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成功。
揭露黑社會內鬥內幕的最具史詩性的電影之壹。
壹幅壯麗的“社會畫卷”
作者馬裏奧·普佐(mario puzo)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長期生活在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心臟紐約。二戰期間,他在美國陸軍服役。復員後,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文學藝術創作,後在社會調查學院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他的第壹部小說《內訌》被認為是描寫戰後被占領的德國的最佳小說。他的第二本小說《幸運的朝聖者》被《紐約時報》稱為“小經典”。《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小說壹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評論和好評。美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霍爾·伯登在《星期六評論》中對這部小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評價。他寫道:
“馬裏奧·普佐的新小說是壹種針對頑固堡壘猛烈進攻的攻城錘,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喚起聾子。這是壹部豐富的家族史,記錄了壹個家族利用槍支、斧頭、絞刑架和心理戰實現對整個美國地下權力集團體系的排他性控制的詳細過程...
“這部作品的故事跌宕起伏。溥佐的表演技巧相當嫻熟:在他的作品中,壹個原本義憤填膺的情節非常合理。所有的情感沖動,所有的殺戮,所有低俗的兩性關系,都與他所描繪的人物所處的情境相和諧。但同時他又能以人情味襯托出人物身上令人心寒的氣質,真實可信。
“《教父》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小說。”
溥佐能寫出如此成功的作品,主要是因為他熟知美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秘密,以及各類人物的生活秘密。他深刻洞察了美國社會的本質,所以最有發言權。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很多人都在考慮這樣壹個問題:美國社會是什麽樣的?是理想社會嗎?這部小說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人們普遍關心的這類問題作出了極其生動、形象、令人信服的回答。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客觀地赤裸裸地揭示了美國社會最隱秘的本質。作品通過引人入勝的場景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自然流露。剝去華麗耀眼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出,這裏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無良冒險者的天堂;到處都是陷阱,明槍暗箭;這裏的每個人都有危險;在這裏,除了表面文章,骨子裏沒有什麽“自由、平等、博愛”。
作者以藝術家的方式向我們展示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浮在表面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現象,而是隱藏在深層的陰暗恐怖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職責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和警察;法官、律師和議員是合法民意的代表,他們有責任維護法律的尊嚴;自詡“公正客觀”的報紙編輯和記者,在與自己或自己群體無關的問題上,有時也能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由於他們大多暗中隸屬於各種地下權力集團,暗地裏從事著與公職大相徑庭的黑幕活動。在小說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而言,大多數美國人都具有雙重身份:壹種是公眾社會成員,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紙編輯、記者、演員、店主、工會領袖等。,而且他們做事“重商無私”,每個人根據對社會的貢獻獲得合法報酬。另壹個是團體的秘密成員。他們暗地裏隸屬於各種地下勢力集團,每個人都必須以公開合法的形式效忠於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才能定期獲得額外的報酬。這方面是絕對“保密”的。
是的,即使是對妳的妻子和孩子,妳也應該守口如瓶。對美國社會本質如此精辟的分析,在美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人在開放的社會裏受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理由是:人在開放的社會裏受了委屈,按照不合理的法律規定,似乎總是“罪有應得”;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扭曲不合理的法律,但在形式上,他們還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秉公辦事,結果似乎總是“應該”。因此,為了在競爭中生存,為了防止無處舒展、無處申訴的悲痛,人們也紛紛求助於地下權力集團,在必要時為他們要求正義。正因如此,他們願意定期預付“保護費”。地下權力集團賄賂有關當局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開設賭場、開設妓院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可以暗中勾結公開的政治勢力,或者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國家關鍵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擁有的輿論工具的呼應,他們不僅可以為所欲為,還可以所向披靡。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機構,有單線內部系統,有層層外圍組織;我們有自己的法律顧問,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情報網。壹旦自己人受到了侵犯、壓迫、委屈,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就采取破壞甚至暗殺的方式解決。就連議員選舉、最佳男主角選舉,雖然表面上招搖,無懈可擊,但大多是地下權力集團在操縱。他們只要壹介入,就能制造壹個冷門,出人意料地讓壹些人公開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描寫美國地下權力集團之間的“戰爭”,生動地揭示了美國社會表面下最隱藏的本質。
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也很獨特。當然,故事發展有壹條主線。但常見的是,主線到了壹定階段,就停止了,分叉蔓延,形成了支線,支線發展到最後,又回到主線,繼續發展主線。根據需要,支線可多可少。整個故事的主線和分支的發展很像壹棵大樹的樹幹和樹枝的關系。但《教父》中的很多分支並不是從主線上分叉出來的,而是有各自的來源和過程,最後自然會匯聚到主線上。整個故事的主線和分支的發展,很像壹條大河的主流和分支的關系:各有其源,最後匯聚成壹股洪流,奔流千裏。因為妳可以重新開始,故事可以繼續發展,不受前壹階段發展的制約。作者回旋余地更大,海闊天空,縱橫合作。這個方法值得學習。
“教父”維托·柯裏昂是紐約五大地下勢力集團之壹的首腦。以他為首的柯裏昂地下勢力集團主要從事走私和從歐洲進口橄欖油,開設賭場等等。他的影響力遍及美國東西南北,在政府各個要害部門也有他的人。他無所不能,渴望保護和支持的人們虔誠地稱他為“教父”。他有求必應,言出必行,贏得了人們的敬畏。任何事情,只要他暗中或公開介入,都會按照他的意誌發展變化。他是美國社會中真正全能的人物。“教父”他們堅信,在開放的社會裏要求正義是壹廂情願的,正義只能在幫派內部找到。這是熟悉美國社會和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細節的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的肺腑之言。這既是小說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必然會有人不相信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任何保護。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那些達官貴人,任憑他們擺布,捉弄他們。那些人能做什麽?只是他們可以糾集壹小撮人加入他們,當選後讓他們當官。教父們不願意進入大開放的社會,因為他們不願意被別人踐踏。他們決心用盡壹切手段在地下世界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然後“洗心革面”。這樣,他們壹進入弱肉強食的開放大社會,就能以強者的身份出現,這也是所有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的上層權貴人物同樣具有規律性的發展路徑。哪個大財團或者億萬富翁不是靠貪汙和投機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壹將成名,萬骨枯。”看完這篇小說,我們也有理由說:“壹個人發大財哭。”所以作者在小說第壹章的正文前面引用了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的壹句名言:“巨富的背後,有邪惡。”這篇小說前面引用這句名言,真的很貼切。真是畫龍點睛,點破主題的妙筆。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和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和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部小說有近百個人物,主要刻畫了20多個人物,多是那個美國社會“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不僅是美國社會的孩子,也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就不是美國社會。這裏沒有必要評價所有的人物,讓讀者邊讀邊想。但除了主角,特別要提到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的妻子凱·亞當斯。她心地善良。她大學畢業後去當了老師,想做壹個守法的公民,但她嫁給了邁克爾。她只知道邁克爾作為壹個普通人很可愛,卻不知道他作為柯裏昂集團的壹員很可怕。當她得知邁克爾殺人不眨眼,還對她撒謊時,她憤怒地離開了他。然而,當她意識到邁克爾的被害是“情有可原”和“被迫”的時候,她毅然回到了邁克爾的身邊。她每天都祈禱,請求上帝保佑邁克爾的靈魂。凱·亞當斯的性格和經歷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在美國這樣的社會,即使妳立誌做壹個好人,也很難不被玷汙地走出泥淖,很難獨善其身,除非妳是壹個真正徹底的革命者。
作者最終讓凱·亞當斯憤怒地離開了邁克爾,又很快讓她開心地回到了邁克爾身邊。這絕不是壹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種突兀而詭異的結局,有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它提出了壹個極其復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是應該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來引起讀者對個體人物還是整個社會的關註?具體來說,在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去憎恨個別壞人還是整個社會結構?在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崇拜個體英雄還是整個社會?
《教父》非凡的藝術魅力在於,雖然描寫的都是壞人,但作者做出了精彩的發揮,能讓讀者討厭整個骯臟的社會結構,而不是個別的壞人。教父和他的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邁克爾,都是壞人,但他們看起來並不可恨,因為他們是被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著去殺人的,因為他們也殺了更壞的人。比起那些在幕後“分贓”的政客,他們的“惡劣”程度真是小巫見大巫。
想壹想:明明是寫壞人的,壞人的“壞”寫得惟妙惟肖,但要盡量避免讀者不是討厭壞人,而是討厭產生壞人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結構。不容易啊!需要多麽高超的藝術技巧!
凱·亞當斯可以原諒邁克爾,讀者也會原諒邁克爾。要把邁克爾的靈魂從罪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天真的凱·亞當斯就像壹個無知的老婦人,只能求助於上帝。
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家從不在作品中以“老師”自居,也從不談論正面的真理;他們絕不會輕視或侮辱讀者;他們都非常尊重讀者的判斷;他們往往只“舉壹角”,讓讀者自己去“三角”;有時,他們甚至故意指出壹條無法通行的道路,讓讀者自己回到正確的道路上。為了拯救教父的靈魂,為了拯救邁克爾的靈魂,祈禱吧,這條路被堵死了。那麽出路在哪裏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過去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雖然有些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的大多是表面現象,教父真正挖掘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靈魂。
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男女關系,並不是哈代筆下那種基於虔誠的愛和纏綿的柔情而被命運戲弄的愛情悲劇,而是柔情的面紗被徹底撕掉後留下的赤裸裸的獸欲。人與人之間高尚的愛情關系,已經淪為沒有感情的動物與動物之間低級而猥瑣的動物情欲關系。
美國社會的出路在哪裏?這是小說中所有人物的舉動必然會引起讀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這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中描寫的人和事,雖然在我們看來有點怪誕和荒誕,但在美國卻隨處可見,這意味著它是壹部現實主義作品,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也可以說,這是理解美國社會本質的理想讀物。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在小說正文前特別聲明:
“這本書裏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如果書中的描述與現實中還活著或已經死去的人相似,純屬巧合。”
作者的說法就像“此地無銀三百兩”,從反面指出了這部小說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它是壹部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也是壹部生動的社會風俗史。
溥佐是壹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並沒有用現代主義作品中常見的令人困惑的荒誕渲染作為噱頭,引誘讀者進入虛無,而是用引人入勝的真實素描作為楔子,啟發讀者了解美國社會的本質。至於現代主義,我不打算在這裏做進壹步的評論。我只想引用英國文學史家埃內特·魯賓斯坦的壹段話,從中可以看出嚴肅的西方學者對現代主義的看法:
“世紀末的美學,在他們短暫的壹生中(指19世紀末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作家和藝術家,他們大多在40歲之前就去世了——介紹人),得到了短暫的表現。後來,他在許多從超現實主義到存在主義的曲折道路中獲得重生。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學派,把二十世紀資產階級文化加速衰落和墮落的過程清楚地表現出來了。”(參見《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從莎士比亞到蕭伯納》,英文版,1969,美國,第二卷,第850頁)。
在現代主義各種怪誕變種橫行的美國文壇,普佐顯然是壹個高高在上的現實主義作家。由於受到社會調查學院的影響,他的小說具有特別明顯和突出的社會意義和認知價值。在談到以狄更斯為代表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的輝煌成就時,馬克思說:
通過流暢感人的描述,他們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會真相,比政治家、政治評論家和道德家的總和還要多(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中文版,第二卷,第402頁)
恩格斯在談到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時也說:“我從這裏學到的東西,甚至在經濟細節上(如革命後動產和不動產的再分配),比我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東西都多。”(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版,第四卷,第463頁)
我們也可以說,《教父》通過生動的故事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相比所有政治家、評論家和所有新聞報道的總和還要多,我們從它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從所有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和報刊雜誌上學到的都要多。這是這本書值得譯者翻譯,值得讀者閱讀的根本原因。
美國作家馬裏奧?摘要:美國紐約五大黑人權力集團之壹的維托?柯裏昂家族采取了各種極端手段來取得在整個美國黑人權力集團中的獨占地位。在這場鬥爭中,有黑團夥之間的火拼;走私販毒的浪潮此起彼伏;賭場裏有煙雲;紅燈區的人都是充滿欲望的。這本書被認為是描述資本主義社會黑社會現象的最權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