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偷書者》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評論家稱為“文學現象”。這是壹個關於文字如何哺育人類靈魂並撼動死亡的故事。
65438年至0939年的德國,9歲的女孩Liselle和她的哥哥被迫被送到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我6歲的弟弟死在路上,被埋在鐵軌旁。在冷清的葬禮後,麗塞意外地得到了她的第壹本書,《掘墓人手冊》。
這將是14本帶給她無限安慰的書之壹。她是個孤獨的孩子,父親被打上* * *制片人的烙印,被納粹帶走;母親後來也失蹤了。在演奏手風琴的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盡管生活艱苦,她發現了比食物更不可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去偷書。被死神稱為“偷書賊”的可憐女孩麗賽(Liselle),在戰火紛飛的德國掙紮求生,奇跡般地幫助了身邊同樣遭受苦難的人:她給躲在她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讀書,給躲在防空洞裏的鄰居讀故事,安慰戰爭下每壹顆緊張的心。
這是壹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講述了書籍如何激發靈魂。★壹個是死亡的敘述者角色。壹個會哭累會抱怨的死神,用理性、冷靜、幽默卻溫暖的語氣,講述了壹個女孩與他相遇三次的故事。他既不煽情,也不完全冷淡。而是用敏銳的觀察力和壹點點嘲諷,看著世界上的人互相殘殺,互相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的復雜是無法猜測的。
另壹個特點是作者在情節中充分展示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沒學過認字,整個過程都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識字後,不僅幫助了猶太逃亡者,還用故事的力量改造了原本粗俗猥瑣的鄰居。主角懂事後,面對的是殘酷的命運。這種遭遇與現實生活相呼應,使得這本書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
★作者樸實的寫作風格賦予了這部小說壹種冷漠超然的情感,以死亡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人性的光輝與惡毒。這本書會讓人讀了又讀,壹遍又壹遍地與當下的人間大事進行比較,產生巨大的感觸,與書中的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系,仿佛與他們感受到同樣的經歷、希望和苦難。文字的冷靜力量,與戰場上屍橫遍野的殘酷殺戮形成對比,構造了人性既深刻又膚淺,善良又殘忍的矛盾。★紐約時報青年文學排行榜第壹名
★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暢銷書排行榜第壹
★英國文學書籍排行榜第壹名
★愛爾蘭和巴西暢銷書排行榜第壹名
★澳大利亞第五本年度文學書籍
★臺灣省金石堂網上書店榮登暢銷書榜首。
★臺灣省誠品書店主題推薦★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Pintz獎。
★2006年獲《感覺兒童文學年度精選》壹書。
★2006年獲得巴諾書店“發現新人獎”。
★亞馬遜網上書店2006年度圖書精選(青年編輯選書)
★美國鵝筆獎2006年最佳青年/成人小說提名
★授予凱瑟琳·米切爾青年作家獎(針對30歲以下的優秀作家)
★榮獲“全國猶太人圖書協會”小說獎。
★榮獲“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澳大利亞書業獎,“年度最佳書籍”和“文學小說”入圍。
★入選“澳大利亞書商年度圖書”
截至目前,已售出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中國、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和挪威的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