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僅憑這樣壹個故事,大家就知道王小波想表達什麽了。自然,他的觀點和他的散文《壹只特立獨行的豬》是完全壹致的。小說裏的小哥哥就是小品裏的豬,他不想被別人套,他想掌控自己的命運。然而,現實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他人決定的。這是壹個哲學問題,也是壹個實踐問題,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問題越來越明顯和突出,甚至被誇大了。王小波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樂趣有幾個方面,壹是愛異性,二是追求樂趣,三是愛智慧。這部小說自然是在宣揚自己的觀點。雖然,王小波在小說的最後寫道,“今年是2015,我是作家。我還在思考藝術的真諦,到底是什麽?”這部小說看似在探討“藝術的真諦”,但從整篇文章來看,他是在問壹個哲學命題,他的大部分小說都在做深度思考,這部也不例外。
王小波花了四萬多字才講了這樣壹個故事。他把整個故事拆開來,壹點壹點地描述,就像畫壹幅油畫,壹層壹層地加油畫顏料,所以小說的結構很別致,很蒼勁,很緊湊。王小波曾經說過,他不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因為那是“幽閉小說”。我同意他的觀點。畢竟看小說要讓人覺得美好和快樂。如果看小說讓人覺得苦,覺得累,那不是好事。
王小波有這樣的本事。他的小說內容壓抑而苦澀,但在表現手法上,卻輕松愉快,給讀者以無限的快感。中國很少有作家能做到這壹點。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我的壹個朋友說,如果王小波英年早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性很大。我不在乎他能不能得獎,但我認為,我們理論界討論的應該是王小波的小說,而不是他的雜文,因為我們壹旦談到王小波,只會覺得他的雜文好,而忽略了他對中國小說的貢獻。但在我看來,王小波是不折不扣的小說大師,他的雜文不過是他遊戲文字裏的小把戲。對於這樣的作家,如果我們現在置之不理,然後讓我們的後代在把他挖出來之前寫文學史,那我們就太丟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