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北朝時期的宗門制度
晉南北朝時期的宗門制度
魏晉南北朝雖然處於長期的分裂和對抗狀態,但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紳制和均田制是這壹時期最初的政治經濟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其特點是根據門第來區分士族和平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從歷史上看,士紳制度有壹個漫長的萌芽、形成、充分發展(又稱興盛)、衰落和消亡的過程;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我們應該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分析和評價士紳制度。
從發展的角度理解士紳制度產生、發展、衰落、消亡的過程和科舉制度的必然性。
閘閥的概念
中國古代,官宦貴族家的門外立著兩根柱子,“左讀書,右讀書”(《玉片門司》)。主人用它來自戶序,閥讀成為權貴之家的象征。所以在中國古代,那些世代為官的家族,往往被稱為門閥、門閥讀書人、門閥士族、門閥讀書人家族。
這裏所說的“門閥”和“閥讀”,壹般指的是富裕家庭的家庭背景。宋代學者秦觀論王建:“自晉以來,王謝家最為突出。”晉南朝,世家大族壟斷政權。
紳士制度的形成
西晉政權以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級——士紳為統治基礎,士紳制度和士紳政治得到鞏固和發展。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族的政治特權。蔣介石只看重門第。當時有人寫了專門記載士紳姓氏的家譜。蔣介石以此為依據,評價人物的等級,不分才德。這樣,西晉政權完全被士紳壟斷,出現了“公門有公,清門有清”的局面,貴族把持政權;
在經濟上,“官占田”制度保證了士紳的經濟特權。士紳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紳政治的盛行,也是西晉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
成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豪強地主的發展。(2)政治原因:魏晉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靠士族支撐;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貴族家庭培植私人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紳士制度的發展
(1)萌芽(東漢)
政治:自漢武帝提倡儒學以來,官僚以經學起家,至東漢,逐漸形成終身為官的狀態。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使宗族地主憑借家世參與政權。
經濟: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漸形成了官僚、商人、地主的強大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所以豪強地主在東漢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他們政治上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吞並土地,管理莊園,逐漸獨立,成為貴族世家。東漢開始形成士紳地主(又稱豪紳地主),為魏晉南北朝士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和經濟基礎。
②地層(曹魏,西晉)
士紳制度的形成是指統治階級頒布各種法規,維護士紳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特權。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貴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誌。
(二)鞏固(西晉)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家族為了獲得大地主的支持,繼續縱容和拉攏大地主,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3)鼎盛時期(東晉)
東晉時期,士紳制度充分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原因是東晉依賴南北士紳的支持。東晉政權是司馬皇權與以王、於、桓、謝為代表的北方士族和江南吳國士族的聯合專政,處於非主流地位。這種政治格局持續了壹個世紀,直到東晉末年。當時士族的影響力足以與皇權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皇權。皇帝依靠士族的支持,士族政治達到頂峰。這壹時期,士族在政治上身居高位,高薪厚祿,壟斷政權,在經濟上封鎖山河,占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在文化上主張暢所欲言。為了維護這壹制度,東晉南朝時期,士族非常重視修譜,重視士族世系的來源,以此作為其特權的憑證,於是譜牒盛行,譜牒專著成為官方部門選拔官員、維護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
這壹時期,土族擁有政治特權,清官的重要職位被士紳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占有大量土地人口,經常與政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繼承並占據壟斷地位,又推崇家譜,主張談玄學,擅長龍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不與平民通婚,等等。士紳掌握著權力,卻不願涉足實踐,在放縱和奢侈中腐朽。
(4)衰落(南朝)
東晉後期至南朝,士紳制度逐漸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紳自身的腐朽。在士族制度下,士族尤其是高級士族可以憑借家世做官,世代把持高官職位。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紳不思進取,沈湎於閑逸放蕩,不屑於政務軍務。再加上士紳關系密切,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前秦之戰後,壹些出身平民的將領脫穎而出,表現出很高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威望和權力迅速上升。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平民出身的將軍。南朝皇帝雖然無法改變高級士紳壟斷高級官員的局面,但他們引用平民官員的話,將品味不高但卻有實權的職位委托給他們,並分享士紳在實際治理中的特權。這壹時期士紳制度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第三個原因是士紳受到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打擊和削弱。以上三個原因的相互作用,極大地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和經濟基礎。
到了南朝,由於氏族本身的衰敗。失去了政治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漢族地主趁機以軍事力量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壹步主動控制地方,指揮軍隊,以武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正門地主壹統天下的局面。這時候的氏族地主雖然身居高位,但沒有實權,必然滅亡。後來由於候場混亂,隋朝滅亡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度日薄西山,布衣地主躍居政壇主要位置。隋唐時期,廢除“九品鄭智”制度,實行科舉制度。“選秀才不問家世,結婚不問讀書。”起源於魏,盛行於晉的貴族制度最終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中消亡。
(5)滅絕(晚唐)
隋唐時期,士紳制度逐漸消亡。原因之壹是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使門第低下的布衣地主通過考試參與政權,破壞了貴族制度的政治基礎。均田制和租租調整制的實施,使壹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壹部分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制占地和隨意賣地的規定,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並,保護了自耕農,也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和利益之爭。第三,農民戰爭進壹步摧毀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延續了六七百年的士紳制度終於在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東晉南朝初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士族權力達到頂峰。當時門第成為衡量貴族的唯壹標準,士紳憑借家世到處享有特權,處處高人壹等。永嘉之亂以來,大量士紳南遷,“中原冠百人隨晉渡江”。與江南原有士紳壹起成為東晉政權的統治支柱。士族勢力擴大,尤其是王、謝、於、桓等士族,社會地位極其高貴,權力極大。“晉主雖有南方之尊,但無實權,宰輔掌權,政事多。”東晉南朝初期,士族為了維持自己優越的家庭期望和貴族血統,對婚姻非常重視。他們只允許同壹家族的士紳通婚。“嫁官失班”會被士紳鄙視,被群體攻擊。南齊時,東海人羅伊娶了壹個女人,名叫傅。羅伊是壹個士大夫,他是壹代又壹代的官員。其曾祖父亦為尚書右仆,滿姓為士大夫。這樁婚事讓南朝的士紳們大驚小怪。在禦史中,專門為此事上奏彈劾嶽。他說“王曼蓮的婚姻是壹場真正的恐怖”,指責羅伊“羞辱晚輩,無非如此”,並要求皇帝“從源頭上避免見事,終身監禁”(《戲王》)。後來侯景造反魏,去了南梁。他曾經向王謝的壹個貴族家庭求婚。梁武帝說:“王謝門未平,妳可以在張著下訪他。”也就是說,侯景與最高級士族的姓氏不符,只能嫁給二級士族。侯景聽了大怒,說:“把吳的孩子都給當奴隸!”(《石楠侯景傳》)
紳士制度的衰落
東晉南朝初期,南方士紳勢力最為強大。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和既得利益,他們主張把普通人和普通人分開。
但是,特權也造成了他們的無能,很多士族中的人都成了寄生在社會上的廢物。士族不願帶兵打仗,壹些布衣憑借戰功逐漸獲得實權。
比如說,劉裕很厲害,控制了政權,最後建立了劉宋王朝。
士紳不屑於做官,事務繁雜,自身能力較差。南朝的寒人趁機逐漸掌握了機器。
東晉南朝的士紳權貴,曾經顯赫壹時,炙手可熱,但也只是曇花壹現,轉瞬即逝。
東晉末年,士族逐漸衰落。到了南朝後期,尤其是後金之亂的沖擊之後,金朝南渡時遷入的百位士紳已經“略顯疲憊”。
李白哀嘆“金衣為古塵”(《上南京登鳳凰臺》)。劉禹錫《金陵五題》的第二首《武以翔》,諷刺了士族的衰落與滅亡。詩中的武夷巷和朱雀橋是王生活和遊歷的地方。那時候很熱鬧,現在卻是壹片荒涼冷清的景象。劉禹錫感嘆:
朱雀橋邊有些雜草開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陽。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拒絕原因
(1)自我腐朽:腐朽奢侈的生活和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紳階層執政能力不足,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平民百姓逐漸抓住機會掌握主動;
(三)侯景之亂的影響。金代杜南的士紳“睡了壹會兒”;
(4)隋唐科舉制度的實施,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晚唐農民起義的罷工。(徹底消滅火葬制度)
影響
士紳制度貫穿了魏晉南北朝最突出的政治特征,也是西晉政治腐敗黑暗的表現,決定了這壹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官僚化特征,對後世影響深遠。
負面影響:
士紳制度的政治經濟特征決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內部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了南北割據、割據的長期政治局面。士紳田莊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士紳是地主階級中的腐朽集團,後期越來越腐朽,是壹群社會寄生蟲。
客觀上的正面作用:1。經濟上,士紳的田莊經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士紳占有大量勞動力,強化了封建依附關系。在魏晉動蕩的政局下,農民依附於貴族家庭,擁有相對有保障的生產條件,這顯然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相對穩定。士紳地主作為北方移民的核心來到南方創業。客觀形勢使他們成為發展南方經濟的組織者。他們在南方建立的田莊和別墅,畢竟促進了江南荒山野嶺的開發。2.在民族關系中,知識分子在促進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3.士紳們在思想上、技術上、文化上生活富足,有資格從事文化事業。壹些士紳輕視禮儀,崇尚個人自由,思想充滿想象和浪漫。因此,在東晉南朝時期,他們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科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成就,而且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