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裏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9年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在早期作品中,伯爾審視納粹主義的恐怖統治,看到戰爭和政治力量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毫無意義的苦難。在後期作品中,他猛烈抨擊經濟繁榮下的道德淪喪,批評社會和宗教機構的專橫和虛偽。1985年逝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壹,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壹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壹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托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出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城壹家望族。 1924年發表長篇小說《魔山》。1929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曾壹度為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但30年代即大力反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發表了中篇佳作《馬裏奧與魔術師》(1930),對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氣氛做了生動的描述 。
托馬斯·曼是德國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代表作是被譽為德國資產階級的“壹部靈魂史”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壹家》(1901),被看作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