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壹位“現代”小說作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寫作處境發生了許多變化。他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自己的小說創作。(沈從文、張愛玲、徐旭、錢鐘書)
2、其他小說家,開始了他們在材料、藝術方法、作品風格上的轉型,以適應新文學時代的需要。(老舍的龍須溝,蕭軍被整肅後五月創建的礦)。
二,小說體裁的現狀
1,兩極分化現象:長篇和短篇。
2、分化的原因:長篇故事可以滿足史詩復雜和偉大時代的需要,短篇故事可以快速靈活地反映生活。
對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強調有其“功能”基礎。
第三,小說主題的分類和層次
1,主題分類
按規模分類,有工業、農業、軍事、學校等。在社會生活的“空間”中,時間上的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等。這種分類本質上包含了“階級”的範疇背景,同時也表明了以社會群體的政治生活(而非“個人日常生活”)來區分主題的根本依據。
2、層次的建立
不同的學科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水平;即優劣、主次、高低類別的嚴格區分與等級的明確排列密切相關。
分級原則:工農兵生活優於知識分子或非勞動人民,公共生活優於私人生活。
3、小說創作
50年代初,小說創作相對平靜。《銅墻鐵壁》(劉清)、《暴風雨的故事》(孫犁)和《保衛延安》(杜鵬程)是比較重要的幾部。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版的小說數量大大增加,出現了壹批反映這壹時期小說創作水平的作品。因此,這壹階段常被當時及後來的評論界稱為小說的“收獲”(或“高潮”)時期。
紅色經典:《三紅壹創守護青山(森林)》
此外,趙樹理的《三裏灣》、姚的《李自成》、浩然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
第四、十七年小說的特點——形式的簡單化趨勢
1,內容簡化
a 40年代後期,對現代通俗小說主要類型如言情、俠義的批判,使“通俗小說”在當代失去了合法性。
b反映正面評價“最正面”的生活現象(如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小說處於最正面的位置。
暴露、批判、幽默、諷刺的小說的價值地位受到質疑。
2、形式的簡化
a寫典型英雄,寫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設計情節線索跌宕起伏的小說的思路,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主要尺度。
b .被懷疑和拒絕的新形式,包括
壹部“詩化”、“散文化”的小說,即使出現這樣的作品,也很難得到很高的評價。
b關註心理活動,尤其是復雜心理矛盾的作品。
冷靜,“沈思”和“現實”的作品。
革命歷史小說
壹,革命歷史小說概述
1,革命歷史小說的內涵:它是“在既定的思想約束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從而達到既定的思想目標”。主要講述了“革命”的起源,以及革命是如何經過曲折的過程最終走向勝利的故事。
2.繁榮的原因:
1)經歷過革命鬥爭歷史過程的作家的情感需求。
2)新政權自然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
3)東西方冷戰,中蘇意識形態之爭,以及當時國際* * *資本主義運動中流行的“解放全人類”思想的影響。
3、代表作品:(兩極分化)
說來話長
《壹堵銅墻鐵壁》《風雲故事》《保衛延安》《飛虎隊》《小城春秋》《紅太陽》《林海雪原》《紅旗譜》《戰鬥中的青春之歌》《野火鬥古城》《火與金》《敵後武裝》《苦菜花》《三家巷》《紅巖》。
短篇故事
《山的回憶》(孫儷),《百合花》(茹誌娟),《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願堅),《雪中三人》(小平),《萬牛》(子涵)等等。
4、長篇創作高潮的成就與特點(教材317頁)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被當時及後來的評論界稱為小說的“收獲”期。
時限
5、敘述方式:
1)有些作家在小說中追求對歷史的“史詩般”把握。
2)其他作家加入壹些“傳奇”因素,接近現代“通俗小說”模式。
3)個別作家更喜歡在真實情境中突出自己的情緒,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比如《百合》。
6、戰爭文化語境中的審美觀念:
首先,作家不再站在知識分子的啟蒙立場來描述戰爭。
其次,戰爭的形式使作家形成了“兩軍對壘”的思維模式。
第三,英雄樂觀主義的創作基調被視為壹種固定的審美模式,形成了統壹的審美風格。
二,戰爭小說的巨大探索:《紅太陽》
1,作家及作品概述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是第壹部引起廣泛影響的戰爭小說,但其藝術相對粗糙,遠不如吳強的《紅太陽》。這部小說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的,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它以65438年至0947年山東戰場連續三次的漣水、萊蕪、孟良崮戰役為情節發展主線,體現了作者的“
2、藝術創作的獨特性:
這部小說在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故事被現代戰爭場景的宏大描寫所取代(不同於《飛虎隊》、《林元》等小說,從遊擊戰到陣地戰,從微觀到宏觀)
其次,小說在戰爭環境中刻畫人物的豐富性,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的局限,如沒有把解放軍官兵刻畫成完美的人,沒有盲目妖魔化敵人等。
第三,在戰爭與和平場景的對比與轉換的描寫上,小說不僅在敘事上體現了適度的節奏感,在戰爭觀念上也隱含了壹些與時代名稱的偏差。(如果過於熱衷於戰爭本身,會體現出壹種戰爭狂人心態。張愛玲:關註生活中飛翔的壹面,也關註生活中安穩的壹面,後者是前者的基礎。)
3,缺陷:缺乏對戰爭本體的深度思考-* * *。
*中西戰爭小說的差異:(《三大戰役》、《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戰爭小說註重通過戰爭來表現人類的命運,通過對個體命運的觀察來反映對人類存在和生命意義的思考。中國的戰爭小說註重表現群體風格、戰爭的整體性和現實性。與此相對應,中國作家對戰爭中大量暴力和流血的回避,對英雄之外大量普通個體命運和生命價值的忽視,都是現代戰爭文化規範對作家制約的結果。
三、傳奇戰爭小說:《林元》(《虛構契約》與《事實契約》)
1,作者情況及主要內容:
作家曲波,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團長,指揮解放軍某支隊在東北牡丹江地區林海雪原剿匪。《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生活經歷,即描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壹支由36名偵察兵組成的支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河草原追剿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的故事。
2、創意特點:
1)英雄人物的刻畫是林元的壹大特色,人物性格的處置受民間傳統小說“五虎將”模式的隱形結構支配。(《三國演義》中蜀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楊子榮:壹個官匪、紅與黑、“正與反”之間“智取威虎山”的角色。第壹次和左山調的對話:(俚語/紅話)
山雕:天王蓋地虎。(妳怎麽敢!拿去激怒妳的祖先。)
假胡彪(楊子榮飾):寶塔鎮的河妖。(那樣的話,告訴我從山上摔下來淹死在河裏。)
山雕:妳臉紅什麽?
假胡彪:神清氣爽。
山雕:又黃了!
假胡彪:耐寒蠟。
大金剛:嗯?啊?
假胡彪:中午說話,沒人有家。
完全凈化英雄是不可能的。
2)在結構布局上,林元也有明顯的“兩軍對壘”的思維模式,並在傳說意義上誇大了所謂“好人特別好,壞人特別壞”的模式。楊子榮的形象反映了這種模式的矛盾。
3)林元雖然也揭露了土匪的極端殘酷性,描寫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犧牲精神,但在描寫主要英雄人物時,始終滲透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基調。
3.缺陷和不足:
過於誇張煽情的描述,過於老套的表達英雄的模式。
四,戰爭的史詩追求:《紅旗譜》
作者情況及主要內容:
梁斌著《紅旗譜》生動地展現了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的歷史背景下,當時農村和城市的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畫卷。
故事背景
三代農民:
朱老鐘的形象意義:承上啟下,他是當代文學中壹個跨越新舊時代的農民革命英雄的藝術典範,他大膽、勇敢,不斷提高自己的革命意識。
成就:
首先是史詩般的氣度。
小說以波瀾壯闊的畫面描繪了從大革命到“九壹八”的北方農村各界人士,指出了自發鬥爭失敗的必然性,得出了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革命才能成功的結論。
其次,人物形象具有時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第三,民族風格的探索。
1,故事內容,人物風格,生活方式,自然風光→地方色彩,民族風格
2.繼承古典小說和外來的技法和形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①故事性強;②通過動作和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③構圖和結構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
5.不足:作者梁斌本想把它寫成史詩,卻寫成了革命傳奇。
五,家族與歷史的命運:《三家巷》
作者情況及主要內容:
發表於1959,作者歐陽山。以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為背景,將個人的成長軌跡、家庭的風風雨雨、歷史的變遷融為壹體,描繪了壹幅中國革命初期波瀾壯闊、錯綜復雜的時代畫卷。
材料的典型性與生活的還原。
《三家巷》的敘事是從《子夜》的模式展開的,書中每個人物都是壹個典型的階層。而多重復雜的關系,尤其是對不同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描寫,打破了壹般現代歷史小說把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簡單化、庸俗化的思維模式。作者選擇了三條街上的周、陳、何三個家族進行寫作,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
周冰人格的復雜性
壹個來自階級基礎的知識分子(思想包袱)趁熱打鐵。
單純,懦弱,幼稚,熱情不切實際,充滿幻想等性格弱點。
有兩個女人與周冰的性格直接相關:曲濤(心最深)和陳雯婷(筆墨最多)。
4、藝術特色
我選擇了主要歷史事件的側面描寫的角度。
在人物塑造上,有性格復雜的人物。
5.爭議:
重點是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親人、朋友、戀人之間的糾葛,對社會風俗的細致描寫,以及周冰和陳雯婷的行為、思想感情。
六,革命歷史中知識分子的成長——《青春之歌》
作者和作品內容:
楊沫(1914—1995)的《青春之歌》帶有“自傳性傳記”的色彩,可以看出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為寫作素材的明顯依據。
2、主要情節和林道靜的形象:
不斷追求,三次突破:
和封建家庭決裂,和於永澤決裂,和小資產階級決裂。在最終找到終極目標之前,林道靜告別了沒有親情的親人(親情),告別了不可愛的愛人(愛情),告別了舊我,最終回到了大我,忘記了自己,成為了典型的革命面孔。
是壹個找到了自我的人,還是壹個找到了性卻失去了個性的人?他願意成為革命機器中的壹顆螺絲釘。
3、小說的特殊因素。
首先,它也是壹個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之路的故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能不能被允許,能不能被認可,又是另壹回事,多少有些壹廂情願。
其次,涉及到女性命運的主題:女性對男性的分離(余永澤),對男性的依戀(陸家川,姜華)。就算是革命女神,也離不開革命男神的召喚和指引。
第三,血統論的問題。血統意識的形成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血緣,二是社會地位。當血緣觀念與壹定的社會地位相結合,並以社會地位來決定血緣的優劣,以血緣的自然延續來解釋社會地位“世襲”的合理性時,血緣觀念就演變為血統意識。林道靜的血統是雙重的:“我是房客的女兒,她也是房東的女兒。”“我有黑骨頭和白骨頭。”她的生父是壹個徹頭徹尾的官僚地主,生母卻是壹個真正受壓迫受侮辱的農民的女兒,這是她蛻變的法律前提。
3、藝術得失:
小說前半部結構比較完整,後面有點松散。
林道靜的情感和心理描寫細致而真實。很多場景的描寫可以表現出壹個特定時代和地區的氛圍和特點。
但作品語言缺乏個性,變化多端;長篇寫作中,運用各種敘事手段的意識是不自覺的。
七、革命英雄的肖像:《紅巖》
1,組織生產的成功實踐
它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羅廣斌和楊益言。1958年,因為壹次革命經歷,羅和楊合作寫了壹部革命回憶錄《烈火永生》,在此基礎上寫了十年左右的小說《紅巖》。《紅巖》的作者是壹群為同壹意識形態目的而合作的作家。《時代》的成功不到兩年就達到400萬冊,80年代超過800萬冊,成為當代小說最高的出版物。
2、主要內容
小說以重慶中美合作學院集中營的敵我鬥爭為中心,交錯展現了重慶的學生運動、地下鬥爭、集中營的監獄鬥爭和川北農村的武裝鬥爭。
3、英雄人物的塑造。
在這部小說中,革命者之間的關系(、江姐、、華、、齊、)等。)和敵人(徐鵬飛等。)放在兩個政治集團、兩種人生道路、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格局中。
4、藝術特色:多線索網絡的結構特征。
5.不足:人物語言缺乏個性。
八、短篇小說創作
峻青
黎明時分的河邊
2、王願堅
黨費,七根火柴,谷物的故事。
3,代表性分析:茹誌鵑《百合花》
⑴“沒有愛情的愛情田園”——人性美的展示
劇情:送女文工團成員(我)——向新媳婦借被子——新媳婦在小戰士犧牲後給小戰士縫衣服。
主題:表現軍民團結、生死與* * *,通過描寫和謳歌軍人對人民的忠誠和人民對軍人的熱愛來表達的主題。壹種回顧和眷戀,暗地裏包含著壹種對現實人情的隱憂(人們可以分享煩惱卻不能分享快樂,人際關系遠沒有戰時那麽簡單純粹)
人物形象:小通訊員,新婚妻子
⑵藝術特色
1,獨特的女性敘事視角
2、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精神面貌,百合被子的作用。
3、清新淡雅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17年現實生活小說
壹、現實生活小說創作的基本情況
三種:農村,工廠,知識分子。
1,反映農村生活
1)藝術形式的兩種發展趨勢
首先是強調“現實鬥爭”的表現
二是實現描寫的“深入核心”。
2)主題類型
1.寫壹寫土改後農民思想的變化
2.寫農業合作化運動,反映農村生活,表現農民精神。
3.描述壹下大躍進時期農村的現狀。
3)代表作家
當時有兩個藝術傾向不同、影響較大的創作群體:
第壹,趙樹理等山西作家。
另壹類是陜西作家、王等。
更重要的是周立波、李準和浩然。
2、反映工廠、城市生活
周立波的《鐵水奔流》、艾蕪的《百煉成鋼》、周復的《上海的早晨》、曹明的《乘風破浪》、杜鵬程的《太平日子》。
3、反映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生活突破“禁區”的小說
幹擾現實的作品:王蒙《組織部的新青年》、李國文《連任》、劉紹棠《田野的夕陽》、白薇《被圍農場的董事長》、耿健《爬在旗桿上的男人》。
表現人性的作品:小的《我夫妻之間》、的《懸崖上》、宗璞的《紅豆》、馮村的《美人》、魯的《深巷》。
二、趙樹理小說與“趙樹理的方向”
1,山西沁水縣人趙樹理(1906—1970),想做文學作家,而不是文學作家(與五四作家的啟蒙立場不同)。民間立場,政治取向。
2,“三裏灣”
1)創作背景:建國後第壹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小說。
2)主要內容
3)人物形象
典型的落後:A、村長範
b、富裕中農“稀裏糊塗”,“總是講道理”,“鐵算盤”,“惹不起”。
c、袁天成壹家。
先進典型:壹、王金生壹家黨支部書記。
b、普通會員王曼西
4)藝術特色:
吸收和繼承了民族文學藝術的傳統技法
人物描寫,生動的“素描”手法。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上,註意開門見山和故事的連貫性。
富有生活氣息,健康幽默的品味。
語言清晰生動,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5)缺點:
作品中描寫的矛盾沖突收縮得太過倉促。在某些地方,敘述過於冗長。
三,孫犁的《鐵木前傳》
1,孫犁與蓮花學派
小說的語言簡單、柔和、優美,不是粉飾,但很有表現力。它被譽為“小說的詩,小說的詩”的核心代表作家。
2、《鐵木前傳》。
1)創作動機和主題:總的來說,表現了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艱巨性,但實際上是壹個只能共憂不能共樂(窮得不愛富)的故事。
2)主要內容:鐵匠傅老剛和木匠李老董多年的友情在財富(貧富差距)面前破滅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蠻子是壹個獨特的藝術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4)藝術特色
著力寫人物的命運和思想變化,展現時代發展的步伐;
塑造人物時註意選擇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動細節;
頗有筆墨抒發情懷,追求詩與散文的意境,營造特定的抒情氛圍。
第四,劉清的《創業史》
1,作者簡介:
劉清(1916-1978),原名劉雲華,陜西吳堡人。
2,《創業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壹、梁生寶:新社會主義者的形象是壹個平凡而高尚、務實而有理想的農業合作化領導者。
b、梁三老人:梁三老人的形象最成功。是典型的舊中國農民,傳統美德,小生產者觀念狹隘。
c、蛤蟆灘三大才子
郭石夫、姚世傑、郭振山
3)藝術特色:
(1)藝術構圖博大精深。
(2)藝術描寫細膩豐富多彩。
(3)抒情的論點深刻而精辟,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發。
4)局限性:政治概念太重,有圖解政治的嫌疑;對人物主要采用階級分析,對人物的豐富性和矛盾性表現得不夠。
五,周立波的“農村巨變”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
2,“農村的巨大變化”
1)主題內容
2)人物形象
壹、劉玉生是成功的新壹代農民的生動形象。
b、在老壹輩農民中,亭面糊和陳的形象寫得好。
c、王菊生、張貴秋兩位富裕中農,也寫得各有特色。
d、鄧秀梅作為運動中壹方的領袖,也是呼之欲出。
3)藝術特色
首先,作者善於將火熱的鬥爭生活融入到美好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
其次,小說往往把對新生活、新時代人物的描寫與詩意的田園風光、風俗畫的描寫結合起來,這樣既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又創造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高尚的感情。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不僅生動樸實,而且充滿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4)缺陷:
壹定程度上是受過去農村階級鬥爭理論模式的影響,造成了形象的矛盾。
第六,“上海的早晨”的循環
1 1914年生於南京,祖籍安徽旌德縣。
2,《上海的早晨》
1)主題內容的新發展
本文敘述了建國後黨領導民族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2)表征特征
朱延年徐壹德
3)結構特征:
作品結構較為嚴謹,倒敘安排恰當。
七、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裏》。
1,杜鵬程,原名杜宏喜,曾用筆名司馬軍
2,《在和平的日子裏》
主要內容
角色圖像:
梁健、閻星、張汝水
藝術風格:哲學與詩歌的結合,充滿激情和哲學探索。
八、短篇小說創作
(壹)李準與《李雙雙傳》
李準1(1928—)
2、《李雙雙傳》改編的電影劇本《李雙雙》。
壹、人物形象
李雙雙是壹個勤勞、正直、勇敢、充滿活力的農村婦女。
孫善良、憨厚,熱愛勞動,階級感情淳樸,但舊社會的復雜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b、民間藝術無形結構中的“李雙雙”:
隱形結構:它是五六十年代文學創作中的壹種特殊現象。當時很多作品的顯性結構宣傳了國家意誌,但藝術作品畢竟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宣傳書籍。由於作家在表達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播民間文化形式和使用民間形式,此時的民間形式也是壹種語言和文本,將作品藝術表達的支點引向民間立場,使之成為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民間讀物。在這個藝術結構中,
《李雙雙》的隱形結構來源於民間表演藝術中“兩個人”對立的模式,這是民間地方藝術中很常見的壹種形式(如《東北二人轉》),即壹個直率、潑辣、大膽、純潔、樂觀的女演員(妻子:李雙雙)和壹個自私、膽小、善良、有趣的小醜(丈夫:希望)之間的性格沖突的輕喜劇。
李雙雙人物的喜劇性也來自民間。李雙雙的性格具有中國傳統民間文學中快嘴李翠蓮的性格遺傳。他大膽潑辣,不計後果,敢笑敢哭。
能否註入民間藝術精神,往往成為那個時期藝術創作成敗的關鍵。
(2)馬風和我的第壹個上級
1,馬風(1922-),山西省孝義縣人。
2,“我的第壹個上級”
老田的形象:
先抑後揚的對比技巧和作用;
*山西作家的藝術風格特點。
1,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創作派。
2、內容貼近生活,帶有濃厚的“土氣”
3,文筆平實,簡單,笨拙的文字中略帶幽默。
(三)王
1,主創
2、創作特點
1)王曾被稱為用微笑看待人生的作家。他經常用輕松愉悅的筆墨描述我們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
2)王以其對新生活的敏銳捕捉和描繪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內容、新氣象,為社會主義農村的生活畫卷增添了新的色彩。
3)王善於為自己的新形象營造壹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時代特征的環境。
3、王的創作軟肋。
落後的,被批判的,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的人,被忽略。
九、突破小說禁區
(壹)王蒙的《組織部新青年》
(二)鄧友梅在懸崖上
(3)宗璞的《紅豆》
(四)魯的《小巷深處》
代表作分析《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成長小說、批判小說)
1,王蒙
2.《組織部新人》最引人註目的地方在於,它勇敢而敏銳地觸及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所關註的社會矛盾,對生活進行了大膽的幹預。
1)“組織部新青年”主題
2)劉世武的形象及其意義
3)林震的人格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