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中國問題

中國問題

讓我們從遠處開始。如果有人從河裏打撈壹棵樹,說它有美麗的特征,妳會質疑;然而,有人只是把它放在美術館的展臺上,以顯示它的“藝術價值”,觀眾們聚精會神地觀看。妳還能說它沒有漂亮的特點嗎?

攝影師用相機在城市和鄉村的普通環境中拍攝,照片中的風景會變得意想不到的美麗。也許住在這裏的人會懷疑自己的眼睛。為什麽他們平時看不到這壹幕的美?

再說文學作品。讓我們來看壹首著名的宋詩:

這個公園不值得參觀

葉紹翁

也許是主人擔心我的木鞋踩壞了他珍貴的青苔,輕輕敲擊柴門,久久無人開。

但是這個春天的春天,畢竟是關不住的,妳看,有壹個粉紅色的杏子伸出了墻。

這首詩描述了壹個鄉村農舍的場景,壹個安靜的家,四周是矮墻,柴飛緊閉,紅杏盛開...很普通很普通的壹幕,但第三句和第四句卻描繪了壹幅生動如春的畫面,成為千古名句。

再看冰心寫的壹段很美的話:

孩子,龍潤園池中的春冰已泛,但我的孕仍未結!這種歷久彌新的感覺過後,我仿佛感覺到了筆下淡淡的春色。我走在墻頂的小山上,土濕得像奶油。西望玉泉山上的塔,萬壽山上的佛閣、排雲殿,都隱在濃霧裏,但濃霧遮不住枝頭的黃業務。春天來了!

(冰心為年輕讀者寫的第四版序言)

冰心的這段話描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西郊的早春景象,還有壹幅畫,畫中有濃霧、青山、古塔、佛寺、池水、樹木、黃花,呈現出壹種清新的美。其實作者寫的只是近在咫尺看到的普通風景,沒有北京這個季節的美景,但是寫進作品裏就是“美”了。最後壹句“春天來了”寓意美好的感情,美好的場景。我們通常看電視,天氣預報員說“春天來了”。我們並不覺得它很美,但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春天來了”是壹句充滿詩意的句子。我們仿佛和作者在壹起,用明亮的眼睛巡視著田野,草綠花黃,鳥鳴燕咽,山綠水美...所以作品中的每壹個字都是珍珠,語言都是芬芳的。

為什麽壹個進入作品或者成為文學形象的普通場景可以成為審美對象?這裏面壹定有什麽玄機。

首先,打撈上來的樹木脫離了河流的環境背景,進入了藝術的殿堂,引起觀眾以壹種特殊的眼光——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它,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像是壹件藝術品,顯示出它獨特的“美”;攝影師拍的照片是給妳看的,讓妳“欣賞”。在妳“欣賞”的目光下,普通的胡同、小巷、前院、後花園突然變得“美好”;同樣,作家和詩人描寫的是普通的場景,當妳把它們當成“文學”來讀,調整審美視野,這些場景自然就成了美麗的風景。可以說,是“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把不變的風景變成了美麗的風景。

而且文學作品是感情的結晶,作品中的壹切都閃耀著作者感情投射的光芒,這也讓平凡的場景散發出美麗的光芒。看上面,冰心本來就是抑郁的。來到大自然,她的心被凍得七零八落,從心底發出“春天來了”的輕微歡呼,字裏行間有壹種欣喜之感。情感活動不完全等於審美,但情感進入文學作品是審美傾向的表現,會誘發讀者的審美視野和審美心態。

第三,攝影師的拍攝是通過角度、焦距、光圈、光線、時間的選擇;作家和詩人通過選擇、提煉和改造來寫作,去掉庸俗的部分,保留最美的精華。“淺深聚散,以百萬為壹”,即集壹萬為壹,以壹控壹萬,置於“作品”的美好形態中,自然會誘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自動生成美好的畫面。

第四,文學作品是用優美的語言寫成的。文學語言凝結著智慧和情感,比其他語言更有意味,更有畫意和音樂感,總之更有美感。

二、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化醜為美”?

考慮到文學美是壹個不同於現實美和自然美的特殊概念,我們說文學作品中的壹切意象都是美的。但是,作家和詩人經常描寫醜陋的人和醜陋的事物,是否也能產生美和優雅呢?

我們來看朱自清對20世紀20年代南京秦淮河夜景的描述:

秦淮河的水是藍色的,渾濁的;看起來濃而不膩,還是六朝金粉凝聚而成?剛上船的時候,天還黑著,蕩漾的柔波是那樣的安靜委婉,讓我們在憧憬醉境的同時,也想擁有壹片廣闊的天空。燈壹亮,幽暗就變得沈重:朦朧的水面如夢;偶爾閃爍的光是夢的眼睛。(《槳燈影下的秦淮河》)

但是真正的秦淮河呢?據朱自清的妻子陳竹隱說,她有壹次和朱自清壹起來到秦淮河,看到了又冷又臟的“綠”河。她說:這就是《戲水燈影下的秦淮河》裏說的秦淮河嗎?沒想到文人寫的這麽好看!朱自清說:不要嘲笑人,是我寫的。陳竹隱說:“當我讀壹篇文章時,我從不註意作者的名字。”

可見,技術嫻熟的朱自清真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他把汙濁的秦淮河寫得優美動人。他寫的不是真實的秦淮河,而是預想的、理想的秦淮河。作家和詩人有習慣和能力清楚地知道現實與理想、實景與虛景、醜景與美景之間的距離,並以獨特的方式創造出理想的美景。

還有壹種情況是作家和詩人盯著醜陋的真實場景,為它畫肖像。這也可以用審美原因來解釋嗎?答案是肯定的。

前面提到的聞壹多的《死水》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看這“死水”的模樣:壹溝“青酒”,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耀的羅綺,燦爛的“雲朵”,滿是珍珠般的泡沫和歌聲,這裏明明寫著“美”,卻實實在在地寫著醜;魯迅筆下的阿q是壹個有趣的人。只舉兩個例子就能看出他的醜惡嘴臉:

只有壹次,壹個老人誇贊說:“阿q真行!”這時候的阿q光著膀子,懶洋洋的,瘦瘦的,就在他面前,別人也搞不清楚這種說法是真心的還是嘲諷的,但是阿q很喜歡。

……

最討厭的是他頭皮上有不少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的疤痕。

作為壹個文學模特,阿q的醜臉也成為了他的典型符號。

那麽,如何理解“化醜為美”呢?文學形象的醜不等於現實的醜,現實的醜很惡心,真的很醜;但文學的醜是藝術的,是給讀者欣賞的,讀者在笑聲中知道這種醜的本質。文學的醜通過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與現實的醜有壹定的距離,減少了人們的厭惡感。而且經過作者的情感評價,表達了作者對醜陋事物的憎惡和厭惡,也意味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作者的審美理想就蘊含在其中。而且,讀者不僅欣賞醜陋的人和事的荒誕,更欣賞作者創造藝術醜的手段和技巧,藝術醜形成和建構的辯證法,藝術醜向藝術美的奇妙轉化。

總之,讀者欣賞藝術的醜,不是直接和醜的人、醜的事打交道,而是體驗到了幽默感和幽默感,就像有人說的:“醜的現象本身不會讓人快樂。與卑鄙的家夥交往沒有什麽樂趣。不過聲討他真的是壹件樂事!”“這是對醜的譴責,在美的理想光芒下使人目眩神迷,在美的面前揭露醜的劣跡。因為美的理想主持著對醜的判斷,這壹切難道不產生特別的快感和享受嗎?”(斯通諾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為什麽不聲討醜,譴責醜?

3.文學的美包含什麽?

1.美麗的內容

首先表現在對美好的風景和事物的描寫上。人與自然物的親密接觸,能吸引人的目光,讓人安心,激發無窮遐想的,就是那些美麗的風景和奇妙的東西,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雲霧雨雪,森林草原,花鳥魚蟲……大自然為什麽能成為審美的對象?它是人類最早也是最後的故鄉,是人類樂趣的花園,也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安眠之鄉。自然景物壹旦打上了人的烙印,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構成自然的美,是使我們想起人類的東西(或者表明人格)。自然界美好的東西,只有作為人的暗示,才具有美好的意義。”也就是說,人類對自然的欣賞,其實就是對自身精神和觀念的欣賞。比如宋代文人寫《愛蓮說》,把對壹個高潔正直的君子人格的欣賞,轉化為對壹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的欣賞。

其次,表現在描寫良好的品德。與上述外在的自然美不同,良好的品德是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美,如親情、友情、愛情、憐憫、尊嚴、尊重等積極美好的情感表達,以及誌向高遠、堅忍不拔、沈著勇敢、自律、慈善、不屈不撓、舍生取義等道德表現,成為作家、詩人表現和謳歌的內容。有人可能會說,所有這些美好的道德表現,都可以歸於善的範疇。是的,社會美或人性美本來屬於人性善的範疇,但細分壹下,人性的美與善是不壹樣的,主要是觀察的角度不壹樣:人性的美側重於審美評價,以形象呈現,訴諸主觀感受;但是,人性的善良並不需要可視化和情緒化。如果收斂到形象化、情緒化,就和人性之美壹致了。

第三,表現在表達美好優雅的情懷。寫美好的事物或人物,當然能體現美。如果不寫這樣的東西或人物,只要能表達美好的思想和優雅的情懷,也能賦予作品美好的靈魂和形式。當然,它不僅可以描寫美好的事物,還可以表達高雅的情感,創造文學之美。我們以壹部古代作品為例:

黑色夜啼

李玉

華林謝過春紅,匆匆而去。我常常討厭寒冷雨夜吹來的風。花花綠綠的眼淚讓人沈醉。什麽時候會重?自然,人長大了就討厭水了。

至於這首詩情調的悲涼與頹廢,能否為今人所稱道,暫且不說,只說美非凡。詩人描寫了美麗的景色,呈現了兩個相關的“春暖花開”和“早晚有雨”,這已經是美麗的自然景象;同時描寫了“美人的眼淚”,也是美的;在最後壹個層面,詩人還表達了自己對美的特殊感受,將頹廢與優雅結合在壹起,令人驚嘆千古。

最後表現在描寫現實中的醜惡事物,即“化醜為美”,上面已經提到了。復習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抓住“化”字;二是要記住,作品中醜陋的東西不是真實的東西,而是滲透了作者情感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東西。

2.形式美

文學作品的形式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作家和詩人都想方設法為內容的軀體找到壹件漂亮合身的外衣。根據美學原理,所有的美總是有壹個具體的、可感知的形式或形象;文學的原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文學的美只能依靠形式或形象來存在和表現。

形式美可以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圖像可以是內容,也可以是形式;就其詩意感受而言,它是內容,就其表象而言,它是形式。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為文學最重要的形式之壹。作家和詩人最基本的技能之壹就是精心構造生動的形象,他們善於把抽象的感情變成有形的東西。試試下面這首現代詩:

馮至

我的孤獨是壹條蛇,

默默無語。

萬壹妳夢到它,

請不要害怕!

他是我忠實的伴侶,

心中帶著溫暖的鄉愁:

它想要茂密的草原-

妳頭上厚厚的黑絲。

它像月影壹樣輕。

從妳身邊走過;

它帶走妳的夢想,

像壹朵深紅色的花。

1926

蛇代表邪惡和恐怖?但有時也代表著美好和溫柔,這首詩就是壹個證明。《我的孤獨是壹條蛇》,是典型的抽象成具體的形式;“它帶著妳的夢/像壹朵緋紅的花”,不僅抽象為具體的形式,而且轉化為美麗的具體形式。在談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時,馮至說,“但是這條上面有黑白花紋的直立的蛇,我看不出任何惡意,反而覺得很美,很無辜。它無聲的表情就像年輕人的孤獨,那朵花就像少女的夢。”在詩人眼裏,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還表現在風格的選擇和把握上。作家、詩人的才華有長有短,往往擅長壹種文體,而弱於其他文體;在自己擅長的文體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文體特點和優勢。比如郭沫若早期的詩歌,把“狂飆突進”的詩風發揮到了極致,這是後人很少能比的;再如魯迅的《野草》,將散文詩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其深刻的情感哲理讓後人咀嚼探索不盡;老舍和巴金把現代小說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曹禺和老舍把現代戲劇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

形式美還表現在語言的創造上。不難理解,文學語言是人類語言的精華,是語言的美。語言的形式美表現在句式的整齊劃壹,或錯落有致;表現在韻腳的抑揚頓挫,或者長短句的旋律節奏;表現為壹氣呵成的連貫句子,或者打斷跳躍的逐行句子...當然,使用的修辭方法也很多,這也是語言形式美的壹個重要方面。總之,凡是作家、詩人精心創造的語言形式,壹般都表現出語言的美。

3.美麗的風格

文學風格是作家和詩人創造的人格象征,對風格美的欣賞是作家作品欣賞的重要內容。

風格美不是指單壹的風格美(或優雅美)傾向,而是包括多種傾向,如壯美、靜穆美、悲劇美、幽默美、清新美、質樸美等...文學風格的美通常不是單壹的出現在作品中,而是豐富而復雜的,相互交融,難以完全分離。

風格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風格”與“美”密切相關。區分和識別文體的類型和特點,實際上就是欣賞文體之美。當然還有壹個更進壹步的要求,就是評價風格美的表現效果,也就是給人的美感。例如,當我們讀到“斯塔克鳴五更以擂鼓軍號,星河天脈過三山”這首詩時,首先認識到這首詩有壹種蒼涼陰郁的風格,並指出它的審美特征;進壹步分析,讀了這樣壹首詩,腦海中有了畫面,心裏有了聲音,響亮的節奏和整齊的對仗給人以美感和刺激感。

4.文化意蘊之美

文化意蘊不等於文學美,但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文化意蘊會帶來美感。尤其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有所了解的讀者,對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國文化傳統、現代文化意識、民族性和民族精神有著壹觸即發的美感。他們可能只是散落在作品中的三兩顆星星,但他們帶來的美好光環卻可以無限擴大。

比如我們讀郁達夫的《故都之秋》,就覺得作者深受中國傳統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浸潤。在描述完故都的秋景之後,妳不能不求助於中國文學協會。“有評論家說,中國的文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充滿了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在贊美秋天方面特別多。”進壹步有具體解釋。“但在中國,文中有‘秋生’這個成語,讀本裏有很常見的歐陽子的秋聲和蘇東坡的紅墻詩。我感覺中國的文人和秋天的關系特別深。”他寫道,情感的地方自然會流露出壹個文化人的優雅奇妙的情懷。

再比如冰心的話,也有文化含義,表現方式也不壹樣:

這些年來,我抑郁了很多,但感覺自己表達的情緒總是沒完沒了,想抽煙。記得1924的早春,我在沙澤青山的病榻上,背靠著陽臺凝望:正是雨要來的時候,風中滿是淫意,風中帶著新草的清香;烏雲聚攏,把樓前的層層山巒都遮住了,亮綠色的光飄了過來。天空如墨,在如墨的雲隙裏,有千萬縷陽光,可以穿遍大地!我當時就驚呆了,很驚訝。我期待著暴風雨後芬芳的春天!

這麽說吧,不管文字是素淡還是平淡,語言都有自己的高雅氣質。很自然的說,其中蘊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氣質就顯露出來了。只需指出其中的幾個例子:

“無盡如壹縷”——蘇軾紅墻詩:“余音似壹縷。”

“乙(yà)乙欲煙”——(金)陸機《文賦》:“越是煩惱,越是思念。”B B,很難走出來。

“背靠陽臺凝望”——李白《清平調》:“說明春風無限可恨,沈香亭北無精打采。”歐陽修《走在沙灘上》:“壹寸壹寸,我的心都軟了,我的眼裏都是淚水,樓的高度還沒有接近危險的圍欄。”危險柵欄,危險柵欄。

“雨來了”——(唐)許渾《鹹陽城東樓》:“雲初沈,雨來了。”

“烏雲密布,蓋樓前山”——李賀《雁門太守行》:“烏雲壓城欲摧,光明散日。”

可以說,古典文學就像血液中的生命因子壹樣,融入到冰心這個天生才女的創作中。雖然其他平庸的人都在努力,但是很難達到這樣完整的審美境界。

4.品味文學之美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以下從與美學直接相關的幾個方面進行描述。

1.審美註意力

這是讀者進入品味文學美的初級階段的壹種心理活動,表現出對文學美的濃厚興趣和冷靜關註。讀者通常根據自己的審美希望和審美意蘊來追求作品的審美趣味和價值。這時候心理上的非功利就很重要了,沒有與審美無關的欲望。如果功利目的介入,審美註意就會轉向其他的註意,比如收集壹些信息,研究壹個專題,研究壹個人或壹件事。我們在讀李商隱的《錦瑟》詩時,壹般都會被詩中生動優美的意象和空靈深邃的意境所吸引,沈浸在美好的聯想和想象中,獲得壹種文學美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感嘆,這就是品味文學;但也有專家著重考證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紀念亡妻,還是為了紀念過去的戀人。這不是品味文學,它的精彩不在審美,而在文學研究或歷史研究。

審美註意的效果取決於註意的簡單性和集中性。要排除各種雜念的幹擾,全心全意潛到作品的“底層”,只關註與美有關的東西。

2.審美想象

審美文學的審美想象可以細分為再創造的審美想象和創造的審美想象。重構的審美想象,在審美註意的引導下,調動過去的生活經驗,在情感力量的推動下,使作品中的文學形象與記憶中的形象融合,轉化出新的形象;創造性的審美想象是由情感力量驅動的,情感力量調動記憶儲存,創造全新的形象。壹般來說,文學的審美主要基於再創造的審美想象,而文學的創作主要基於創造性想象。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經常會有重疊的情況。

比如我們在讀《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這首詩的時候,在審美註意力的引導下,腦海裏會產生兩個遙遠的、壯闊的、壯麗的畫面,尤其是壹個巨大的夕陽懸浮在半空中的形象。而“千帆在沈舟邊,萬木春在病樹前”則是壹種創造性的審美想象,因為詩人並沒有真正看到如此現實的場景,但沈舟、帆船、病樹、萬木都儲存在詩人的記憶中,在審美感受的推動下重新調動組合成壹幅嶄新的畫面。

審美想象只關註想象事物中美的表象和特征,情感力量的提升尤其不可或缺。對文學形象的外貌和特征的審美關註越集中,越容易激發審美想象;投入的感情越多,審美想象的世界就越廣闊。也就是說,審美想象不會靠記憶自然誕生,而是需要情感的推動,情感就像翅膀,賦予審美想象飛翔的力量。

3.審美趣味

這裏指的是人們欣賞和接受文學之美的情感訴求。審美情趣表明壹個人具有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氣質、超群的智慧和審美能力。作家和詩人創作文學作品是為了創造和表達審美趣味,讀者品味文學是為了感受審美趣味,增添和更新審美趣味。

讀者審美趣味的區別在於有沒有,有沒有競爭。審美趣味的存在不僅反映了壹個人的個性和品格,而且決定了壹個人能否認識、欣賞和接受文學之美;審美趣味的高低決定了壹個人願意欣賞和接受什麽樣的文學作品,能否欣賞和接受積極健康的文學美。

比如,有的學生從來不讀文學作品,對文學美極其陌生,說明他們從來沒有任何審美情趣;有些同學從來不看經典作品,只看通俗作品甚至低俗作品。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審美趣味和精神境界低下。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著,必然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審美情趣。如果妳看了壹會兒就覺得無聊,那只能說明妳還沒有接受真善美這種深刻而豐富的能力。只要靜下心來,加強審美註意力,激發審美情感,就壹定能在審美世界中充分享受。

4.審美理想

這意味著讀者把自己更欣賞甚至最欣賞的對象從文學作品或文學形象中區分出來,作為壹種欣賞的審美取向,來激發欣賞的興趣和追求目標的動力。

品味文學是壹種文化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欣賞的審美理想也是個人理想。但是,作家和詩人的創作是壹種社會活動,作品是公共財富,文學的品味是壹種與社會生活和社會精神的對話和交流,所以個人的審美理想會不自覺地服從社會的審美理想,或者說個人的審美理想通常是集體審美意識的壹種反映。

審美理想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審美理想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孔子聽歌說邵完美,吳漂亮但不完美,關雎快樂但不好色,悲而不傷。他把中和之美作為壹種審美理想,對中國古代的審美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今天。

審美理想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是壹個陌生的話題,但它離我們並不遙遠。毫不誇張地說,它是建構我們人文精神,培養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指南。我們每壹個學生總是對未來有壹個願景,並在心中樹立壹些崇高的理想。是否應該明確審美理想在這些理想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