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是個跛腳,從小父母雙亡,被寄養在伯父家裏。身為牧師的伯父,自私冷漠而且虛偽,從不關心菲利普,只註重自己的感受。菲利普在特坎伯雷中學就讀,因為殘疾被同伴嘲笑和打罵,受盡屈辱。這樣的經歷讓少年時期的菲利普活在痛苦之中,自卑而無助,形成了菲利普敏感孤僻的性格。幸好菲利普熱愛閱讀,閱讀能使人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菲利普讀了不少哲學書,善於觀察,愛思考,常常反思自己。
因為跛腳,他首先寄希望於上帝,但是上帝並沒有因為他每天睡前虔誠的祈禱而讓他的腳變得正常。他終於明白,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對跛腳的過分關註讓菲利普形成了自卑情結,也讓自己變得叛逆。他看到當地幾個牧師可恥墮落的行為,非常憎恨牧師這個職業,不願當壹名牧師,決定去德國海德堡學習。之後入倫敦壹家會計師事務所當學徒,壹年後因實在無法培養起興趣,又放棄這份工作,轉去巴黎學畫畫。繪畫的兩年時光,菲利普結識了壹群窮困潦倒的朋友,目睹幾個同伴的悲慘經歷,了解了巴黎繪畫藝術各種流派和之間的爭議,他對自己是不是能在藝術上有所發展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最後他終於痛苦地認識到自己這壹次的選擇仍然是錯誤的。
幾個月後他進入倫敦壹家醫學院,想成為壹名醫生。在這裏,遇到了他的災星——米爾德裏德。因為孤獨,因為不甘被這位叫米爾德裏德的餐館女招待漠視,他追求她,盡管她俗氣、狂妄、壹點也不愛他並且利用他,菲利普也毫不在乎,瘋狂地愛上她,即使被她將自己的尊嚴踩在腳下,甚至為了她揮霍自己屈指可數的父親留給他的遺產,他也不管不顧。讀這壹段的時候,我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爭!結果米爾德裏德跟著壹個有婦之夫走了,被拋棄後回來找他,他仍然可以接受!照顧懷孕的她,壹點也不排斥她生下別人的孩子,還對這個孩子十分喜愛。可是米爾德裏德跟他的朋友格雷菲斯相愛了!他出錢給他們旅遊!我覺得這簡直就是壹種自虐啊!菲利普也許是太想證明自己了吧?或者想知道人性到底可以惡到什麽份上?米爾德裏德再壹次消失,菲利普竟然在壹次夜歸中發現了當妓女謀生的她!竟然還是將她帶到了自己的家裏養著她和她的孩子!但是他已經不愛她了,不過是同情她盡量想讓她過上正常的日子。然而本性難移,懶惰虛榮自大的米爾德裏德無論怎麽引誘菲利普都無法得到菲利普的愛時,她憤怒地將菲利普的房間打砸壹空再揚長而去!而菲利普呢?已經因為炒股失利變得壹貧如洗,淪落到露宿街頭三餐不繼。曾經是菲利普病人的阿瑟尼幫助了他,成為店員獲得微薄的薪水,這時的菲利普深切地體會到貧窮的可怕,身心飽受折磨,幸好窮困的阿瑟尼壹家給了他溫暖。這時,伯父去世,他得到遺產,繼續學業,四年後獲得醫學文憑成為壹名全科醫生。最後他得到了阿瑟尼女兒真誠而樸實的愛情,未來美好的生活在他眼前展開……
? 菲利普無疑是不幸的,孤兒、跛腳、寄人籬下、被人毆打辱罵,因而他憤世嫉俗,陰郁孤獨,渴望愛與關懷。但是菲利普本性是善良的。他總在心裏觀察別人、評判別人,也常常鄙視別人,但是他也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不管對誰,都很尊重,說話彬彬有禮。比如對普萊特這樣壹個孤僻傲氣不修邊幅說話粗魯還惡意中傷他人的畫室同學,菲利普都能做到忍住內心的厭惡平和對待甚至邀請她***進午餐。能讓普賴特愛上他,自殺前唯壹信任的是他,證明菲利普比較有同情心的,而他確實看到普賴特後心情復雜,也很自責。米爾德裏德對他如此殘忍,他都做不到對米爾德裏德絕情。所以如果因為菲利普在極度貧窮中希望伯父早點死得以繼承財產這壹點就覺得菲利普無情無義內心陰暗邪惡,我是不認同的。
? 小說名為《人性的枷鎖》,或者作者認為貧窮就是壹道枷鎖,讓人變得失去理智吧?誰能否認在某個特別的時候不會產生壹些邪惡的想法呢?毛姆不過是在真實地表達人性的復雜性罷了。這讓我想起柴進寫的《看見》壹書中提到的虐貓事件。虐貓視頻播出後虐貓的女孩被千夫所指,柴進和她的同伴歷盡千辛萬苦找到本人采訪後知道視頻制作後的原因——缺錢會讓壹個人變得小氣、刻薄,失去理性,喪失道德底線。由此我們能感覺到毛姆辛辣的諷刺裏也有壹定的悲憫,這些底層的知識分子、酒店服務員、寫低俗小說的作家,潦倒落魄、性格扭曲,有時候他們的選擇也是迫不得已。站在各人的生長環境和生存狀態及認知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完全否定菲利普。
有意思的是,菲利普認為基督教是虛偽而醜陋的,他卻不知道,他的做法已經接近了上帝:把詩人朋友克朗肖從陰暗臟亂悶熱的地方接到自己的寓所,把最大的房間讓給克朗肖住,臨終的病人溫暖與尊嚴;出資安葬了普萊特和克朗肖;把背叛自己的米爾德裏德和她的孩子接過來壹起生活卻不求回報;真誠地對待來就診的每壹個病人(這些病人大多都很窮),按書上說的就是——菲利普與其他醫生不壹樣的地方,就是他對病人只是單純的愛,不擺架子、溫和可親。這樣的菲利普是有著極強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感覺他所逃避的,正是他所追求的。他的靈魂裏,不也閃著神性的光輝麽?他其實就是壹個真正的基督徒啊!
這本小說可以看作是壹個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曲折經歷與曲折的心路歷程。菲利普的童年創傷、經歷的壹切磨難,都可看做成長路上的壹次次歷練,他學習德語、學會計、學繪畫、學醫,看似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其實遵循的仍然是別人用語言和文字灌輸給他的觀點。只是他的殘疾使他擁有了自省的力量,通過自省不斷使自己強大起來,最後他終於接納了自己,也明白畫家朋友送給他的地毯的含義:壹個用生命的苦痛與喜悅織就的地毯,幸福和痛苦壹樣,都不重要,二者都只是為了讓他的人生圖案更加豐富。
當壹切釋然後菲利普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寧靜。這個時候愛情翩然降臨。薩利,這個溫柔沈穩和善體貼勤勞的女孩,帶給菲利普愛與依賴感。他放棄了去西班牙旅行的計劃,決定留下來和薩利結婚。“委身於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於接受了自己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勝過千千萬萬種成功。”
枷鎖,自己套上的和別人強加在身上的枷鎖,都是些怎樣的枷鎖呢?是這人類的七宗罪吧: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菲利普的成長歷程,就是接受考驗,壹壹突破這些枷鎖的歷程。
菲利普壹直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小說最後有大段大段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與尼采的觀點是極為相似的。那就是人生本無意義。“既然人生沒有意義,世界也就失去了它的殘酷。不管他做了什麽還是沒做什麽都不重要。失敗無足輕重,成功也毫無意義。人如螻蟻,只是短暫地棲居在地區表面,他又只是最無足輕重的壹個;然而他又是無所不能的,因為他已從壹片混沌之中苦苦參透了人生的虛無。”參透這些後,菲利普理解了他遇見的所有人,感受到了壹種“對世人聖潔的憐憫之情”,並浮現出耶穌臨死前說的那句話: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這不是聖徒的心理又是什麽呢?
小說內容包容萬象,實在難以窮盡其中妙處,就此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