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文學選擇從壹開始就是西方式的、自發的,充滿了20世紀的科學和人道主義思想。半個多世紀以來,覺新、覺慧、鳴鳳、梅表姐、王文軒等藝術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正是從這些藝術形象中,許多年輕讀者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鏡子,從而勇敢地走出了反叛、反抗和自身價值追求的壹步,甚至投身革命。
《隨想》是巴金晚年寫的壹篇思想散文,是壹篇五卷本的自白,是對自己和周圍問題的深刻分析和大膽揭示。雖然與他年輕時的信仰不同,但激情、率真、真誠、善良、自律以及對真理的探求和培養,仍然是巴金先生寫作的目的。《隨想錄》的出版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文壇的歷史回顧與反思浪潮,“講真話”成為整個社會的人格品質。
套用托爾斯泰評論盧梭的話“十八世紀全世界的良心”來形容巴金先生,絕對沒錯。巴金的職業生涯幾乎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是許多代年輕人的燈塔和動力。愛與恨、血淚、人性、良知和熱情是巴金先生的不朽著作及其表演最鮮明的特點和基調。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園,寒夜,隨想...這將永遠代表著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巔峰,它必將像行星壹樣閃耀!
據專家考證,巴金的筆名來源於他年輕時對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等俄國革命作家、思想家作品的熱愛和追隨他們的意向,所以這其中隱含著深意。這個研究總體是好的,但根據巴金自己的解讀,意義略有不同。他以巴為姓,紀念壹位留法的北方同學。這位曾經與巴金朝夕相處的同學,因為生活的壓抑,在法國襄城溺水自殺。這個消息讓巴金非常痛苦,這給了他永恒的愛。
無論他的筆名是如何得來的,全世界巴金的讀者都知道,巴金在其重要的創作生涯中信奉人道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現在的人道主義沒有太大區別,但無政府主義壹直是有爭議的,也是巴金在人生的某個時期遇到麻煩或受到批評的根源。“無政府主義”源於18、19世紀人文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哲學思想,常被翻譯為無政府主義。事實上,巴金所信奉的無政府主義,遠非今天常用的貶義詞。無政府主義的本意是反對封建權力和專制的禁錮,倡導壹種平等、自由、博愛、只有科學知識的理想人際關系和生活。巴金步入文學之路為什麽會找到無政府主義的道路?正是因為他生長在封建專制社會和古老的家族,在沈悶黑暗的精神壓迫中渴望身心的解放和完善,所以第壹個選擇將他引入文學殿堂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充滿理想和激情,俄國大革命時期自省奉獻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羅曼·羅蘭、盧梭、福樓拜、赫爾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托斯托夫斯基都是巴金崇敬的大師,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也對他“人類至上”的觀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典唯美主義傳統學派對巴金不利,甚至被他拋棄。原因是他的創作時代有壹股反抗的洪流。比如他說,“我現在的信條是愛需要愛的,恨破壞愛的。”(《海上雜記》)
雖然巴金早已被公認為20世紀為數不多的文學大師之壹,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為了文學而文學,他甚至沒有以作家或作家自居。他認為他的寫作就是講述事實和內心的吶喊。(“我的每壹部小說都是我對光明的呼號”)。他的第壹部小說《死亡》是為他哥哥寫的。當時他大哥深陷封建家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做了不必要的犧牲。巴金希望大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家”,做封建家庭的叛徒。這些話用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希望能感動人,用情感觸動哥哥的心。結果小說無意間被朋友帶回國內出版了。雖然感動了很多讀者,但大哥無力回天,最後在家中自殺。這給巴金的不朽傑作《家》帶來了直接的動力。
巴金的創作心情壹直是壓抑的,甚至是抑郁的。雖然他努力克服自己,消除脆弱,甚至從法國悲劇革命家丹東口中叫出了“大膽,大膽,永遠大膽”的名句來激勵自己,但他無法擺脫封建社會和家庭所投下的沈重陰影,也無法廉價的樂觀和浪漫,所以他的作品近乎悲劇,正如他自己所說:“壹個黑色的陰影籠罩了我們。”於是憂郁在我們心中誕生。陰影逐漸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東西。壹擊加壹秒。眼淚,呻吟,哭泣,掙紮,最後是悲慘的結局。壹個年輕的生命被摧毀了。有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給別人留下了壹些悲傷的回憶,有的被打倒在泥坑裏無法自拔..."(《回憶》),這既是巴金心靈日歷上的痛苦歷史,也是巴金作品的主基調。
事實上,巴金很早就離開了家鄉四川成都。19歲那年,他離家去上海讀書,然後去了法國。之後,巴金幾乎生活在東方之都上海,壹生從事文學寫作和編輯工作。而在家鄉生活十幾年的經歷和無數的人脈,成為巴金人生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素材和情感波瀾。
雷,雨,電,家,春,秋,憩園,寒夜,記憶等。,巴金的代表作小說和雜文幾乎都是描寫封建家庭悲劇以及其中的殉難、掙紮和反抗。半個多世紀以來,覺新、覺慧、鳴鳳、梅表姐、王文軒等藝術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正是從這些藝術形象中,許多年輕讀者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鏡子,從而勇敢地走出了反叛、反抗、追求自身價值乃至參與革命的壹步。巴金文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活力的文化景觀和瑰寶之壹。可以說,壹個沒有讀過巴金的讀者,是不可能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和20世紀舊中國城市家庭的倫理習俗的。
雖然巴金的《家》主題與古典白話小說《紅樓夢》極為相似,但在風格上幾乎看不出後者的影響,因為如前所述,巴金創作的標準是文藝復興後期的歐洲革命文學而不是傳統的古典文學。盡管巴金從他母親那裏受到古典文學的影響,從他的兄弟姐妹那裏得到傳統文學的滋養,但他的文學選擇從壹開始就是西方式的、自發的,充滿了20世紀科學和人道主義思想的風格。這種選擇雖然使巴金的文學話語少了傳統的背誦、成熟和回味,但卻給現代文學帶來了壹種全新的風格和優雅的春風。正如四十年代的法國學者明·李猩所指出的那樣:“巴金小說的價值不僅在現在這個時代,而且在將來尤其應該保存下來。因為他的小說代表了壹個時代的變遷。這就像壹部電影,裏面有無數中國人上演的悲劇,敘述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心。為什麽家會有這樣的效果?唯壹的原因就是她代表了中國大多數年輕人的自傳。”(參見明·李猩的生平和巴金的著作)
這是壹個非常中肯的分析。他其實是在說明,巴金先生的文學選擇從壹開始就與他的哲學人生思想選擇是壹致的,那就是拋棄和背叛舊的貴族利益,用博大的精神和愛心去獻身和擁抱普通人,用血淚去徹底喚醒他們。從而追求壹個純潔美好的平等世界。雖然這樣的努力後來被批評為“曖昧的愛情和人類至上”,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堅持讓巴金扮演導師的角色來“指路”,是不現實的。文學最初的目的是揭示問題,弘揚人性,不可能要求每個作家都充當思想領袖的有力人物。巴金的作品描繪了舊中國家庭的深刻悲劇,完美地表達了他作為作家的才華和良知。當時同時代的魯迅對巴金給予了非常好的評價:“巴金是壹個充滿激情和進步的作家,是為數不多的好作家之壹。”
巴金是壹位壹生勤奮、多產的作家。但到了後半生,他的小說創作基本停止了,這可能是要適應社會變化的原因,創作高峰期過後的休整期超過了。雖然創作生活的重心發生了變化,但巴金奉行的“忠實地活著,愛別人,幫助別人”的原則從未改變。他不僅以讀者的身份用不朽的作品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且還無私地關心和幫助祖國的社會改革和文化教育事業。近二十年來,他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在世界文壇享有廣泛而崇高的聲譽。晚年寫的《隨想》是壹部五卷本的自白,是對自己和周圍問題的深刻剖析和大膽揭示。雖然與年輕人的信仰不同,但仍有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思想家的強烈影響。激情、坦率、真誠、善良、自律、對真理的探索和發展。仍然是巴金先生寫作的目的。《隨想錄》的出版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文壇的歷史回顧與反思浪潮,“講真話”成為整個社會的人格品質。
巴金先生是中國現代為數不多的文學大師和思想家。他以豐富的文學成就和聖賢般的高尚品格,向世人證明了愛情的可貴,真誠的偉大,天才的光輝。他的名字壹定會像魯迅先生等人壹樣留在歷史上,像北鬥壹樣閃耀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