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明確的經濟倫理。人在社會上從事經濟活動,與人打交道是否有利?還是對人有害?符合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嗎?因此,可以稱之為經濟倫理。孔子倡導的仁和精神與此不謀而合。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泛指壹切強調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的理論。包括發現人(奴隸社會把人當牛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做對人有益的事,而不是害人。孔子稱贊郭征的女婿,“君子之道有四:行敬,事敬,益養民,義民。”
第二,正確的逐利原則。司馬遷早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5)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只想賺錢,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怎麽賺錢呢?如何盈利?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大學》裏就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就是說,在獲取“利”時,必須符合“義”的原則。古人把義解釋為恰當。就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合適,合理,對大家都有利。如何看待李?孔子曾說:“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第三,職業誠信觀。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壹個字成了“誠”,壹個字成了“信”,壹個人說話得“誠”,壹個人說話算數得叫“信”。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言行壹致,甚至是信守承諾。誠信是信仰的基礎,信仰是誠信的源泉。兩者相互衍生,相互發展。自古以來,我國的商人都強調誠信,貨真價實,價格不妥協,重視信譽。信譽是商人事業的基礎。當今世界,壹個商人,壹個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就是信譽。如果聲譽被破壞,失去,在橫向聯系加強,信息靈通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