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最後壹戰:嶽飛和袁崇煥為什麽被拋棄?
總會有不想做外國奴隸的熱血男兒站出來,為我們民族的生存做最後的掙紮。他們的尊嚴和英雄氣概,卻在慘烈的最後壹搏中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光芒,在千年後的歷史長河中依然熠熠生輝,激勵著每壹個血液還不夠冰冷的後來者。
被人民拋棄的英雄
作者:方
當我寫下“民族英雄”這幾個字的時候,不禁心情有些沈重。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方提民族英雄是不是不合適?有沒有註意到有些人的奇思妙想“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居”是壹個符合現代民主原則的道理。所以,在民族戰爭中,像嶽飛、袁崇煥這樣拒絕“棄暗投明”,頑固抵抗歷史潮流的人,成了禍國殃民的罪犯。這個理論壹出,有些人其實是認同的,所謂的民族英雄,在今天有些人眼裏,不過是瘋癲和迂腐的代名詞。
民主原則本來是處理民族內部事務的壹種方式,現在被運用到兩個民族的決戰中,剝奪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權利,可以算是壹個偉大的發明。未來的侵略者又多了壹個大招牌,被侵略的懦夫又多了壹個自慰的借口。但不管招牌打得多隆重,借口打得多漂亮,總會有不想做外國奴隸的熱血男兒站出來,為我們民族的生存做最後的掙紮。雖然由於目前的形勢,這種鬥爭可能是徒勞的,也必然會被有智慧的後人嘲諷為抗拒歷史潮流,但他們的人格尊嚴和英雄氣概,在慘烈的最後壹搏中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光芒,在千年後的歷史長河中依然熠熠生輝,激勵著每壹個血液還不夠冰冷的後繼者。
更何況嶽飛、袁崇煥等人奮起反抗的是落後野蠻的異族(當時)的掠奪性侵略,這種反抗在任何時候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義性。以明末為例。當時晉朝(清朝)末年男性只有20萬,都在軍中作戰,他們的生產勞動靠的是俘獲的漢人和朝鮮人的奴隸。他們戰爭的目的是掠奪財產,俘獲人口。他們每經過壹個地方,就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樣壹個入侵的敵人應該用豐盛的飯菜來歡迎嗎?就算我們民族的統治者昏庸殘暴,我們的人民有什麽罪?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英雄只能舍生忘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別無選擇。
這種英雄主義是現在壹些自稱民主鬥士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即使在那時,這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民族英雄也被視為不合適的白癡。要求與袁崇煥同歸於盡的布衣程本智這樣評價袁崇煥:“全世界都是能人,元恭是大傻逼。唯其癡,故世人最愛錢,元恭不知情;只有它的妄想,所以世界上最珍貴的人死了,元恭不知道如何珍惜它。結果,世界不敢放手,元恭二話沒說就放手了。結果,整個世界都不得不避開它,而元恭獨自走著,沒有避開它。而且,全世界都無法忍受的饑寒,元恭以為士卒為先;更何況,袁極力想打破全世界都不肯打破的形象,所以他向將領和官員們吐露心聲。”那時候這樣的傻逼已經是“推翻兩個直隸,踏遍十三省”了,今天更不可能了。難怪有人要拿自己民族的大英雄當自己謾罵的對象。
二
萬歷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這壹年,偉大的政治家張因公殉職。二十歲的萬歷皇帝開始了他的親政,中國從輝煌的頂點壹下子跌入了黑暗和不幸的深淵。萬歷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七大恨向天宣旨,著手討伐明,終於壓垮大明帝國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來了。腐朽的明帝國不堪壹擊,慘遭慘敗。天啟二年的廣寧之戰,的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池落入後金之手。明軍士氣極其低落。正是在這壹年,袁崇煥挺身而出,開始進入悲壯的歷史舞臺。四年後,努爾哈赤率十三萬大軍攻寧遠,孤立無援,卻在袁崇煥被壹萬守軍擊潰。努爾哈赤縱橫天下幾十年,第壹次嘗到了慘敗的滋味。他在戰鬥中也受了傷,很快死於抑郁癥。這是明軍在明清長期戰爭中的第壹次勝利。又過了壹年,皇太極要為父報仇,“滅此糧”,率領兩黃旗兩白旗圍攻寧遠、錦州。他攻不下城,野戰失敗,兵敗,連夜逃亡。從此,袁崇煥成為遼東威震天,令清兵赫赫有名。
三
崇禎即位,召回因寧晉勝利被魏忠賢罷官的袁崇煥,拜兵部尚書,賜劍壹把。兵部尚書是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巡撫是最高軍事統帥。袁崇煥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頂峰。袁崇煥上任,坐鎮遼西。滿清士兵從來不敢經寧晉入關,但有可能經過蒙古,經積玉門入侵。雖然袁崇煥是杜詩籍遼兵,但冀州實際上不在他的控制範圍之內。因此,朝廷必須加強遵化的防務,並增設應永總兵。連三疏,朝廷因為他推薦的連長人選被彈劾,不予理睬。朝臣還在,皇太極已經接受了奸臣高的建議。果然不出袁崇煥所料,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他率領十余萬士兵,在蒙古兵的帶領下,從喜峰口逃到了長城,攻占了遵化。這些地方歸吉遼總督劉策管轄(總督比杜氏低壹級),與袁崇煥無關。但袁“太著急了”,28日聞報,即與祖大壽、何領兵來援。阜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部)等沿路地方,壹個壹個把守,壹城壹個把守,打算切斷滿路的兵源。十壹月十日,袁俊到達冀州,與滿兵對峙。滿兵沒想到會在這裏遇到袁俊。嚇得半夜從冀州撤兵到通州,過了北運河,到了北京。袁崇煥率領五千騎兵在後面追趕,士兵不放過飯,戰馬也停了下來。他兩天兩夜行軍三百多裏,比全軍提前三天到達北京。崇禎見袁俊到了,喜出望外。他召見袁崇煥,送給他壹副禦用胡須和貂皮。但袁崇煥要求士兵進城休整,未獲批準,只好駐紮在廣渠門外。壹路上都是士兵,當他們到達高米店時,他們發現袁俊已經在北京了。他們都很震驚,以為袁俊是從天上掉下來的。20日,兩軍在廣渠門交戰。袁俊後來來了4000騎兵,總共只有9000人。以這九千人對抗十萬滿兵,從早打到晚,滿兵最後節節敗退,連退十幾裏才穩住陣腳。自己不會武功的袁崇煥,披上鎧甲親自督戰,壹路追著滿清將士北上運河。據說袁在戰鬥中被箭射傷(《朝鮮仁祖實錄》)。
這壹仗與寧遠之戰、寧晉之勝大相徑庭。它不是由城市舉行的,而是壹場艱苦的野戰。就連明軍最倚重的鞏義炮也沒能派上用場,在軍事形勢上也沒有優勢。而是非常幸運的打敗了十倍於自己的敵人,靠的是誓死捍衛首都的高昂士氣。作為壹個英明的軍事統帥,袁崇煥深深知道,士氣是不能長期依靠的。即使是這場戰鬥,他也不想打,但他必須打。他很幸運,以少勝多。他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按兵不動,等待著隨後趕到的大批步兵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勤快士兵。崇禎多次催他出征,他卻以兵困馬疲,等待援軍為由推遲。其實就算援軍到了,他也未必願意馬上和滿清兵決戰,因為明軍根本不是能騎善射的滿清兵的對手。袁崇煥對滿清士兵的策略壹直是“雖戰不足,多則治之;防禦有余,戰爭不足。“這次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深入大明腹地,風險極大。拖得越久,對他們越不利。袁崇煥的計劃是切斷滿兵退路,包圍他們。時機成熟時,王兵會集結各路人馬,然後四面紮營決戰,從而完成戰鬥。這次戰役就算不能全軍覆沒,也應該能重創。前面我向崇禎吹噓的海口,還有壹絲微弱的希望。這時,來了兩個正規兵。袁崇煥並沒有留下他們鎮守北京,而是派他們壹路去昌平鎮守皇陵,另壹路退到三河,切斷滿是士兵的後路。他自己的主力預計在12月的第三和第四天到達,他可以開始實施營地的計劃。沒想到第壹天就被捕入獄,讓歷史改寫!
對袁崇煥的這壹部署,崇禎越想越是疑心重重,越想越不對勁:憑什麽能指望敵人如神壹般,說滿兵來了,真的來了?打敗敵人後為什麽不追,而是按兵不動?為什麽忠誠的士兵到了他那裏反而驅散了他們?此時朝方和市內的輿論也對袁崇煥十分不利。這是滿清士兵第壹次打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北京的官民何曾見過這種陣勢,都渴望早日趕走滿清將士;大多數高級官員和貴族在城外都有財產。現在被士兵蹂躪,自然覺得很心疼。眼看袁崇煥要打持久戰,官民把怨氣發泄在袁崇煥身上,罵他“縱敵”。我國人民歷來喜歡用順口溜抨擊時事,歷代統治者也非常重視這種民歌,把它當作預言。這時也出現了這樣壹首民謠:“投袁崇煥壹票,達賴跑壹半。”(文炳《烈帝小識》)這時候的百姓其實是認為必須逮捕袁崇煥(“投”)以趕走滿軍。這些輿論自然通過各種渠道傳到崇禎耳中,加深了他的疑慮。最後,被滿兵俘虜的兩名太監逃回,向崇禎報告了他們在敵營中偷聽到的重要秘密:原來袁崇煥與滿兵勾結,滿兵在二十日並沒有被打敗,而是故意退兵,讓袁崇煥執行他的迫和計劃。至此,崇禎恍然大悟,所有的謎團都壹壹解開了。他立即召見袁崇煥,命令錦衣衛在殿中逮捕袁崇煥。
當時在場的大學生都是頭腦清醒的。請小心給崇禎磕頭,不要相信謠言。目前兵臨城下,形勢危急,不是平時可比的(就是不要像往常壹樣想抓誰就抓誰)。崇禎認為證據在手,慎之又慎,就是跟風而不聞(《明紀》)。在兵臨城下的時候,我逮捕了我的最高軍事統帥,把他關進了監獄,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祖大壽被壹起傳喚,看到老大被抓,渾身顫抖,不知所措。崇禎派太監在城外向袁俊宣讀聖旨,宣布袁崇煥有罪,三軍淚流滿面。第三天,祖大壽和何不顧義憤,決定不再為皇帝老兒賣命,領著往錦州東走。在路上,正在南下援助的袁俊主力聽說教練被俘,自然掉頭就走。
崇禎這下子不慌了,就接受了於大成的建議,把所有的閣僚和九輕都送到監獄裏,求袁崇煥上書,勸祖大壽回來。當使者趕上袁俊的時候,已經在山海關外面了。祖大壽看完之後,下馬拿著信哭,全軍也跟著哭,驚動了祖大壽在部隊的母親。問清事情經過後,他勸大家回去,勇敢殺敵:“所以到了這壹步,對監軍來說是壹種恥辱。我今日未死,何不立功贖我,再向主乞監命?”。於是,袁俊火速回關,收復永平、遵化壹帶。這壹件事,就算是崇禎這樣鐵石心腸的人,也不禁微微動容,於是閃過了袁崇煥東山再起的念頭,但只是壹閃念。
袁崇煥被指擅與主媾和,殺了壹個護衛。善於和主講和,就是和皇太極講和。皇太極和明軍每打完壹仗,都要主動求和。這不是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所認為的真誠的和平,而多半是壹個拖延戰爭的騙人計劃。袁崇煥並不知道這壹點,但處於軍事劣勢的明軍需要壹個和平的時間來調理兵馬,鞏固城池。所以他對皇太極的每壹次討論都積極回應,他們的書信往來不斷。這壹切都不是在明廷背後做的,明廷雖然不同意和議,但也不怪。在袁崇煥呈給崇禎的奏章中,也指出他的治遼方略是“守為赤手,戰為奇兵,守在邊上”。崇禎對此也十分贊賞。袁崇煥“擅和”的時候,崇禎甚至還加了他的官,給了他少保太子的頭銜,但此時他翻了歷史的舊賬。鑒於南宋的教訓,明朝文人都以與滿清談判為恥,在南宋與金媾和。而袁崇煥和皇太極並沒有任何屈辱甚至是優越的談判,這種明顯的區別是看不出來的。如果他們膽敢談判,他們將被視為秦檜式的叛徒,不管談判的目的是什麽。所謂秀才誤入了國,也就是程本之說的“天下不得不避,元恭。”(對於與袁崇煥的最後壹次和談,皇太極曾在聖旨中抱怨:“我被抓的時候,很想停戰安享太平,所以經常派人來談。但天啟和崇禎這兩個皇帝,讓我受益匪淺,逼得我節節敗退,還教我斷了皇帝名,禁了國寶。我想天地,怎敢輕!其皇帝國寶,壹壹照辦,伊可汗請求加印。到目前為止,還是不允許的。我忍無可忍,遂呼天喚地訴苦,調兵深入。”那麽這是什麽樣的和談就很清楚了。對於這次談判,清人後來認為是奇恥大辱,將其淹沒。幸運的是,這幅木刻甲骨文至今仍保存在清宮的內閣檔案中。)
專殺壹名禁衛,意思是半年前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乘船到雙島,祭寶劍,斬首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金庸抱怨毛不該被殺,殺他的方式不對。袁崇煥列舉了毛的十二條罪狀,但在當時確實是死罪,比如不服從管制、虛報兵數、用銀子填缺口、與馬市有染等。後人查閱清宮檔案,發現毛龍文確實與當時的清人有染(《中國近代秘史》),可見他死有余辜。至於袁崇煥用如此戲劇化的手段來殺他,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獨守海外的皮島,如果依靠書信來奪取,只能推攻打毛。不是朝中大臣不想除掉毛龍文,而是他不能也不敢除掉他,而是他不能:“是所有的大夫都說妳能殺,所有的中國人都說妳能殺。不殺就不殺,不能殺,也不敢殺。拜桓是通國的快捷方法。”(程本智《漩之聲》)。朝鮮深受毛毒害,朝鮮國王聽說被懲處後喜出望外。
“拯救這個世界的巨大傷害。”(《朝鮮仁祖實錄》),這可以證明殺了毛。但是,毛對殺敵無能,就奉承他好。他拿到的報銷款有壹大半沒有運出北京,而是用於行賄。私人馬市場,用戰略物資向清人換取人參貂皮,還用來向朝廷官員進貢,所以的官員非常喜歡毛。袁崇煥殺了毛和,這些朝廷顯貴斷絕了不少錢財。他們都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尤其是毛的同鄉、大學士文體仁。正是這個文體仁,在崇禎閃過重用袁崇煥的念頭時,迅速接上武技,請妳快殺了袁崇煥。殺毛後來被作為袁崇煥通敵的證據,因為據說清兵最怕的不是袁崇煥,而是毛,所以要求袁崇煥殺他作為和談的條件。由於袁崇煥被認為是,毛被稱贊為嶽飛。《天啟錄》中記載了很多毛的罪惡,但此時的文獻反而歌頌了毛。
四
從袁崇煥被抓到殺人,用了八個多月。既然袁崇煥通敵的證據確鑿,為什麽拖了這麽久?金庸說是因為直到六月,所有的士兵都撤出了長城。這期間崇禎不敢殺袁崇煥,也不敢得罪遼東部隊。既然崇禎敢抓他,大家都知道袁抓了會死,那他為什麽不敢殺他呢?當時的兵部尚書梁廷棟甚至要求崇禎將袁崇煥斬首,說“若將奴才之計反了,遼人之心便安心”(《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書》),可見在這些人看來,殺了袁有助於穩定民心。袁案因為黨爭拖了這麽久。原來當時的《錢隆熙錄》和袁崇煥關系很好,也是在這個時候受到牽連。錢是懲治魏忠賢案(稱逆案)的負責人,令宦官懷恨在心。此時燕當之亂在朝廷逐漸得勢,於是想把元案擴大為新逆案,消滅錢隆熙的對手。錢龍熙在朝中自然有壹些勢力,兩派在袁案上展開拉鋸戰,所以事情壹直拖著。這件事終於讓崇禎發現了,大發脾氣,命令他五日內了結袁案(《明紀》)。新案失敗,但錢隆熙在袁崇煥死後被捕,被判充軍。
主持袁案聯合審理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梁廷棟。此人在遼東與袁崇煥有* * *私情,沒處好。他終於抓住了林奇的機會。起初,他決定的懲罰是易三祖。當時,為袁崇煥求情的勢力最大的是兵部大夫於大成。這時他威脅上司:我在兵部做過大夫,換過六個大臣。他們都沒有好下場;妳為彜族開了壹個先例。想想妳自己的家族。梁廷棟是真的嚇壞了,於是和文體仁商量,減輕袁崇煥的刑罰,判他年,兄妹流放三千裏(袁崇煥沒有子女,《染皇血的劍》裏的袁承誌自然是虛構的),自己也沒有財產(明明袁家沒有財產,說明袁崇煥是個清官)。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場門口被殺。所謂年中之年,就是壹千塊,是極刑中的極刑;北京人壹開始以為袁崇煥是敵人,現在都認為袁崇煥通敵。清兵被他吸引,都為袁野的血肉之軀而戰,以泄憤,讓這壹年更加慘烈。把袁崇煥誤認為大漢奸的明末歷史學家張岱津津有味地記下了這血淋淋的壹幕:
”遂以鎮撫司縛西墟,逐寸斬之。割下壹塊肉,首都的人民會從劊子手手中爭取。劊子手隨意投懷送抱,百姓用錢爭肉,立馬完成。張開嘴,把腸胃放出來。當人民起來搶的時候,分得壹杯羹的人會被燒酒咬到,血會從牙齒和臉頰間流出來,他們還會吐唾沫,罵臟話。尋其骸骨者,以刀斧將其擊碎,其骨肉盡,只留壹曲,傳於九方。”(《石室之書》)
英雄肉的價格大如手指,白銀壹元。而我們的主人公,在整個行刑過程中,壹直在嘆氣,哪怕皮包骨,筋疲力盡,“心肺之間,哭聲不絕,半天就停了。”(《明記·北略》)袁野感嘆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這在他看來並不奇怪。他悲嘆的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的遺憾。即使他被處決,縈繞在他心頭的仍然是民族的生存和國家的安全:
不要擔心死後見義勇為,忠魂依舊守護遼東!(“判決的執行”)
五
袁崇煥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命運。自從參軍以來,他擔心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謠言。背誦中,反復說的就是這種擔心。他這樣告訴天啟皇帝:“顧雍追敵必有仇,立功必有妒,有功必有怨,有罪才能立功;不深怨就不行,不犯罪就不能成功。誹謗書裏全是有利有弊的話。自古以來,只有聖賢和臣子才開始。”他對崇禎皇帝說了同樣的話:“以群臣之力控制整個遼國綽綽有余,但不足以調眾。壹旦出國,妳就成了萬裏。不要嫉妒妳的工作,也沒有人。即使不用權力去推部長的肘,也可以用意見來迷惑部長。”“用人無二時,信任而不懷疑。但事關成敗大局,沒必要挑言行上的瑕疵。責任重,委屈多。形勢說明敵人急了,敵人也急了。人們認為這對邊境官員來說很困難。陛下喜愛我的大臣,也了解他。為什麽我要起疑心,卻不敢告訴他我有危險?“我們今天讀到這些文字,只覺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淚。袁崇煥早就預見到死於敵人謀反,死於朝廷的猜疑。既然如此,他為什麽不“好好當個大臣,選個合適的”,隱居山林呢?而是舍身報國,明知是絕路,卻赴湯蹈火?因為人民在受苦,民族在滅亡,熱血男兒責無旁貸,不敢茍且偷生,惜死!
“張策尋仇必有愧,恒哥本來就不是侯爵。”(《邊關送別》)他參軍,不是為了封萬戶侯,而是為了收復失地,救濟遼東人民。在著名的崇禎與袁崇煥的平臺對策中,崇禎曾把袁崇煥叫到身邊,對他說:“願大清早日平定外敵入侵,解除四面八方百姓的疾苦。”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袁崇煥大為感動,舉起手道:“皇上為天下百姓都想過了,這個字,天是地,是真的。”無論我學了什麽,做了什麽,都不敢仰視皇上,早早結束這場遊戲。"(《石室書》)對於崇禎,我想到百姓,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與皇太極媾和,也是以歸還被占領土和歸還被俘官民男女為首要談判條件,毫不讓步:“今日修好,何必退出?“官生,男女,如何還?”。
既然把國家利益放在第壹位,我們就不得不不顧個人安危,拋棄家庭幸福:“阿納托,十年來,父母從來沒有想到過孩子,妻子從來沒有想到過丈夫,兄弟姐妹從來沒有想到過朋友。哦,阿納托,就叫它:大明的亡命之徒。”(於大成《割肝》)甘於做壹個以國為家的亡命之徒,這就是袁崇煥是民族英雄,袁是“千古軍人楷模”(梁啟超語)的原因。然而,這樣壹個絕望的人卻慘死在自己人的手中。壹個屠殺自己英雄的民族,真的是壹個無可救藥的奴隸國家!
六
金庸認為,在當時的朝臣中,大約70%的人同情袁崇煥,而剩下的30%的人則主張殺死他,根據於大成當時的說法。其實後面還有壹句:同情袁崇煥的人,十個有七個“坐在非常大的地方,怕體仁(文體仁)和董(梁庭棟),不敢救。”大概只是於大成為了救袁崇煥而虛張聲勢。當時敢公開為袁崇煥抱不平的朝臣少之又少。大學生、程和吏部尚書已經獲救。祖大壽用軍銜的影子要求救贖。兵部請錢甲秀帶頭,禦使羅為袁辯護,削職入獄。此外,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於大成寫了壹篇題為《切肝錄》的文章。而袁崇煥將遼兵,當然都知道自己的老大是冤枉的。袁崇煥在獄中的八個多月裏,每天都有外官、士卒到都督孫承宗的府邸去哀號、申訴,願意出頭,但孫承宗不敢向崇禎報告。與朝臣們相比,上表布衣程的的勇氣就大不相同了。他不僅寫了壹篇《漩之聲》為袁的冤屈辯護,還四次試圖與之抗爭,均無效。他壹怒之下,要求他與袁同歸於盡:“我不是為外遇而死,而是為正義而死。”願死之後,有善舉的人,會把他的屍骨紋在袁墓園邊上,刻上“壹對癡情人,兩個膽大人”的字樣,眼睛就在墳墓裏了。“崇禎成全了他,順手殺了他。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袁崇煥該死。就算他們不認為袁該死,也只是認為袁野立了大功,並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恩怨。很難相信袁崇煥與太監的勾結是有說服力的。
雖然崇禎可能保密了,但當時的人都知道,在挖出大奸臣袁崇煥(《石室記》)的過程中,兩個太監起了關鍵作用。在這種形勢下,敢於為袁明報仇的人需要多大的壓力和勇氣。感謝這些勇士留下的第壹手史料,讓我們今天對這座冤獄的前因後果有了清晰的認識。
這些微弱的不公正的聲音很快被淹沒了。南明時期的文人,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有學問的學者還是無恥之徒,都異口同聲地稱袁崇煥為禍國殃民的漢奸,並編造了袁崇煥如何與清兵暗中勾結的故事。即使少數知識淵博的學者認為這裏面有隱情,也不敢為袁崇煥辯護。金庸的始祖查濟佐寫的明史巨著《罪證實錄》,提到了這個對大明命運至關重要的大案,但只有四個字:“下獄,招認”。難怪近代明史專家孟森憤慨地說:“這說明統壹之日無止境,拜桓公之罪不明!”今天,有學者根據這些明末的“記載”,認為袁通敵、威脅和平的說法並非無稽之談。讀歷史的人可以粗心大意!
既然皇帝如此昏庸,朝臣如此嫉妒,百姓如此無知,壹直以“壹顆苦的心,以後會知道”來安慰自己的袁崇煥,只能期待歷史公平公正的審判(牢獄);
執法部門很難原諒,尤其是我知道這壹點。
但如果妳保持清白,妳就不能退出。
然而這壹天來得太晚了,要等到乾隆年間,清人根據清太宗的記載編撰了《明史袁崇煥傳》。世人這才知道,這兩個太監是清兵故意放回去的,他們偷聽到的秘密也是清兵故意聽到的,而這壹切都是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導演的壹部《蔣幹盜書》。至此,袁崇煥的身世大白於天下。然而此時明朝百年化為烏有,大明舊人都死得幹幹凈凈。
七
金庸《評袁崇煥》的主要獨創性在於崇禎殺袁崇煥的根本原因不是敵人的雙重間諜,而是兩個人的性格沖突。他的理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雙重間諜,馬上就醒了,而袁崇煥卻被囚禁殺害了八個多月。崇禎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敵人的“蔣幹偷書”。他之所以還想殺袁崇煥,是為了掩飾自己當初的愚蠢,不肯認錯。曹操的中西矛盾只是小說家的說法,還不夠。就算有這種事,奸詐足智多謀的曹操都能醒悟,但崇禎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未必有這本事。
但我也認為,敵人的對抗並不是袁崇煥被害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捉拿袁崇煥鏈條上的最後壹環,而這條鏈條早已被昏君奸臣和腐敗書生所鍛造。
袁案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冤案。提起大冤案,大家馬上會想到嶽飛和於謙。但南宋初,名將甚多。除了嶽飛,還有韓世忠、張浚等人,所以南宋得以茍延殘喘壹百多年。於謙成功後的去世,對明朝的國運沒有直接影響。但是袁崇煥的死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最終滅亡。他死後,明朝朝廷再也找不到壹個像樣的督察,也沒有人參與。這是第壹個結果。第二個後果是明軍士兵對朝廷如此冷淡。過去明軍與滿清士兵作戰,雖然屢敗屢戰,但很少有士兵因為不是死了就是逃跑而向滿清士兵投降。袁死後,全軍開始向滿清將士投降:“以巡撫之忠,不可免罪。我們在這裏做什麽?”。他死後的第二年,投降的明軍就把紅夷炮送給了滿清士兵,從此明軍在武器上就沒有優勢了。第三,袁崇煥死後,正規軍王兵士氣大亂。晉陜兩軍戰敗回到家鄉後,變成了土匪。從此,盜匪成為明朝的又壹大威脅,並最終將其埋葬。
袁崇煥死後十五年,崇禎吊死景山公園。,吳壹點也不冤枉。崇禎臨死前聲稱“妳不是亡國之君,我是亡國之臣”。到他生命的最後,他帶著壹顆花崗巖的頭顱,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和他壹樣殘忍,卻更有見識。
天啟二年,另壹位民族英雄,著名的抗金名將熊廷弼,被朝廷冤殺,傳到九方。當時還不出名的袁崇煥,死於悲痛,作詩悼念。這兩句詩用來悼念袁崇煥本人還是挺合適的。詩中說:
記得見面要笑,晚上要聊兵。
只有人才和公務員沒有子女,成就偉大是壹種罪過。
寬厚的眼角裂得動,模糊的血臉像生命壹樣。
腰疼極私犧牲,深夜痛哭。
呼吸太多弓,藏狗煮狗,狐貍死了才是最重要的。
窮家難贖,行賄殺人出了名。
為了泄憤,他去找檀道濟,替魏元成報仇。
為什麽出道要善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