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少孤貧,有誌無力。釣魚於淮陰,寄[註:依靠或依附]食於漂母,母每日飯信。信曰:“後必重報。”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嘗入市,被屠宰所欺,戲曰:“子能舍死,持刀殺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過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後蕭何[註:劉邦的丞相]三薦於漢王[註:漢王指劉邦],築壇拜信為大將,佐漢有功,封信為三齊王
2、孫臏與龐涓
這個故事很久遠了,發生在戰國時候。故事中,孫臏與龐涓曾同拜於壹個師傅的門下,各有所長。但龐涓,卻在出道之後已是魏國的將軍了仍猜忌著孫臏,怕孫臏的才情勝於自己。於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騙孫臏赴約,挖其膝蓋骨,再墨型刺臉,置於囹圄。當時,父親講述著,如章回小說那樣,在緊張處截住,留在第二個晚上繼續。我便壹整天的擔心,擔心孫臏的結局。這壹整天,我就會在放學後奔到與我們住的樓壹條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叢中靜坐,想父親講著的故事,任樹梢上撲騰著有鳥兒飛過。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見,父親便開始講述囹圄中的孫臏了。這壹段,聽得不輕松啊!那孫臏"瘋瘋顛顛"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時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這麽壹天壹天混著,有了人士相幫,孫臏就暗中見了來訪的齊國使者,壹吐自己的慘況。齊國的使者驚訝之後,有了拯救的舉動,帶孫臏壹起返齊。
這壹走,孫臏最後的勝就註定了。我懸了好幾天的心便放下,長吐了壹口氣,知道接下來的較量,龐涓必敗。果然,去齊國,孫臏的智慧與謀略展示出來,終讓齊王信任,被任命為軍師,為將軍田忌謀劃,再看著齊軍出征。這時候的孫臏,坐在帷幔圍著的戰車裏,不露真容,但卻在壹步壹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很久以來,我壹直想,那時父親的講述,把壹個沈重的故事烙在我與姐姐的心裏,為什麽呢?父親沒有解釋。也許,父親的本意就是講故事,講他讀過的書,講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讓我們懂壹段歷史,然後,記住它,在以後的成長中有分辨善惡的標準。
最後,馬陵壹仗,孫臏、龐涓壹決勝負了。情節中,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王便讓田忌當大將,前往救韓。這救韓,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國,搗毀老窩。龐涓聞訊,只得撤出韓國,趕將回來。這時齊兵已西去,龐涓窮追三日,見沿途的竈臺逐漸減少,大喜,以為齊軍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孫臏之計。
這計,是孫臏身心遭辱的最後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樹在被刮掉半塊皮後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然後,孫臏等著,等著這壹刻的到來,這時候的孫臏堅決,沒有放龐涓壹碼的念頭。我便欽佩孫臏的分明,不含糊,對敵手狠狠地反擊。接著,聽那個結局:龐涓追來了,追進了狹窄的山溝裏,在傍晚將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樹。於是,劃了火柴,讓亮光照著,讀那壹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確,是龐涓的末日了,那萬箭拉開的氣勢,是孫臏堅定的命令,讓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將士:是時候了,射!
龐涓倒下了,萬箭之中,他自殺而亡。但自殺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話是:"這壹仗可讓這小子出名了。"這小子指的當然是孫臏。由此,龐涓的狹隘、貪名聲、容不下別人出色,直至死改變不了。所以,孫臏的勝,消滅的是邪惡,是邪惡的壹顆靈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率農民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壹年(1368—1399年)。
尊師賠情
傳說朱元璋登基後,在浙江微服察訪。這壹天,他去多寶寺進香。進殿以後,香煙繚繞,鼓鈸齊鳴,朱元璋感到心曠神恰。特別是多寶寺的名稱,引起他的興味,不禁脫口吟道: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這本是朱元璋壹時乘興,信口而出。誰知壹個滿身油汙、衣著破舊的老秀才,竟不顧左右,昂首拈須,接著吟道: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壹聽,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僅是贊賞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滿意那個老秀才能把他這位皇帝比作如來,降福於民。只是他沒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註視著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著他笑。
逛罷多寶寺,朱元璋肚子有點餓了,路過山下壹家小酒店時,便擡腳踅了進去。當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講究點,瞅了幾瞅,小酒店實在沒有啥可吃的東西,不禁搖搖腦袋,又吟了壹聯:
“小酒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誰知老秀才跟在後面又聽得壹清二楚,隨即搖頭晃腦地吟出下聯:
“大明君壹統萬方不分南北。”
這又似甜酒澆到朱元璋的心窩窩,聽了以後好不快活。待老秀才壹走,朱元璋吩咐隨從說:“朕馬上回都,妳給朕把老秀才請到皇宮去。”
朱元璋請老秀才幹啥呢?原來朱元璋過去少讀了書,建國後,感到立國理事,深為不便,他要為兒子請個飽學夫子。皇太子當然不同於壹般孩子,壹連換了幾個先生,都沒有管教得住。如今無意中發現老秀才才思敏捷,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看來,老秀才不僅肚子有貨,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請他到皇宮去教書,他並不高興;封他為“太子太傅”,他也無所謂。只是冷冷地說:“試試看吧!”
頭壹天老秀才給太子教書,先是圈講文章,之後,讓太子背誦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目,搖頭晃腦地輕輕吟起詩來。壹會,太子向兩個伴讀的書僮做起鬼臉,書僮便念道:
“先生教學生——頭動;
“學生見先生——頭痛!”
老秀才把戒尺壹拍:“念的什麽?。
“念的文章。”
先生還未睜眼,壹個書僮已躡手躡腳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邊,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這書僮仗著太子壹向放肆慣了,好多老師招架不住,只好來個“冷鍋貼餅——溜了”。這樣,他們越發膽大。哪知這位老秀才可不同——說時遲,那時快,書僮的手剛近老秀才的耳朵邊,老秀才伸手就抓住書僮的手反擰過來,書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舉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壹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聲:“大膽!”把太子的手也反擰過來。
老秀才喝令:“跪下!”
書僮“撲咚”壹聲,雙膝落地。太子還倔強地挺身不動。恰巧朱元璋朝罷回宮,從這裏經過,看到兒子壹只手被先生反擰著,額上出汗,臉色泛紫,便替兒子求情;“先生,饒他這壹次吧!”
老秀才將頭搖得象撥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秀才發起傻勁,竟把“萬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妳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著喉嚨說:“不放!”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樣冒犯過他,他臉漲得通紅,大聲嚷道:“來人哪!”
武士紛紛跑來,朱元璋火頭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來。
關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宮還氣呼呼地罵個不休。皇後馬娘娘壹看朱元璋那黑臉胡桑的樣子,心想,壞啦,老秀才準沒命啦!她忙叫宮女沏上香茶,勸他息息怒:“皇上,昨個把老秀才誇上天;今個把老秀才氣下地,為啥呢?”
朱元璋余氣未消,就怎來怎去地壹說。馬娘娘原是明情達理的人,心想,替兒子護短,罰先生不是,這是“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可是在他氣頭上勸諫,恐怕勞而無功。就說:“陛下,跟愚夫子計較啥?妳說咋辦就咋辦。宮女,快給皇上進禦膳!”
三杯兩盞落肚,朱元璋臉色舒展開來。馬娘娘說:“陛下,妳可記得,在淮西時,妳曾說古往今來,世上有兩種人沒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壹時想不起來。馬娘娘接著說:“壹個是治病的郎中,壹個是教書的先生。哪個郎中願意他的病人翹辮子;哪個教書先生不願意他的學生多識幾個字,進學中舉!”
“這倒也是。”
馬娘娘就勢追上壹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倒也是為太子好。可這人太蠻橫,連我去求情,他也不開縫。”
“陛下,這不開縫好!他那是為大明的天下!”
“咋說?”
“這不開縫,就是教之嚴,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壹開縫,往後太子還聽他的話嗎?想怎麽幹,就怎麽幹,先生哪裏還能管得?往日先生膿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幾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裏有韜略,手中有武藝,可妳竟把人家關起來,弄不好還要殺。常言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師有師道,妳把這些壹齊丟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嗎?”
馬皇後壹席話,說得朱元璋懊悔起來:“別說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嗎?”
“吃燈草的,講的輕飄。人家受了壹肚子窩囊氣,就這麽不明不白地關,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願意!”
“那妳說咋辦呢?”
“妳我領著太子去賠情。”
“這個——”
“妳要不要大明天下呢?為大明天下,只有這麽辦。”
當時,朱元璋頭腦還算清楚,便聽信皇後的話,把太子叫來,嚴肅地責備壹頓。然後由太監領路,皇帝、皇後、太子徑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還真倔,見他三人到來,竟別轉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說:“老秀才,勿氣嘛!那是寡人壹時欠考慮,妳還是教育有方的呀!”
馬皇後說:“先生,皇帝率領太子向妳賠情來啦!”
太子也說:“往後,願聽先生教誨:”
老秀才慢慢轉過身子,讓獄官去了枷,由太監和太子扶著回到書館。路上,老秀才壹句話不講,朱元璋和馬皇後微笑著跟在後面。到了書館,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動動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動壹下,看皇帝和皇後還是不急不躁,和顏悅色的,這才攤開紙,磨好墨,提起筆來,寫了兩行字。寫好後雙手托起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說:“老臣謝——恩——”
朱元璋拿起紙壹看,楞住了,兩眼又睜得圓圓的。為啥呢?因為紙上寫的兩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正要發作,馬皇後笑嘻嘻地說:“老先生,妳念給皇上聽聽。”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壹聽,緊繃著的臉又松弛下來,咧開嘴笑了。
秦末農民起義軍中的壹支主力項羽軍在鉅鹿壹戰中,摧毀秦軍三十多萬,導致秦王朝的最終滅亡。項羽年輕勇猛,力大無窮,本領出眾,手持丈八槍,座下烏騅馬,出生人死,所向披靡。滅秦後,他仗持自己功高位尊,實力最強,自立為西楚霸王。他把秦統壹了的中國又重新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他沒有按戰功大小、軍事實力分封,而是按自己的意願好惡而封,引起各路諸侯的不滿。其中最具實力的是劉邦,被封為漢王,統管巴、蜀、漢中壹帶。這是秦王朝放逐囚犯的地方,漢軍將士多是山東人,誰也不願遠離家鄉到此邊遠的貧瘠荒蠻之地,兵將常有逃跑。
劉邦十分惱恨項羽,但他是個極有心術的人,聽從謀士計策,養精蓄銳,乘霸王發兵攻打齊國的機會,出兵攻占關中,奪子霸王的土地,乘勝大舉東進。楚霸王大怒不已,憑著驍勇善的軍事優勢,回兵大敗劉邦,他們之間的戰爭打了整整五年。連續征戰,士兵們疲勞厭鬥,糧草不濟,老百姓也無心耕耘,難過日子。項、劉二人終於被迫休戰講和,雙方劃定以鹹陽的鴻溝為界限,東屬楚地,西屬漢地,各守疆界,彼此不再侵犯。項羽劉邦交換了文書,劉又要求項羽放回在戰爭中被楚軍俘虜的父親和妻子呂氏。項羽為人慷慨,立即放了這兩個重要的人質,劉邦感激不盡。
第二年,劉邦突然背信棄義,利用項羽撤兵的機會,全力追擊殲滅楚軍。楚霸王勃然大怒,痛罵劉邦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迅速集結三十萬人馬,回擊劉邦的漢軍。他憑著手中壹支丈八長槍和無比的勇猛,所向無敵,直殺得漢軍漢將抱頭鼠竄,迅速敗退領地成臯,關上城門,叫戰不出。
劉邦是個善於用智謀的人,手下又有壹批足智多謀的軍師和將軍,他們決心聯合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等各路實力強大的諸侯壹起合圍項羽。劉邦還許下諾言:只要打敗項羽,他將把臨淄和大梁的土地劃歸韓信和彭越。各路諸侯得到許諾,更加擁戴劉邦,幾支人馬匯合壹處,兵多糧足,聲勢浩大,壹場圍剿西楚霸王的戰爭就要開始。
劉邦首先拜帥的是足智多謀、能征慣戰的韓信。他們第壹個軍事行動,就是用謀士張良的計策,乘楚軍圍攻固陵之時,悄悄派出五千精兵繞到楚軍屯糧草的營地,放火燒毀楚軍的糧庫,埋下霸王項羽日後作戰無有糧草供應的禍根。
項羽神勇無雙,手下部將個個驍勇善戰。如何設計將項羽調出自己的營帳陣地,誤人壹個有進無退的絕路,合圍起來,全部殲滅呢?元帥韓信親自帶領謀士四處察看地形。終於選中在安徽九裏山中,調兵遣將設下十面埋伏,同時又派出能言善辯的謀士李左車詐降,取得項羽的信任,引誘他進入十面埋伏的圈套。
霸王項羽擁有幾十萬人馬,但兵力遠不能與合圍的劉邦大軍相比,他決心深溝高壘,守住城池,不與劉邦的龐大軍隊正面作戰硬拼死殺。何況江東是項羽起兵的地方,人心歸向霸王,只要耐心堅守陣地決不貿然出擊,壹兩個月後,漢軍糧草接濟不上,必會不戰自退。然而項羽最大的遺憾是身邊沒有聰明能幹的謀土。
這天,項羽的伯父項伯面帶興奮匆匆報告,說是漢軍中有個投降的謀士李左車求見大王,願為大王效力。項羽正愁沒有人為自己出謀劃策,白天而降壹個李左車,真是驚喜交加。何況這個李左車的遭遇人所***知:他曾在趙王駕前輔佐國事,不得重用;他投奔韓信,韓信受封齊王後,驕傲自信,凡有策劃皆由自己決斷,對帳下謀臣言不聽,計不從,逃離者十有八九,自然李左車也難逃這種境遇。項羽對李左車很是看重,立即派人將他引進帳中盤問、考察,李左車恭謙謹慎,壹副十分真誠的模樣:“大王,我壹身無依,四海為家,願投麾下,如能得到大王信任,就是叫我以命相抵,我也願意。”項羽對他言談舉止十分滿意,然而目前兩軍正在交戰,詐降的奸細太多,不可不防啊!項伯壹旁直言相探:“兩國交兵,不得不防詐降之人。”
“我不過是個謀士,又不能帶兵上-陣作戰,就是有什麽計策,也只不過是說出來,由大家商議,聽不聽最後還在大王。至於您這邊力量的虛實布置,韓信早有探報,根本不需要我冒殺頭的危險詐降探聽。大王倘若見疑,是臣兩眼不明,誤投其主,實為最大的愚蠢,莫若死在大王面前,以明心跡。”
說罷,李左車便往身邊柱上撞去,被眾人救下。李左車是個學識淵博的智者,霸王又見他赤膽忠心,自然也是想從他嘴裏探聽劉邦大營的虛實,就把他留在身邊任用。
項羽大軍堅守陣地,不予出擊,整座大營靜悄悄的,以逸待勞。這日探子忽然飛馬來報,說韓信大軍兵屯垓下,貼出榜文辱罵大王,細作抄來,獻與大王細看。榜文寫道,人心皆背楚,天意屬炎劉,劍光生烈焰,要斬項王頭。
項羽生性剛烈暴躁,點火就著,豈能容忍別人惡意取笑?!馬上就要點兵去捉拿韓信,周蘭等眾將拼命攔阻:“這是韓信的誘兵之計,不過是寫了這麽幾句狗屁不通的詩文,煽動大王怒火,您萬萬不可輕舉妄動。”
項羽轉身故意征求李左車意見。
李左車道;“韓信本是自大狂妄之徒,故意口出狂言,根本嚇不倒大王。不過,依我看,您要保存自己的實力,也不能老躲著不動,您想韓信他們豈能久等不戰,臼白讓士兵和戰馬消耗糧草,他們見您久守不攻,必會轉移力量去攻打您的領地彭城,如彭城失守,您可就無家可歸了。您若主動領兵出戰,打了勝仗,自然可破劉邦漢軍;若不能勝,您還可以退歸彭城,此乃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萬全之策。不過,我是初來之人,不敢多話。”
李左車巧舌如簧,力排眾議,左右逢源,處處有理,終於說服了剛愎自用的項羽主動出擊,率領10萬大軍向垓下進發。
項羽重臣虞子期是愛妃虞姬的哥哥,對項羽忠心不二,他察言觀色,早巳看出李左車心術不正,但項羽很難聽取別人的看法,他萬般無奈,只有去找妹妹勸說項羽回心轉意。虞姬跟隨項羽征戰多年,不但美貌聰明,因自幼讀書習劍,很能理解丈夫的稟性,常為丈夫分憂解難,項羽也能聽她勸解。今日聽哥哥所談李左車之事,憂慮萬分,暗暗著急:霸王這種獨斷專行、拒納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敗於劉邦之手。
很晚,項羽才回到營帳安歇,虞姬見項羽面色陰沈,越發小心伺候,為他脫盔解甲,輕聲細語問他為何氣惱。項羽說:“劉邦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會合各路諸侯與我討戰,還四散揭帖毀謗孤王。”
虞姬乘機勸道:“用兵之道,在於知己知彼,若以壹時氣憤,草率出兵,恐怕劉邦漢兵勢眾,韓信用兵多詭詐,終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遲遲不敢出兵,豈不被天下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懼別人恥笑?再說李左車伶牙利齒,底細並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為是。”
項羽攻心已定,連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覺得煩躁啰嗦:“孤從起事征戰,從未打過敗仗。孤此番出兵,若不滅漢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發兵,妃子隨孤同行!”
虞姬怕惹惱項羽,不再多言,命人擺酒,伺候大王痛飲解憂。
第二天,楚營號角聲鳴,旌旗招展,項羽登臺,點齊各路兵馬,準備出戰。忽然天上烏雲翻滾,刮起壹陣狂風,將纛旗旗桿哢啦啦攔腰折斷,項羽座下烏騅遍體抖戰,蹦跳咆哮。眾兵預感不祥,大驚失色,項羽愛將周蘭勸道:“旗折馬吼,於軍不利啊!”
虞姬也勸:“今日出兵;望大王聽從勸諫,方能百戰百勝。”
項羽鼻子裏哼了壹聲,他與劉邦交手七十次征戰,從無敗績,今日,箭上弦,刀出鞘,出發在即,豈有退回之理?!
在此關鍵,李左車又乘勢向霸王報告壹個好消息:韓信好大喜功,聚攏來眾多兵將,卻不知拖累也太大了,眼看糧草接濟不上,他已命令壹部分軍隊返回駐地,漢王劉邦也領著壹部分人馬回了成臯,我們應乘此機會,加速行軍出擊漢軍。項羽聽此消息,進攻的決心更加堅定,立即帶領大軍快速向垓下進發。
項羽大軍駐紮垓下後,心裏也不踏實,派人急速去打探劉邦、韓信的退兵戰況。探子回報說:韓信大營在九裏山東邊駐紮,各路軍營相連,兵多糧足,聲勢浩大,並無退兵之意。項羽聽後大驚失色,瞪著壹雙失神的圓眼大叫:“哎呀!我軍已陷入重圍!”
項羽急令尋找李左車,早已不見蹤影。李左車誘敵深人埋伏的使命已勝利完成,偷偷溜回漢軍大營復命。
韓信眼見魚兒上鉤,他又安排劉邦與項羽親自對陣,第二天雙方交戰,項羽壹見劉邦,格外動怒,破口大罵:“妳這個毫無信義的小人,前者固陵之敗,免汝壹死,五年之間,未與妳交鋒,今日活該妳撞到我的槍上,定讓妳必死無疑。”
劉邦聞言,毫不動怒,仍用言語刺激項羽;“孤與妳鬥智不鬥勇,今日壹戰,管教妳全軍覆沒。”
兩軍將士互相拼殺,劉邦佯敗,引誘項羽追殺出數裏以外,來封壹座山口處,項伯恐怕有詐,提醒道:“大王且住,不要中了劉邦誘敵深入之計。”
項羽恍然大悟,勒住烏騅,傳令退兵,大軍忽啦啦轉頭退走。山頭忽然有人高喊項羽的名字,正是奸細李左車:“大王請轉來,漢室當興,楚國當滅,大王已進入牢籠,何不趁此歸順,為臣李左車願為引薦之人。”
項羽又見壹個仇人,哇呀呀暴跳如雷,豈能罷休,轉身吶喊:“眾將官,給我追呀!”
剛轉頭的楚軍又忽啦啦的再轉過頭來,不知死活的進入九裏山口,鉆進劉邦、韓信布置的十面埋伏,漢軍得手,迅速圍攏楚軍。
項羽憑著掌中槍左沖右突,殺退壹批又壹批,殺退壹層又壹層,十萬人馬怎敵得過三十萬人馬精心布置的包圍?萬分危急中楚將軍鐘離昧、周蘭冒死殺進重圍,護住項羽突圍出去,周蘭不幸陣亡。
韓信布下的十面埋伏獲得大勝,可惜項羽逃脫。
大敗而歸的項羽,走進營帳,臉色鐵青,虞姬從沒見過丈夫打敗仗,心中十分難受。但她竭力克制情緒,安慰大王,從此他們決定堅決守住營地,不再出擊,只待漢軍無糧自會退兵。可是他們決沒有料到,楚軍的糧庫早巳被漢軍燒毀,連糧道都被截斷,三軍沒有糧草,軍心動搖,怨聲載道。
有的說:“大王只會喝酒發火!”
有的說:“大王忠奸不分,只會上當受騙!”
有的硬要拼殺出去,總比呆在這兒等死強,
項羽此刻在帳中,壹籌莫展,虞姬忙為大王擺酒解悶散心。幾杯喝下肚,帳外壹陣陣西風吹起,樹枝唰唰作響,似有無數冤魂哭泣,項羽嘆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戰之罪!”
虞姬聽此話,預感不祥,見天色不早,伺候丈夫早早脫衣安歇,她心裏不踏實,提燈出帳巡視。
月色正明,更深人靜,夜風中隱隱約約傳過來壹陣極為熟悉的歌聲,歌聲卻是從對面劉邦軍營中傳出來的,唱的都是楚歌。難道霸王的楚地已被劉邦占領了麽?否則漢營中怎麽會有人會唱楚歌,該不是劉邦征集楚地的楚國人充實了漢軍?真令人憂慮重重。
漢軍中傳唱楚歌;正是韓信動搖項羽楚軍軍心使用的計謀,他使人故意教給漢軍唱楚人家鄉的歌曲,熟悉的鄉音惹起楚軍兒郎思念父母,思念妻兒,思念家鄉,也使他們誤以為劉邦已占領他們的家鄉。而自己困守垓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坐著等死,聽著這些令人牽腸掛肚的鄉音,楚軍三三兩兩地開了小差,後來竟是整批溜走。
今晚,虞姬夜巡,才聽見這些擾亂軍心的楚歌,忙進帳喚醒大王,壹同出帳細聽,大王聽到了楚歌,不由驚道:“敵軍中多是楚人,定是劉邦已得楚地,孤無退路,大勢去矣!唉!前者我項羽如何能取勝,因為各路英雄各自為戰,孤家可以消滅壹處,再占壹處。如今各路人馬聚集壹齊合力來攻我,妳我困在垓下,兵少糧盡,萬不能守。孤決心再與那賊子交戰,此番勝敗難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妳我分別之日了。”
虞姬聽此言,早已泣不成聲。
帳外烏騅哀鳴,項羽出帳,愛撫著伴隨自,己出生人死的座騎,烏騅眼睛含淚,靜靜地看著主人。虞姬強做歡顏勸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崗絕巖,易守難攻,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候得機會,再圖謀也還不遲。”
虞姬又把項羽勸進帳中,喝酒解悶,幾杯酒下肚,項羽慷慨悲歌:
咳!想俺項羽呼!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幹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壹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
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
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袍,快快隨他殺出重圍,這時候虞子期也來保護大王突圍,虞姬不願拖累項羽,鎮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後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
猛不防,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
項羽跨上烏騅,像受傷的猛虎,帶著最後的八百子弟兵突圍而出。天亮以後,漢軍發現昨夜突圍南逃的竟是項羽,韓信急令大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項羽壹路急奔,已過了淮河,跟隨左右的已不過百人。他們來到了淮南陰陵,面前有兩條岔路,不知何去何從,向路邊農夫問路,農夫打量眼前這位軍爺,形貌狼狽,目露兇光,隨手壹指:“向左去便可。”殊不知左面是壹片沼澤。等到項羽人馬從沼澤中掙紮出來,追兵已到。
此刻項羽的兵將只有二十八人了,眼見五千人馬圍追上來,項羽自知不能逃脫,他依然毫無懼色地對部下說:“我起兵至今整整八年,打了大小七十余戰,攻必克,戰必勝,從未失敗過。今天被困,我要三次沖擊漢軍,斬將奪旗,讓妳們知道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說罷,大吼壹聲,躍馬橫槍,沖向漢軍。漢軍馬上圍攏上來,無人能擋得住項羽的丈八大槍,壹員漢將被挑於馬下,漢軍竟被逼退數裏,再次圍攻上來,又被項羽斬殺了領兵的都尉及數百軍士,項羽部下只損傷兩人。
然而漢軍人多勢眾,待項羽拼殺到烏江邊上時,只有他血透征袍,單槍匹馬了。浩浩烏江之上,岸邊泊著壹只小舟,這是韓信事先命人喬裝漁夫,備好小船,去江邊等候項羽。
過了江,項羽便能回到自己起事的家鄉了,然而他寧死也不回了:“當初我帶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打天下,壹直發展到幾十萬大軍,而今天,他們全完了!我有何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鄉親!”
他跳下馬來,這匹烏騅戰馬載著他出生人死,所向無敵,他請漁夫將馬渡過江去,逃壹條生路,烏騅哀鳴,拒不登舟,忽然揚蹄跳人江中,被波濤卷走。
追兵已到,漢兵漢將多得像螞蟻擡螳螂壹樣壹層壹層圍攏上來。項羽瞪著壹雙電光閃爍的眼睛,拔出寶劍,大步迎敵,,漢軍竟無壹人敢近他身前。項羽忽然看見漢軍中有個熟人,正是叛楚降漢的部下呂馬童:“呂將軍來得正好,聽說劉邦為了買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好,孤將首級割下,賜給妳,請功受賞去吧!”
漢軍兵將嚇得連連後退,項羽自刎而死,兩眼圓睜,死不瞑目。
劉邦率軍趕到,立即傳令:“項羽既死,屍首不可損壞,葬以諸侯大禮。”
項羽死時,年僅三十壹歲。(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