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從電視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為什麽能成功?

從電視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為什麽能成功?

瓊瑤的小說常常將真愛視為世界的終極價值。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影響誠實、熱情、追求自由戀愛的年輕讀者,也符合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期待。壹定程度上消解了對現實功利社會的種種不滿。拍攝過幾部《夕陽》的導演李翰祥曾說:“瓊瑤的小說很有電影感,連小說都分了劇本。”也許,正是這些因素吸引了電影公司,當時國語電影正在經歷壹個逐漸取代臺灣電影的過程。中國電影公司開始購買瓊瑤小說的版權,並制作了壹系列名為《六個夢》的電影。從65438年到0964年,李行第壹次把瓊瑤的小說搬上了銀幕,拍成了《國際核事故等級表妹》和《啞巴姑娘》,為中國電影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拉開了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序幕。

《國際核事故等級表哥》改編自瓊瑤的小說《追捕》,這是第壹部瓊瑤電影。全片有老上海電影的遺風,畫面精致,節奏緩慢。尤其是女主角壹個人的時候,背景是青山綠水,亭臺樓閣,美不勝收。唐寶雲飾演的國際核事故等級,是壹個悲涼溫柔又符合傳統價值觀的女模形象,與當時的時代氛圍不謀而合,也與她個人的本性如出壹轍,令觀眾為之傾倒。

短篇小說《啞巴老婆》的改編,票房和口碑都很認可。在13亞洲電影節上,飾演方的王莫愁獲得了“最難演角色女演員獎”。男主角柯俊雄玉樹,英俊多情,成為第壹代瓊瑤先生。這部電影的配樂貫穿著苦澀的二胡,創造了壹種哀怨的情緒,這種情緒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瓊瑤電影的壹個基本主題。

開創瓊瑤電影先河的導演李星曾執導過《小城故事》、《土著人》和《海船》等知名影片。他壹生的創作趨於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支持傳統道德和家庭倫理。瓊瑤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現了愛情與傳統倫理的沖突。李行在講述瓊瑤的愛情故事時,實際上表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這與瓊瑤後期以“愛情至上”為主題的電影不同。

瓊瑤的丈夫平陶昕曾評價他們早期與李行的合作:“六個夢是壹個電影夢的開始,壹切都從壹個叫國際核事故等級的小女孩開始。”對於瓊瑤來說,小說中刻畫的人物能夠活著出現在銀幕上,確實是壹種很美好的體驗,但對於瓊瑤來說,把“小媳婦”的身份改成“表妹”卻是壹種遺憾。也許正是因為這個“遺憾”,瓊瑤和幫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在1968聯合創辦了火鳥公司,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拍壹部電影。此後,瓊瑤從編劇到作詞,將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成為形式和內容的最高集大成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瓊瑤時代已經準備好了。

70年代:燃燒吧,火鳥!

20世紀70年代,香港動作電影在臺灣非常流行,壹度迫使瓊瑤電影在夾縫中生存。好在目前臺灣省官方開始加大動作片管控力度,保護本土電影。瓊瑤的電影像觸底反彈壹樣開始了真正的“黃金時代”。

李行借機推出了第二波商業言情片。《烏雲密布》、《心隨結》、《海鷗飛向何方》都是佳作,這也引發了電影的“造星”運動,推出了吸引大眾眼球的新壹代銀幕情侶,先是和甄珍,再是“第二個秦”。此時,以瓊瑤電影為首的言情片已經成為可以與港片武俠片相抗衡的本土電影。

當然,說到20世紀70年代的瓊瑤電影,人們仍然記得壹個美麗的名字——林青霞。《林青霞》應該是宋存壽導演壹生中最大的發現。在宋的指導下,稚氣未脫的在《窗外》中飾演清純少女姜。當時的夏青面容清瘦,氣質動人,與她扮演的角色出奇的壹致。她的表演稚嫩卻真摯感人。後來《窗外》因其敏感的師生戀而隱於雪中,卻掩不住林青霞迷人的風采。從此,林青霞成了瓊瑤的最愛,主演了從1974到1982的《女朋友》、《壹顆紅豆》、《彩雲滿天》等十多部電影。20世紀80年代,林青霞變得成熟和轉型,在港臺之間拍攝電影,並出演了許多中國經典電影。然而,她在瓊瑤電影中的形象仍然是許多影迷最初的夢想。

除了林青霞,星光熠熠還引進了甄珍、林鳳嬌、秦漢、、、、蕭芳芳等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電影界舉足輕重的明星。熒幕上,他們的愛情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現實生活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受到幹擾,這也是人們所關心的。可以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除了“眾星雲集”,瓊瑤70年代的作品也表現出這樣的特點,即此時作者在創作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寫作,而是期待改編電影的可能性,有的甚至是為了異地劇本的構思而寫作。通常在小說出版之前,電影就已經開拍了,小說封面上的主角肖像已經是仿照電影中的主角。比如《女朋友》( 1975)也是壹部瓊瑤電影,但它是先被瓊瑤拍成電影,再作為小說出版的。除了為了適應電影拍攝而圍繞演員的特點創作小說,導演在拍攝時往往把人物的刻畫放在首位。

在電影《夢的帷幕》(古裝版,瓊瑤版)中,灰姑娘紫菱贏得愛情不是因為她的美麗和善良,而是因為她的個性。導演白不僅成功準確地刻畫了女主角內心的韌性,還善於精心設計優美詩意的鏡頭,展現迷人的異國風情。這部70年代初在臺灣省引起巨大轟動的電影,至今影響深遠。白這壹時期的電影沿襲了李行的感傷風格,但與後者相比,他更註重對鏡頭的把握和人物內心的刻畫,逐漸豐富了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個人魅力凝聚了電影的感染力。在白看來,現實主義既能揭露黑暗,又能產生壹種充滿人情味的“健康的新現實主義傳統”。

70年代的瓊瑤電影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風格和推廣模式,在臺灣省乃至整個東南亞和大陸掀起了壹股浪潮,影響巨大。雖然後期瓊瑤的電影開始被批評為創作上的重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浪潮”開啟並發展了臺灣省電影以言情小說為題材的傳統。此後,玄小佛等同時期言情作家的作品陸續被改編成電影,但在成功和影響上很難超越瓊瑤的電影。

80年代:聚散。

人們喜歡把20世紀80年代視為瓊瑤電影的衰退期。的確,在80年代,由於受到其他類型片尤其是香港電影的沖擊,臺灣省片因類型有限,很難適應觀眾口味的變化。瓊瑤電影的劇情設定千篇壹律,在當地很難再有市場。但是值得壹提的好電影也不應該被忽視。

侯氏沖破了劉的堅持。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在國際影壇身居高位、粉絲無數的侯孝賢,是以拍瓊瑤類型的電影起家的。雖然《她在流浪》《風踢》在劇情上有著濃濃的瓊瑤電影味道,但在形式上,侯孝賢極力突破瓊瑤的故事多發生在豪華別墅的客廳、咖啡廳、舞廳等被稱為“三廳電影”的格局,壹頭紮進古老的鄉村和偏遠的山區進行拍攝,將故事背景從繁華的都市移植到寧靜的鄉村。有人說侯氏電影正在顛覆傳統的瓊瑤式臺灣腔電影,告別空中樓閣般的海誓山盟,開始關註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但實際上,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在瓊瑤早期電影的豐富積累下的繼承和發展。總之,侯孝賢講述“瓊瑤式愛情”的鏡頭語言為觀眾的理解深度和欣賞品位開辟了壹條全新的路徑。

如果說侯孝賢對瓊瑤電影的解讀是異質的,那麽劉莉莉大概是最能理解瓊瑤心思的導演了。被譽為“瓊瑤戲劇教母”的劉莉莉,曾拍攝過多部瓊瑤電影,也是瓊瑤作品轉向電視劇市場後的“禦用”導演。

1981年,劉莉莉拍攝了《聚散兩情》,被粉絲奉為經典。影片中,與的合作成為銀幕佳話。當19歲的陸壹身黑衣漫步街頭,屏幕上出現她嬌艷的容顏時,人們被她的古典氣質深深震撼。後來,在《燃燒吧,火鳥》中,魯扮演的盲女甚至搶了的風頭,成了影迷心中最完美的女孩。

夢回大陸

從1965的《國際核事故等級表哥》到1983的《昨夜之燈》,由瓊瑤小說改編的故事片多達50部,風靡電影界近20年。在上世紀80年代,與臺灣省的逐漸衰落相比,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大陸才剛剛開始。

從65438年到0985年,幾家大陸出版社悄悄推出了瓊瑤的作品。那是壹個“男生讀金庸,女生讀瓊瑤”的時代。對於習慣了“革命文學”上線的大陸青年來說,大膽地贊美“愛情至上”的作品,無疑是引人入勝的。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陸“瓊瑤影迷”開始有機會通過壹些渠道了解改編電影,“二秦”成為時下年輕人最喜愛的模仿對象。

大陸導演史樹軍在1986年初遇到了瓊瑤的小說。據她說,看完《月光與飛鳥》,“感覺很新鮮,過濾掉了政治背景和社會矛盾,是純粹的愛情。”這恐怕也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於是,她決定把《月色朦朧,鳥語朦朧》拍成電視劇。本劇由閩西電視制作中心制作,1986。經央視播出後,受到觀眾喜愛,並被壹些地方電視臺重播。這部劇應該是瓊瑤在內地第壹部自己改編、拍攝、播出的作品。隨後,舒君石將《深院》拍成電影,以深厚的導演功底提升了影片的文藝色彩,票房後好評如潮。

可以說,史淑君對瓊瑤作品的改編實際上是在探索如何將浪漫電影拍成文學電影。當然,她也認為瓊瑤的小說確實是重復的。隨著商業時代和娛樂時代的到來,它們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將逐漸失去原有的模糊的藝術氛圍。

“後瓊瑤電影”時代:有多少日落?

所謂“後瓊瑤電影”時代,從正面來說,應該是瓊瑤作品走向電視劇市場的時代。壹方面,瓊瑤在臺灣不斷翻拍電影經典。第壹部電視劇是劉雪華和秦漢主演的《幾度夕陽紅》,由此造就了以劉雪華為首的新壹代瓊瑤少女。從此,劉與秦的組合成為繼秦之後的又壹經典組合。另壹方面,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臺當局解除在中國大陸拍攝影視作品的禁令,瓊瑤故事的主要傳播渠道變成了與湖南電視臺合作完成的市場化風格的電視劇。比如,六夢系列(國際核事故等級、啞巴老婆、三朵花等。)、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印、鬼老公、水)和兩個永恒系列(月牙兒格格、煙鎖樓)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也出了很多“淚派”“吼派”的明星。

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對瓊瑤的電視劇進行藝術化的評論。畢竟,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小說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而興起的大眾文化的產物。我們壹般所知的現代性的理性層面,體現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就是韋伯所強調的“祛魅”,大多數嚴肅文學都體現了這壹層次。現代性的非理性表現就是所謂的欲望發泄。如果說嚴肅文學體現了現代性的理性層面,那麽通俗文學則體現了現代性的非理性層面,即人們的娛樂需求,具體表現為通俗文學的大眾化,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瓊瑤戲劇在中國大陸的興起是改革開放後的又壹個高峰,市場化的契機使瓊瑤的作品開始在電影普及後出現。

與電影不同,電視劇的敘事風格是瑣碎的,以背景為主。人需要的是“活靈活現的怎麽回事”。至於具體說了什麽,有什麽深刻的意義,在這麽長的流水賬裏很難做到。

不管怎樣,瓊瑤的戲劇確實占據了熒屏很長壹段時間。從65438到0998的朱桓公主,可以說是將這部“人間喜劇”推向了巔峰。此後,瓊瑤加大了與湖南電視臺的合作,市場化模式也越來越成熟。比如翻拍經典劇《壹簾幽夢》,就采用了選角模式(《尋找紫菱》),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在改寫劇本時加入了很多“新鮮元素”。比如路平發現初蓮和紫菱的感情糾葛是通過MSN,但這樣的“與時俱進”並不能改變瓊瑤劇“過時”的現狀。

好在優秀的作品可以抵禦時間的無情。即使在美劇和日韓電視劇大行其道的今天,瓊瑤劇仍然是壹塊金字招牌。畢竟,永恒的愛情故事永遠不會無聊,而瓊瑤作品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實際上也給了很多內地制作人深遠的影響和啟示。比如海巖這種先播熱門系列再出相應小說的模式,就是模仿瓊瑤作品的操作手法。

如何創作出好的、受歡迎的作品,恐怕是瓊瑤阿姨的秘訣。如果她的作品只是重復和惡心,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人去看,記住,竭盡全力去評價?通過文字、圖像和歌曲,瓊瑤經歷了時代,留下了持久的印象。

結論:

羅大佑在《愛的箴言》中唱道:“妳曾告訴我,妳會永遠愛我。我明白愛情這個東西,但它永遠是什麽?”戀愛的時候相信永遠,但是“永遠”這種東西很抽象,很混亂。

幸運的是,我們曾經有過壹個時代,在那個時代,瓊瑤向我們展示了什麽是“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