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選集·小說》是壹本由魯迅 著 / 林賢治 編著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0.00,頁數:45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魯迅選集·小說》讀後感(壹):重讀魯迅心情不同(禦姐手工作坊備用)
作者林賢治,1948年生,廣東陽江人,是壹名詩人、學者。
在他的寫作中,文學和思想批評類的文章最有影響。他的《五四之魂》與《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壹種觀察》曾傳誦壹時。文章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林賢治評註魯迅選集讓我有機會能夠重溫魯迅精神,作為中國第壹戰筆,魯迅先生應當不會想到,他的精神幾十年後在中國這片土地會得到廣泛的傳播。
各個年齡,各個階層的人們借助網絡的影響,成為現代了“鍵盤俠”,把文字當做武器來捍衛自身權利,我們不再是沈默的民族,自由、民主的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網民們在網絡上針砭時弊,積極的參與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討論,監督執法,並且舉報違法行為,促進了社會法制的進步,讓弱勢群體得到了關註,有機會維護自身的利益,我們現在的人和當初的人已經不同,我們的目光中再也不是渾濁不堪,麻木不仁。
雖說每件事情都要雙面的看待,不可否認科技的進步對人類文明的正面影響。
當年魯迅作為民族守夜人,他在黑暗中看清了身邊環境的殘酷,大聲呼喊,希望能夠叫醒沈睡中或者是在裝睡的人們。
他的疾呼和痛斥如今看來是那麽的親切和清晰。上學的時候學習過魯迅的部分文章,我當初對於文章內容中的很多深刻含義都是死記硬背,談不上理解,如今走入社會多年,見過了形形 *** 的人,聽過許多稀奇古怪的事,對這個社會和這片土地上的人群理解增多,我不學自通的懂了魯迅先生文字所寫、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人真的看清了這個時代,就是妳融入這裏的時候。
我不得不承認,我也成為了當初那個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樣子,但是我依然願意去改變,僅僅因為我基因中有著這個民族遺傳中的鬥天鬥地靠自己的內在民族精神。
周圍的人都睡了。
而妳,整夜不睡,妳為什麽通宵不眠?必須有壹個人守夜人,大家都這麽說,必須要有壹個。
我也曾經以為身邊的人都睡著了,而我還是清醒的,清醒的人在黑暗中會比睡著的人更加恐懼,這時真的守夜人他靈魂中發散出來的人性和理想的光芒才是最溫暖的,他會指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守夜人的行列,***同守護這片已經經歷過太多苦難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艱難生活著的人們。
他說: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在壹個畸形,病態的社會裏,要求思想壹定要變得明朗、豁達、和平。公正、正面、也即是所謂的正常或健康,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中國在西藏解放後,最後的奴隸也消失在歷史中,現在的奴隸多是思想的奴隸。我在新聞中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低俗婚鬧,奶奶餵孫子吃活蝌蚪,扶老人反被訛等等我們所期望的路還很遠,但是也不那麽遠。
《魯迅選集·小說》讀後感(二):讀魯迅小說有感
壹千個人眼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作者林賢治在小說正文旁邊加上自己的評註或解說,讓我們可以壹窺作者對於小說的看法,於閱讀小說之際,也多了幾分交流和思考的樂趣。
說到魯迅的小說,壹下子就能想到《藥》、《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這些,但我卻格外在意《風波》。可能是因為小說裏的命名方式太獨特-嬰兒生下來幾斤就叫什麽名字。人物形象也很突出:總是在說“這真是壹代不如壹代”的九斤老太、被剪了辮子生出很多憂慮的七斤、潑辣精明尖刻的七斤嫂、天真爛漫卻被裹腳的六斤組成的壹大家子。
在《風波》第壹段旁,作者標註著本文是以“復辟”為背景,在某種意義上說,寫復辟也是寫革命。魯迅以壹個農村家庭對皇帝復辟與否的不同反應,來表現時事的動蕩與人們的愚昧。但“寫復辟也是寫革命”,我倒是沒有想過這壹點。仔細思量壹下,與皇帝復辟相對的不就是革命嗎?七斤的辮子就是進城的時候被人割了去的。結合近代歷史,我們不難得知,割辮子正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推行的政策。所以,魯迅寫的其實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最重要的壹場革命了。
第二段描寫了村裏的文豪,他看著農家的日常生活,詩興大發,“無思無慮,這真是農家樂啊”。即使現在如我這般不通曉詩詞結構音律的人,也覺得這句和詩興大發真是沒什麽聯系。業務水平不行就算了,這位文豪還看不到生活的深層面,把他說成文豪,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也難怪作者林賢治會在旁邊批註魯迅先生這是在閑筆帶過對幫閑文人的批評了。
《風波》裏七斤的對頭是趙七爺,其實兩人的糾葛就是兩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罵趙七爺是“賤胎”。於我們看來,七斤固然不對,“賤胎”壹詞也氣人的很,但要是以此就去對對方的死亡危險幸災樂禍,實在是不可思議。奈何這位趙七爺就是錙銖必較得很。知道了皇帝復辟的消息,就要來七斤家打壓七斤壹把,非得讓七斤壹家人都不得安生才好。趙七爺這樣做,應該也和他的鄉紳身份有關。林賢治的批註中寫到,舊時中國裏,鄉紳的地位不容小覷,魯迅對於趙七爺衣著、言語、動作的描寫,顯示出趙七爺的細微變化都表達了非常危險的信號,危險到能決定生死。再聯想到《阿Q正傳》裏的趙老爺。舊農村的愚昧黑暗獨裁昭然若揭,而這不過只是舊社會的壹個小小的縮影罷了。
《魯迅選集·小說》讀後感(三):重讀魯迅心情不同
作者林賢治,1948年生,廣東陽江人,是壹名詩人、學者。
在他的寫作中,文學和思想批評類的文章最有影響。他的《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壹種觀察》曾傳誦壹時。
文章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林賢治評註魯迅選集讓我有機會能夠重溫魯迅精神,作為中國第壹戰筆,魯迅先生應當不會想到,他的精神幾十年後在中國這片土地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各個年齡,各個階層的人們借助網絡的影響,成為現代了“鍵盤俠”,把文字當做武器來捍衛自身權利,我們不再是沈默的民族,自由、民主的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網民們在網絡上針砭時弊,積極的參與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討論,監督執法,並且舉報違法行為,促進了社會法制的進步,讓弱勢群體得到了關註,有機會維護自身的利益,我們現在的人和當初的人已經不同,我們的目光中再也不是渾濁不堪,麻木不仁。
雖說每件事情都要雙面的看待,不可否認科技的進步對人類文明的正面影響。
當年魯迅作為民族守夜人,他在黑暗中看清了身邊環境的殘酷,大聲呼喊,希望能夠叫醒沈睡中或者是在裝睡的人們。
他的疾呼和痛斥如今看來是那麽的親切和清晰。上學的時候學習過魯迅的部分文章,我當初對於文章內容中的很多深刻含義都是死記硬背,談不上理解,如今走入社會多年,見過了形形 *** 的人,聽過許多稀奇古怪的事,對這個社會和這片土地上的人群理解增多,我不學自通的懂了魯迅先生文字所寫、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人真的看清了這個時代,就是妳融入這裏的時候。
我不得不承認,我也成為了當初那個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樣子,但是我依然願意去改變,僅僅因為我基因中有著這個民族遺傳中的鬥天鬥地靠自己的內在民族精神。
周圍的人都睡了。
而妳,整夜不睡,妳為什麽通宵不眠?必須有壹個人守夜人,大家都這麽說,必須要有壹個。
我也曾經以為身邊的人都睡著了,而我還是清醒的,清醒的人在黑暗中會比睡著的人更加恐懼,這時真的守夜人他靈魂中發散出來的人性和理想的光芒才是最溫暖的,他會指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守夜人的行列,***同守護這片已經經歷過太多苦難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艱難生活著的人們。
他說: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
在壹個畸形,病態的社會裏,要求思想壹定要變得明朗、豁達、和平。公正、正面、也即是所謂的正常 或健康,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中國在西藏解放後,最後的奴隸也消失在歷史中,現在的奴隸多是思想的奴隸。我在新聞中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低俗婚鬧,奶奶餵孫子吃活蝌蚪,扶老人反被訛等等
我們所期望的路還很遠,但是也不那麽遠。
《魯迅選集·小說》讀後感(四):學習如何表述人物
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魯迅
魯迅的小說,特別是對人的描寫,有著從現實中深刻的觀察,他筆下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都是個性鮮明。這些社會低層的人,他們各自的生存方式,他們的人際關系,他們對待事物的處理方法,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和觀點。這本由林賢治編寫的《魯迅選集小說》,就為我們挑選出壹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說,如《狂人日記》《長明燈》《孔乙已》《白光》《藥》《明天》《風波》《故鄉》等等。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林賢治,當代著名學者和魯迅研究專家。
書中的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壹篇白話小說,也是壹篇極具代表性的小說。世人眼中的狂人,與狂人眼中的世界,以小我代大我,以個體代整體,作者以點蓋面,以小人物泛指群體,病了就需要治,只不過醫生只能治表,不能治本。這也是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滿書的“仁義道德”幾個字,卻在我眼中都是”吃人” 。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必須要學會站起來,抗擊反對這些舊思想。他們的思想上沒有改進,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改進,不進取,就不能自救。就如同魯迅所言,想為因,行為果。通過狂人的事,分析發現內在問題。同樣,通過世人對狂人的看法,讓我們看到了這狂人;通過狂人自己的舉動,讓我們了解狂人。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可以學習借鑒。
書中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壹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屬於嫁夫從夫,特別順從,沒有自己的想法,唯壹壹次反抗就是婆婆要賣掉她,跑到魯鎮當幫傭,結果又被婆婆搶回賣掉。祥林嫂沒有文化,沒有知識,典型的勞動婦女,憑著力氣當幫傭。在鎮上,她的思想也沒有進步,用工錢捐土地廟門檻想得到思想上的寬慰。她的壹生孤苦,貧窮,但是更多是她精神上的,夫死兒死,精神上折磨,她訴說著過往,企圖從中獲得同情安慰,可是思想原地踏步,不學習不前進,解不了她的困惑,她也擺脫不了她的困惑。
魯迅的小說,要細細品讀。魯迅的文內容深且廣,他站在於國於民的高度上來思考和發現問題,他從歷史到現實,從血汗和生死來考慮問題。本書編者的註釋,更讓我們從當代來看魯迅的文章的意義,收獲更多的讀後感。
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鮮明獨特,語言幽默。通過讀,去感受,學習刻畫人物,抓住人物特點描寫,這是表面的。通過言行舉止,深度加深人物性格,活靈活現的人物就此呈現,這是內在的。再通過小事情突出人物,更加細膩細致的將人物特性表述。好的作品,可以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收獲更多的東西。
《魯迅選集·小說》讀後感(五):魯迅,我的偶像
少時家裏有基本魯迅張愛玲的小說集,初中時又多接觸汪曾祺梁實秋等人的散文,對近代文學著實喜愛。但最喜歡的,還是魯迅。
後來看讀者,有壹句對魯迅的歪談,我卻覺得說得有幾分貼切—“魯迅用壹己之力,拖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走”,可惜,這樣用力,結果也只是杯水車薪。
魯迅和孔子還不壹樣。在魯迅這裏,中國是真的存亡之際了,被異族異國滅亡的危險就在眼前。而孔子當時是要復興周禮,在他看來,他眼前的世界是滅國了的,但對於我們這些長遠時光對面的後人來看,只不過是從周到秦朝過渡的壹段歷史罷了,國家還是那個中國啊。當時,禮樂和政治息息相關,所以,孔子是想把歷史的車輪往回拉的,只是就像分手了的情侶壹樣,復合難,再分手卻很容易,上位者的錯誤積累到臨界點,國家就會走向覆滅,想重新建立政權,卻是不太可能的。東周西周、北宋南宋終究還是不壹樣的朝代啊。
初讀魯迅小說時,有些文字是吞不下去的,但這不影響我產生壹種“魯迅的文字讀起來好舒服啊”的感覺。有些人的文字,讀起來真是享受啊。
本書編者林賢治壹定是魯迅的狂熱粉絲了。僅僅前言部分,就有60頁之多,文字也很深刻,或將魯迅和俄國文豪對比,或探索魯迅文字中反映出的社會疾苦,或論述魯迅的文學藝術,或描述魯迅的生平際遇。
正文部分除了小說正文,還有作者添加的導讀、斷片式評論和註釋。導讀和評論頗具可讀性,前者介紹魯迅小說中不同文體的思想內容、藝術形態及成就,後者關註的是局部和細部,屬於有感而發的評論,而非每篇小說標配。
有時會在QQ空間看到魯迅。近年來都是“我沒有說過這句話—魯迅”這樣的表情包。而在之前,還有對魯迅其人的汙蔑。大壹的時候,有同學轉發了壹段文字,裏面以魯迅發妻朱安的口吻說魯迅偷窺周作人老婆,也就是魯迅自己的弟妹洗澡,導致兄弟成仇。實在可笑又可氣,當即與轉發的那位同學分析討論,以同學刪掉了那段文字為結束。
所以,在空間裏,也就是大部分年輕人接觸到的關於魯迅的文字,是沒有書中前言部分這麽深刻而又豐滿的,這讓人感覺很遺憾和失落。
魯迅,在後來,固然因為時代的某些特殊需要,被奉為聖人,捧到了神壇上(這和孔子又是殊途同歸了)。神壇上的魯迅,離普羅大眾遠了好些。新世紀,魯迅在課本裏,也沒有得到正確的解讀。“壹棵是棗樹,壹棵還是棗樹”,這樣的句子,出現在以“文章作者都做不出來”的閱讀理解題目裏,只能使年輕人對魯迅敬而遠之。後來又刪減了魯迅在小學教材書裏的出現頻率。大人們壹直沒有找到讓年輕壹代親近魯迅的正確方法。
我們年輕人還是應該了解真實的魯迅,而不是將他作為壹個可以笑談的符號。朱安和許廣平、偷窺弟妹洗澡、和蕭紅的曖昧,這些言論看著實在可笑。某些人真該好好交智商稅。他們不知道貶低魯迅,會使自己錯失怎樣壹座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