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義給歐洲帶來了傷害,也喚醒了丹麥人民。許多作家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漢斯·基亞奇的小說《漁夫》(1928)、《日本作品》(1936)、《新時代》(1939)是丹麥現實主義文學中的重要作品。這壹時期,戲劇蓬勃發展。主要劇作家是凱·蒙克,作品有《坎特》(1931)、《詞》(1932)、《橡樹的幸福》(1940)、《卡納之前》(1943)。他參加了地下反德運動,曾是抵抗運動的發言人。他在1944年被德國占領軍打死。
凱爾·銀鈴也是壹位進步劇作家。他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德國占領軍。他的主要劇作有《安娜·索菲亞·赫茨韋》(1939)、《裘德·洛普》(1940)、《西爾堡》(1946)、《藍色獅子狗》(1954)和《吶喊》。他是丹麥-中國文化協會的理事,曾訪問過中國,還創作了長篇作品《米尼考伊之三》(1956)。在德國占領丹麥期間,年輕的愛國詩人摩登·納爾遜在參加地下抵抗運動時寫下了愛國詩篇。他在1944年德國占領期間去世,時年22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丹麥文壇呈現出新的面貌。作家馬丁·阿爾弗雷德·漢森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主要作品有歷史小說《快樂的克裏斯托弗》(1945)、《蚯蚓與公牛》(1952)。這壹時期的壹批青年詩人和作家崇尚社會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關註社會存在的問題,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戰後文學的傾向。其中包括詩人奧勒·薩維、埃裏克·努森、弗蘭克·葉瑤、尤拉·沃沃爾、索爾基爾·布約恩韋、奧弗·阿比爾·高、哈爾富丹·拉斯穆森和劇作家芬恩·梅特林。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丹麥文壇出現了壹些新的作家和作品,他們主要傾向於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陰暗面。這壹代最著名的作家之壹是克勞斯·裏弗貝亞,他的主要作品是詩歌,還有小說、劇本、電影劇本和評論。此外,還有小說家雷耶夫·潘杜魯、彼得·西貝亞、斯文·奧爾·梅森、漢斯·喬恩·倫伯恩、童話作家威利·索倫森、詩人兼小說家伊萬·馬林諾夫斯基、詩人耶西·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