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家同誌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積極投身抗日愛國活動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
他滿懷激越的愛國熱情,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臺兒莊前線采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不畏艱辛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
冒死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臧克家同誌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隨棗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的偉大愛國精神和英勇抗敵的事跡。
1942年7月,他憤而辭職,冒著酷暑自河南葉縣歷經艱難徒步赴重慶。1943年4月,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
同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在此期間,創作出版了長詩《古樹的花朵》、回憶錄《我的詩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詩選》等詩集。
他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其壹,他推進了新詩對舊中國農民和農村的吟唱,在他之前,還沒有壹位詩人能夠如此成功地抒寫農民和農村。其二,他推進了中國現代敘事詩的建設,他的敘事詩是詩人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融。
臧克家是壹位中國韻味十足的詩人。他有意識地向中國古典詩歌吸取養分,予以現代化改造,鑄造自己作品的中國風格。他的詩具有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詩在詩外,筆有藏鋒;他的詩運用素樸精煉的言說方式,精煉,而又大巧若樸。
他的詩追求諧和悅耳的音樂方式,“敲聲音”,是臧克家煉字的標準之壹,他尋覓著音節和諧,鏗鏘動人,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在新詩發展史上,像臧克家這樣深刻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實在很少,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
擴展資料:
臧克家寫作特點:
臧克家非常強調只寫自己熟悉的,這是他的現實主義的很大的特點。在“時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關系上,他強調的是題材的熟悉。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詩人要去熟悉新的過去不熟悉的生活,這才是徹底的現實主義。
對於農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從來是傾心的。只要條件具備,他的靈感就會輕易襲來,於是,壹首首優秀之作便問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詩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在抗戰開始後壹段時間,詩人和作家們對於創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熱情消失了,高調的呼喊嘶啞了,壹部分詩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題材,以新的審美眼光打量舊的題材,寫出了新時代的新作品。
臧克家的詩是醞釀於抒情之中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壹多曾下過壹個精辟的結論,“克家的詩,沒有壹首不具有壹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關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總結。《三代》這首“極頂真”的抒情短詩就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