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之所以從短篇發展到長篇,與講故事有關。宋代盛行評書,評書成為壹種職業。說書人喜歡以古代人物的故事為題材,但陳壽的《三國誌》(裴松之引)是寫故事的最佳素材。壹些零散的三國故事片段也壹直在民間流傳。再加上說書人取材時間長,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也越來越豐滿。最後,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成長為壹部傑作。這些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長期口耳相傳,最後被加工匯編成書,成為中國第壹部章回小說。這是壹個驚人的集體創作,在形式上不同於單壹作者寫的小說。《三國演義》相信對後來的小說有壹定的啟發作用。
《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很受歡迎。宋元搬上舞臺,金元演了30多種三國戲。元代新安俞氏出版的《全鄉三國平話》問世。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戲曲、劇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等史料,基於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三國誌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俗稱“嘉靖版”,共24卷。清康熙年間,毛倫、毛宗崗父子區分歷史事件,增刪文字,修訂成現在的' 120本《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壹部三國時期的地圖,描述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情況。書中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三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滲透和轉化,總結了這個時代的歷史變遷,塑造了壹批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以劉備集團為描寫中心,歌頌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力圖揭露和鞭撻曹操。今天,我們應該辯證地理解作者支持劉、反對曹的傾向。尊劉反曹是羅貫中時代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隱含著人們對漢民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壹大批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羅貫中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塑造的近200個人物中,最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雲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聖人”的化身。他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義胸懷,他有拯救世界、拯救人民、重建和平繁榮世界的雄心壯誌。而且,作者賦予了他呼風喚雨的奇特能力。曹操是個奸詐的人。他的人生信條是“寧可教世人消極,也不教世人對我消極”。他是壹個政治野心家,殘酷奸詐,和真正的曹操不壹樣。關羽是“勇猛剛毅”的“美國往事”。劉備被作者塑造成壹個有愛心的人,壹個禮賢下士,壹個知人善任的仁人誌士。其實劉備和歷史上的演義有很多不同之處。不過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仁厚感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大,手法多樣,讓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描寫跌宕起伏,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書不深不俗,簡潔明快,氣勢十足,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是第壹部歷史小說,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此後,學者們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已經成為壹種主流。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到現在,被寫進各種歷史小說,都是對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