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曹操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是有出入的。《演義》以維護正統(蜀漢)為基準的道德觀念,對曹操和其他諸侯存在壹定程度的醜化。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曹操生在戰亂時代,壹生的大部時間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在三十五歲以後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參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戰役,征戰地區幾乎遍及到大半個中國。在戰爭中,他長於選將料敵,“運籌演謀”,不但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還善於吸取部屬的正確意見,因此常常能夠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他精通兵法,在漢末征戰群雄的戰爭中,他用兵用計,勝人壹籌,多次取得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壹世的袁紹,奠定了統壹北方的基礎。
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他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人才濟濟。
曹操喜文學,其詩作慷慨悲涼,頗具感染力,不少名篇傳留至今。他與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曹操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還由於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他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稱帝。曹操晚年,已經占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但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孫權寫信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曹操始終不稱帝,並非他不願意當皇帝,只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天下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個人的欲望。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不稱帝,雖然是壹種政治謀略,但更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理想主義。 他畢竟也犯下了不少罪過,除鎮壓黃巾,屠城殺降外,還對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進行迫害,如對孔融、楊修、崔琰、禰衡、華佗,甚至連大有功於他的荀彧也不放過。加上他“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處世哲學,所以當時人許劭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有壹定根據的。正因如此,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壹直把他當作奸臣來看待。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汙點,但他的壹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不遺余力;為發展文化,精心創作。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矢誌不渝,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曹操始終是個理想主義者,又具有堅定的實踐精神。
應該剝去對曹操的種種歪曲之詞,還原真實的曹操。可以說,他是壹位對中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政治家,胸懷博大的理想主義者。用《三國誌》作者陳壽的話說:“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影視中的曹操與史實中的曹操有何不同?電影只是壹種藝術形式,並不是真正的歷史,曹操從宋代起,就在民間的戲劇中變成了十足的壞人,在主觀上後人已經將曹操當場邪惡的壹片,不能公正的認識曹操,建議可以讀讀關於正史上的曹操,也可以看看樓上說的易中天品三國.
《軍師聯盟》中的曹操與歷史上有何不同感覺軍師聯盟的曹操最接近真實,其他的版本曹操,基本上都有問題。三國裏的曹操(陳建斌)霸氣有余細膩不足,三國演義裏的曹操(鮑國安)也是霸氣有余細膩不足。等其他的版本,只顯示了曹操的霸氣。這和演技沒關系,都是名演員,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導演的要求是接近原著。只有軍師聯盟裏面的壹段顯示了曹操的細膩。就是拿劍給漢獻帝讓殺自己的那壹段。那壹段才真正接近現實,因為現實中的曹操不是不想反,而是不能反,自己討伐反漢,自己在反,那不是讓天下人找自己麻煩嗎?所以說他自己給自己限定在只能做漢臣的位置上。所以自己知道皇帝不怎麽自己,但是又必須表示自己忠誠。
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中的曹操有何異同歷史中壹般是沒有正反之分的,用句老話就是,成王敗寇,歷史會比較公正的評論該人物的功過;小說壹般帶有比較濃烈的個人色彩,不是正面人物就是反面角色。 但人物的事跡壹般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藝術作品中的曹操和歷史中的曹操有何區別?曹操的文藝形象就是壹個白面奸臣,狡詐多疑。
而歷史上的曹操,是壹個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東漢末年成功統壹北方,穩定人口,維持當時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
總的來說,曹操在三國時期的歷史貢獻是大於當時的每壹個人的。
假如劉備和曹操互換身份,歷史會有何不同
其實,可以先對比壹下劉備和曹操的不同:
1,身份,曹操出身士族,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地位顯赫,所以,不管從見識,知識等方面都要比出身平民(自詡為皇叔)的劉備要強。
2,能力,曹操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包括像郭嘉,荀彧,賈詡這樣的大謀士,還有像典韋,許褚,張遼這樣的大將,但是雖然手下眾多,最終決策權是在曹操手上的,雖然謀臣很厲害,但是,都受到曹操的驅使,決斷的權利只有曹操有。
反觀劉備,從《三國演義》上的描述來看,因為出身的問題,實際上,劉備的有點江湖做派,先是通過拜把子,招攬了關羽張飛2個大將,之後,徐庶化名單福來投奔,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其實從徐庶出現開始,劉備就基本上是甩手掌櫃的,大小事務就交由這些有能力的謀士去辦,自己只是偶爾出出意見,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並不強,唯壹壹次任性,就是關羽和張飛死後,劉備執意要親自伐吳,結果大敗,損兵折將不說,自己也在白帝城掛了。
所以,如果,劉備和曹操互換身份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典故了,甚至可能,三國時代都不會有了,因為,劉備自己很難撐起壹個勢力
歷史上的曹操與小說中的曹操有什麽區別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在元末當時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非常強烈,因此小說也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所以小說中的曹操是個大反派,但即使當反派寫,曹操也沒被抹黑成奸臣,反而成了奸雄,由此可以推斷歷史上的曹操應該是位豪傑。
壹個是梟雄 壹個是英雄
歷史中為什麽會有“說曹操,曹操到”?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壹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民間說法是曹操主動前來護駕,與三國演義稍有不同。 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 幸許部”。且說曹操在討伐董單之後,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同討伐黃巾,招安降兵三十余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後,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後,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都記領兵來攻洛陽。
曹操與苻堅戰敗的原因有何不同之處後方穩固的根基才是向前推進的保證。 解析;曹操南下時,北方已統壹,且曹操占據中原很久,根基牢固,雖然赤壁戰敗,有牢固的後方可以固守,而苻堅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剛平定北方,各民族民心尚未服,民族也尚未融合,剛被滅的其他民族野心尚未死盡。因此淝水壹敗,國家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