫作上,這四類小說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表現方法。在實際創作中,了解各自微妙的差別,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選材上,如果妳要用壹個適合長篇小說的主題,硬往微型小說裏套,肯定寫出的東西就非常的不是味道。
短篇小說的篇幅和容量比較短小,壹般二萬字以下,兩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單純,結構緊湊。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壹側面或片斷加以集中描繪,以提示社會生活的意義。它往往通過壹個主人公,壹條線索,只寫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集中發生的事,但卻要讀者讀了以後能聯想到更遠更多的事。
微型小說的篇幅更短,幾十個字、幾百個字至兩千字。情節單壹,人物很少。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寓有褒貶或哲理。
在英語中,“小說”(FICTION)壹詞的原意即為虛構。優秀作家的虛構能力無壹例外地總是出類拔萃的。虛構離不開想象力,那麽,想象力的基礎是什麽?
小說的虛構是依賴於作家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上的,虛構是藝術的,而且是有準則的。
作家有“觀察型、體驗型和想象型”三種類型。法國的莫泊桑是壹位善於觀察的小說家,10年間他寫了60部長篇,300部短篇。而作家從維熙就是體驗型的,他在勞改營裏呆了20多年,遭受種種**,身邊死過好多人,他有著親身的感受。而年輕作家蘇童寫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全是憑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創作的。
我從另外的角度,把作家分為兩種。壹種比較容易,那就是將生活的材料翻譯成文學,這種作家別人可以學著作出來;另壹種比較難,他們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為小說本身提供出極大的可能性,因而具有壹種不可替代性,任何人都無法將他們與別的作家混淆,其他人無論無何是不能通過技巧的訓練所能夠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