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sx/whsx.htm
中國民間書籍介紹
中國民間書籍
第壹,秦漢海關的歷史概述
司馬遷:史記。
東漢應劭的第壹部文學與風俗專著《風俗通義》,原30卷,現存10卷。
王沖:總的來說。
西漢Xi聖旨:Xi聖書。
東漢毛毳寫道:四人之月令。
西京雜記,無作者姓名。
二、隋唐風俗史概況
《酉陽雜記》,唐端所作。
《在手中與在手中》,唐代張坤的壹篇散文。
《唐人新語》,唐·劉蘇著。
唐代崔所著《焦芳記》是壹部專門記述盛唐歌妓以及音樂、舞蹈、戲劇的著作。
唐魯豫寫的《茶經》。
《開元天寶》、《都陽雜記》、《杜毅誌》、《宣石誌》、《嶺南路易》、《北湖錄》等都記載了唐代的社會風俗和文化。
魏晉南北朝風俗史概述
梁朝南朝人:荊楚時代的記錄。
周初:《風土人情》。
顏推之:顏家訓。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
晉代人甘寶:尋找神靈。
賈思勰:齊姚敏蜀。
晉代陳壽寫的:三國誌。
三、五代時期宋元海關史概述
1.文人筆記
《東京之夢》,宋夢圓寫的。
《梁璐夢》為南宋吳所作。
《武林舊事》是南宋時期精心寫成的。
《董祺·俞曄》是南宋時精心寫成的。
2.考風俗研究方面的著作。
南宋陳編著的《廣集》,年方40歲.
《雲山行錢》,南宋趙彥偉所作。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
3.小說、史書、地方誌采用風俗。
太平廣記,平記,元豐酒,思明土井,林。
四。明代民俗史概述
1.縣市地方誌
天下郡縣誌(永樂十六年修訂[1418])
環球通誌(陳迅等專業,景泰七年[1456])
《大明統壹誌》(李習安等專業,天順五年[1461年])。
2.外交部的“同誌”
3.文人筆記
神榜:萬部雜註,始刻於萬歷二十壹年(1593),共20卷。它記錄了明代北京宛平地區的各個方面,包括其經濟,政治制度和習俗。
劉東:帝都風光簡介,以18歲時的風俗為主,比較詳細,有研究。
張岱:《陶安之夢》記錄了明代江南的風土人情,是研究明代江南文人階層生活習俗的重要材料。
陸容:《園上雜記》以明代朝野軼事為主,也記載了手工業和社會風俗。
呂瑤:樓書。
宣石:老北京的遺產。
漫長歷史的編年史。
楊慎:丹鉛總錄。
姜異魁:長安客家人。
田汝澄的西湖之旅。
曲大軍:廣東新語。
4.參加風俗研究書籍的考試
沈德福寫了20卷《萬活編》和12卷《續編》。
王琦主編《三個故事》106卷。這些生動的風俗圖片具有很高的風俗史料價值。
動詞 (verb的縮寫)清初民俗史概述
1.清初就有記載和研究北京歷代風俗的著作。
朱彜尊等人編的《太陽舊聞》。
余敏忠《太陽報》舊聞考辨。
翟浩的通俗匯編
潘榮弼《景年紀聲》。
2.關於當地風俗的書籍:
李光廷的《項易》5卷。
李粵東筆記。
魯谷的魯。
李鬥的揚州原始船記。
3.地方誌對風俗的收集和記錄。
不及物動詞晚清民俗學史概述
黃遵憲《日本誌》(1848—1905)。
第壹部海關史的出現,張著《中國海關史》(宣彤二年九月,望萍鄉張知萬江傲軒),介紹了海關的形成、特點和搜集方法。
承載風俗的地方誌繁榮。
摯友徐克編《清倉鈔》,92類,1.3萬篇,300萬字。有趣而有價值,是研究晚清社會風俗文化的重要文獻。
七。民國民俗史概述
1.民俗運動習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學的民謠征集拉開了中國民俗學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月刊《婦女雜誌》開設“民間文學”和“風俗調查”兩個欄目,自第七卷第1號起。
《歌謠周刊》發表了大量的風俗研究文章,如溫守廉的《福建龍巖縣風俗調查》、顧頡剛的《兩喪孝子記》、鄭孝觀的《江南風俗》等。同時,《歌謠周刊》開設了具有民俗意義的專刊,研究20歲時的婚俗、喪葬習俗、節日和信仰。
繼歌謠研究會之後,北京大學成立了風俗調查社。調查制定並通過的《海關調查問卷》是我國第壹份正式的、全面的海關調查大綱。這份問卷將風俗的範圍分為環境、思想、習慣三個部分,從54個方面進行綜合概括,反映了當時風俗調查會、歌謠研究會中部分學者的認識和知識水平。
4月30日至5月2日,1925,顧傑剛、孫福元、容庚、榮昭祖、白帝洲對苗豐山廟會進行了調查。5月至8月,1925,《京華日報》副刊共刊登6期《苗豐朝聖特刊》,發表文章18篇。這壹經典的專題調查結果,對今後民俗學學者的田野工作起到了示範作用。
風俗調查會還編輯了《苗豐》、《東嶽廟》、《北京趙》等三種風俗書。
從1926到1927,北大部分教授陸續南下,多位學者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歌謠周刊》的大旗再次揚起。
1927 11 10月,中山大學成立了國內第壹個以“民俗”命名的組織——廣東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創辦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 * *期123。其中,檳榔特號、清明特號、中秋特號、舊歷特號、神特號(四次)、妙香山特號、木湖特號都是以風俗為研究對象。
何思敬的《民俗學的問題》、楊承誌的《民俗學的問題》、鐘敬文的《近年來民俗學工作小記》、陳希祥的《民俗學探索》等,都是對民俗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民俗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停刊三年後,《民俗周刊》於九月復刊,1936,八期。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王興瑞、岑的《瓊崖島民俗誌》、的《東關婚俗記述與研究》、江的《昆明民俗誌概論》、鄭的《地方誌在民俗學中的地位》等。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還出版了37種民俗叢書,其中有顧頡剛、劉的《蘇嶽婚喪記》、周的《蘇州風俗》、顧頡剛的《張莞》、馮寬的《苗豐筆記》、魏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後,、錢南洋、婁子匡在杭發起成立中國民俗學會,編輯出版《民俗周刊》、《民俗文集》,出版《子固之名》(婁子匡)、《從溪祭》(錢南洋)、《南洋婚俗》(蔡)等,同時由《大眾教育季刊》出版《民俗文化專刊》。
民國時期的民俗活動,“北起中發,北起中順,加上30年代各地的活動,形成了壹個比較繁榮的時期”。在這次民俗活動中,民俗壹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體現了民國時期士人對社會風俗文化的重視和尊重。
2.出現了大量的民俗學研究著作。
在民國時期民俗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壹大批優秀的民俗學學者。他們原本從事其他學科的研究,如社會學、考古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但現在他們都聚集在壹起,投身於民俗學領域。對漢族風俗的科學系統的討論已經開始,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標誌是大量高水平的民俗學著作的出版。
商《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證》(商務印書館四月版,1938)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研究歷代社會風俗事物的專著。
衣與衣作者楊·(世界書店,1946版)
李幹臣破除迷信百科全書(1924),
瞿對之《漢代風俗制度史前編》(1928),
紀玉京的民間遊戲(1928),
賈宜君考中國女子纏足(1929),
楊樹達《漢代婚喪習俗考證》(1933),
蔣中國古代旅遊研究(1935),
陶希聖的婚姻家庭(1935),
吳壽雄婚喪喜慶禮儀文書大全(1935),
高達對中國家族社會演變的看法(1946),
衛聚賢的時令節日(1946),
鄧中國禮俗研究大綱(1947),
許地山的《福記迷信研究》(1947)等著作是優秀的民俗學專業著作。可以說,民國時期的民俗學專著比以往任何壹個時代都要豐富、深刻,有些甚至至今無法超越,的確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俗學著作。
3.系統的風俗記錄和數據匯編的出現。
胡浦安《中國民族風俗年譜》(上海廣益書店,1923版),
李嘉瑞《北平風俗集》(商務印書館,1937版)
瞿《中國社會史料集》(壹輯)(商務印書館,1937版)。
4.傳統筆記中的風俗描寫
《京津風土人情叢書》(1938年9月北京雙照樓校印)收書17種,包括民國時期風俗筆記、燕京黑人(顏桂瑞主人)筆記、琉璃廠(苗)後記、大興等記錄飲食習俗的書籍。
附:徐傑順、周《漢族風俗文化史綱要》。徐傑順、周《漢族風俗文化史綱要》,廣西人民出版社,46萬字,2006年1版,2004年第2版+0第2次印刷,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