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有何特色?
(壹)表現的深切 表現的深切,首先體現在小說題材的突破性。中國的傳統小說歷來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或綠林好漢的世界,即使是描寫人世間的生活,也是不離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傳奇性和情節的曲折性為特色。然而,魯迅的小說,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多采自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即使是表現當時社會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過人們司空見慣的壹些小事和生活場景來實現的。 表現的深切,其次體現在思想的深邃上。魯迅的小說重在表現病態社會裏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拷問。魯迅那時的思想追求和藝術追求都是與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歷史需要融合在壹起的。 以上兩點在魯迅的小說中清晰可見:《狂人日記》寫的是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吃人本質,卻只通過壹個精神病患者的日記來披露。《孔乙己》寫的是造成幾千年中國知識分子屈辱歷史的科舉制度的危害,講的只是壹個鄉村讀書人的幾個片斷。《藥》寫的是啟蒙不被人們理解的悲劇,講的也僅僅是壹個"人血饅頭"的故事。《風波》寫辛亥革命在農村的影響,講的卻只是壹場鄉場上的"辮子的風波"。《阿Q正傳》寫的是中國人的靈魂,講的也只是壹個鄉村流浪漢的生與死。《祝福》中寫的是封建禮教這顆社會毒瘤對普通百姓的摧殘,作者卻講述了壹個在江南農村隨處可見的故事,壹個連自己姓名都沒有的女人"祥林嫂"的悲慘壹生。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以小見大,以部分代整體。 (二)格式的特別 第壹,魯迅小說中的結構模式獨具特色。小說結構嚴密,不像大多數五四早期那種浪漫主義、形式松散之作。 第二,小說中形式手法有所創新。首先,靈活機動的運用了反諷手法,如《狂人日記》中的兩重敘述角度及與此相關的反諷的結構。《孔乙己》外在喜劇性中所蘊涵的悲劇意味等。其次,魯迅小說具有現實主義成就。這首先體現在小說中壹些技巧上,叢現實家鄉中取材,反應的是對民族的預言。人物環境源於現實,實際卻是作者心靈的吶喊。小說中人物刻畫是描繪現實和體現關鍵性思想的主要方法。例如《孔乙己》的殘腿,《阿Q正傳》中的傷疤,這些人物外在的傷痕,就是他們內心疾病的外在體現。魯迅的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是具有社會基礎和作者生活經歷的,壹是中國在帝國主義侵擾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現實;鴉片戰爭、甲午風雲、八國聯軍、庚子賠款,使魯迅從小就與同代人目睹了統治者的腐敗,感受了民族的不幸與危亡。其次是外祖母的紐帶關系,使他與農村和農民產生了血肉聯系,他因此能以樸素和真摯的心去感受和體味廣大農民在精神奴役和經濟壓迫下所遭受的痛苦與磨難。其三,是家境的破落。祖父因科場案下獄,魯迅不得不避難於舅父家,寄人籬下而被稱為“乞食者”;另外,在敘述技巧上,作者有意識的發展小說的敘述者,雖然多數運用第壹人稱,但是小說中的“我”與作者本身並不等同。這種手法的主要作用有兩個: 壹方面與有誌於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思想改造的覺醒知識分子發生對話,使他們意識到整個中國社會思想改造的必要性,認識到中國具體的社會思想現實是他們起步的基礎。另方面,要與沈淪在封建傳統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孽海中而不自知的人們發生對話,使他們意識到這種思想和道德的殘酷、虛偽和陳腐,並產生擺脫它們的強烈願望。 參考文獻:《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