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想去,還是很難評價這位明末最有爭議的皇帝。據說已經有了最終判決,但是明思宗死在景山公園已經快400年了,但是人們對他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過。
他是壹個不合時宜的君主嗎?還是剛愎自用的勇軍?還是兩者都有?
如果妳想知道朱由檢是壹個什麽樣的皇帝,妳必須首先知道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
1611年,明神宗萬歷三十九年,朱由檢生於太子東宮,其父為明光宗,在位僅壹個月。
按理說,萬歷皇帝在孫子出生的時候應該很高興,會得到豐厚的賞賜。但事實是沒人在乎。明神宗只是象征性地派太監前去吊唁。甚至他的父親,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也有廣泛的興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萬歷皇帝不喜歡朱常洛。他雖然被立為太子,住在東宮,卻也無可奈何。萬歷皇帝從心裏不喜歡朱常洛。
我不喜歡我自己的兒子,更何況朱由檢是朱常洛的男女嬪妃的私生子。
由於地位低下,朱由檢母子在這座龐大的東宮裏沒有立足之地,處處受到排擠。最後,在朱由檢五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因瑣事冒犯父親而被處死。對朱常洛來說,這是壹個可有可無的雌雄妾,即使她生下了自己的兒子。但對朱由檢來說,他頭頂的天空開始墜落。從那以後,他壹直生活在因冒犯父親而被折磨致死的恐懼中。
母親去世後,朱由檢被父親的其他妃子來回撫養,像皮球壹樣被推來推去。所以他只能規規矩矩,在大人眼裏盡量乖巧。他羨慕他的哥哥朱由校被他的父親所愛,但他只能羨慕他。雖然朱由校也很照顧這個弟弟,但在東方,他仍然感受不到這種親情。
在這個不幸的童年裏,朱由檢成為了壹個勤勞節儉的人,但同時也養成了多疑任性的性格。
清朝在隨後的朝代編纂的《明史》中有明確的記載:
在位十七年,勤儉節約,不貪圖聲樂,不擅女色,投身於國家政治。後宮只有壹個皇後,兩個貴夫人,六個妃子的記載。平日吃幾頓素菜,和普通官員沒什麽區別。除了宮廷、祭祀、大禮等場合應該穿的衣服,他們的便服裏只有兩件舊衣服。
在政治上,他改變了祖上百年的懶政,從曾祖父嘉靖不在朝廷的幾十年,到祖父萬歷偷懶的幾十年,再到哥哥的幾年木工生涯。朱由檢壹繼承王位,就在政治上采取了積極的態度。他壹天只休息不到兩個小時。在任的17年間,他從未缺席過法庭會議。在法庭休息的時候,他還輔導王子閱讀秘密。
可以說,朱由檢有著他的父輩和祖輩不曾有過的明君之心,在勤奮中壹直是明君。這是他的優點,但他的疑心、任性等缺點,完全被剛剛出現的光芒掩蓋了。
對他最常見的懷疑是頻繁更換官員和將軍。細看《明成祖莊烈帝年譜》,關於朱由檢頻繁更換官員和將領的段落占了該年譜總段落的三分之壹。以明代“宰相”內閣首輔朱由檢為例,十七年間更換了近五十份首輔,史稱“崇禎五十期”。
先後用楊鶴、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來鎮壓流寇,而且戰場上軍機決斷時往往當場更換指揮官,導致消滅流寇時軍令變動頻繁,流寇始終得不到有效消滅。
說朱由檢沒有“識人的才能”是不正確的。將領如、毛、、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等。大多在崇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前期都在合適的位置上。
然而,許多著名的士兵最終都沒能逃脫朱由檢的懷疑。例如,盧象升抗擊清朝,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他被宦官陷害,導致他被解雇,然後死在他們手中。袁崇煥當年也有嫌疑。可以說,朱由檢多疑的懷疑讓他多次挖掘自己的根源。
除了猜疑之外,朱由檢童年時期形成的剛愎自用也是他的壹大缺點,最終導致了孫傳庭的死亡。“大明東山再起的希望落空了。”
明朝後期,崇禎所用的軍隊,多是緊急征召的新軍,或是民兵投降,甚至是土匪充軍。這些雜牌部隊的將軍,很多都是為王而戰,黃昏歸朝官,在政府軍和民兵之間來回投降的將軍。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軍閥。
然而,就是這樣壹支需要整頓的軍隊,卻在朱由檢三番四次的催促下,由孫傳庭統帥赴陜解決潼關之危。
此時朝廷手中唯壹可用的兵力就是這十萬,朱由檢也是知道的,但是他現在的主要想法就是用十萬人徹底消滅李自成,這是壹場殊死之戰。最終,孫傳庭率領尚未整頓的部隊,在汝州大敗。明軍陣亡四萬余人,其余四散。
這對最後的家當被朱由檢徹底擊潰,遼東北部主力洪承疇早已投其所好。明朝無力回天。第二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首都被李自成攻陷,朱由檢吊死景山公園。
我們常說的亡國之君是什麽?貪圖享樂,好色懶惰,無能的人。還是權衡之術不精,最後權臣奪國。好像大部分墮落的國王都是這樣的。
但從崇禎的執政情況來看,他勤儉持家,好色,極其精通權衡之術。他有壹些賢明君王的優點,但為什麽明朝還亡,崇禎也是亡國之君?
原因有三:第壹,明朝積弊很深。明初優待宗室的制度和兼並土地的制度是明末財稅崩潰的主要原因。富宗室,富地主,但不富中央朝廷。宗室在享受朝廷支持的同時,利用宗室特權圈地不納稅。地主階級占據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免稅土地,剩下的三分之壹還要承擔剿滅叛軍和清兵撤退的軍費,官員的俸祿和大米,皇室的補給等等。
朱由檢並非完全沒有看到金融崩潰,但他仍然沒有決心處理這些問題。他所能做的就是增加稅收,並要求部長們籌集資金(朱由檢很節儉,但他很少使用自己的金庫)。財稅壹垮,那些浴血奮戰的軍人就沒有報銷了。混亂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是氣候和叛亂頻繁。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期,糧食減產,冰凍期延長。承擔世界稅收的三分之壹土地,經常遭遇減產。政府苛捐雜稅,土地不產糧食,導致無數饑民,久而久之就成了難民和叛軍。再加上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以至於崇禎時期,或者說萬歷以來,內憂外患嚴重。大動蕩時期內外夾擊如何發展?不進則退!
第三,朱由檢多疑多疑的弱點。以上原因壹個是根本原因,壹個是外因,第三個是壓垮大明的最後壹根稻草。朱由檢頻繁的相位變化使得制定的國策完全無法積極實施。所以可以說內閣政令不出京城,十七年五十個,平均每年三個,每個人的執政理念不同。原本被整合的官員已經變成了各自為政的小團體,而且還有壹群林東黨的叛徒。
平叛和遼東將領中往往存在猜忌,魏忠賢被滅後,宦官再度受寵,導致孫承宗被宦官困在家中,袁崇煥在年關被殺,洪承疇和祖大壽被清除,孫傳庭壹人被殺,盧象升被圍被殺。滿清官員,沒有壹個能獨善其身的。
南明評價朱由檢是“君亡之國,千古不存之聖”,清代文人評價他是“非亡國之君,而將死於時局之末。”而現代的評價多是“多疑豁達,硬怒,刻薄忘恩,剛愎自用”。三種完全不同的觀點,成為評價崇禎的爭議點。
作者不是歷史專家,只能用自己的知識來評價這位有爭議的皇帝:朱由檢是壹個有著君主夢想的人,他認為自己所做的是君主的工作。其實他只在乎壹個君主的名字。他在某些方面的確是壹個好皇帝,但他最大的錯誤是在壹個不熟悉的領域做專家。表面上勤快,其實就是喜歡權力。
如果給的評價短壹點,就是力不從心,那就累死了。空學漢帝,才華不及隋煬帝。摸摸自己,十大歷史人物第三名已是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