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
1、納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為事實上的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2、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以《第22條軍規》聞名文壇,後又寫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爾德壹樣好》(1979),成為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3、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說創作的影響達到頂峰。另為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
4、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受業於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為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這部小說把人的性欲和現代科學技術聯系在壹起,提出了生與死、世界與人性等問題,作者以導彈發射後形成的拋物線“萬有引力之虹”來象征世界、象征死亡,表現了對世界未來的悲觀情緒。
5、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壹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的美國全國圖書獎。
6、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使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
7、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為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先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壹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為“反小說”的典範。
8、約翰·巴思(John Barth),在他的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映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約瑟夫·海勒(1923~1999)
“黑色幽默”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壹個猶太移民家庭,父親伊沙克·海勒是個社會主義者,為了躲避沙皇的迫害,於1913年遷居到北美。海勒5歲時,父親去世,海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求學,但由於經濟原因,13歲時便輟學當了郵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歲的海勒便應征入伍,參加了美國空軍,在地中海上的美國空軍基地科西嘉島當轟炸手,曾任空軍中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海勒進入紐約大學,並於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後又進入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英國文學,1950——1952年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英國文學。後來,他為《麥克爾雜誌》、《紐約時報》撰寫廣告,並兼任《麥克爾雜誌》的推銷經理。在這期間,他開始涉獵文學,發表了壹些短篇小說。海勒早期寫的短篇小說有《我不再愛妳》和《雪堡》,這兩篇被瑪莎·弗利收入其編寫的《壹九四九年最佳短篇小說集》中。這兩篇小說在風格上模仿海明威,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並不太大。
經過六年時間的艱苦創作,海勒於1962年出版了長篇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開創了“黑色幽默”文學流派的先河,成為轟動當時文壇的壹部力作,打破了自五十年代以來“怯懦的十年”中美國文壇的沈悶局面。由於這部小說,他成為引人註目的作家。《第二十二條軍規》,奠定了海勒在美國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
1974年,海勒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出了毛病》。作品描寫壹個公司職員的精神苦悶。反映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心理狀態。作品細致地刻畫了人和人之間互不信任,矛盾重重的社會現實,通過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變態的人物形象、荒誕的情節,描寫了主人公羅伯特·斯洛克姆的精神危機,借以來達到諷刺現實,影射政治的目的。這篇小說逐步形成了海勒自己的藝術風格。
1979年,海勤出版了長篇小說《象高爾德壹樣好》。通過主人公猶太教授高爾德的社交、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美國社會的現實畫面。作品把社會描寫成人為了生存而殘酷鬥爭的屠場。人人變得自私自利、互相敵視、社會失去了條理、秩序而陷入混亂,人們接近精神錯亂和瘋狂。“每個美好的地方總是在日益惡化,所有的壞事物都變得更壞。”作品反映了顛倒黑白的社會現實,把混亂當成秩序,把不現實的事物當成了正常的事物。作品還用幽默的筆調,描寫高爾德以及周圍所有人的墮落的私生活和空虛的精神世界,真實地反映了美國上層階級腐化墮落的生活畫面。
海勒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在這兩部小說中,采用內心獨白和意識分析的手法,揭示出壹個具有當代西方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內心充滿了恐懼與絕望的世界,反映出西方人的精神危機狀態。在海勒看來文明只是壹個幌子,人們在冷酷的社會裏都變得麻木虛偽和愚蠢。
海勒還寫過劇本,主要有《我們轟炸了紐黑文》(1968)和根據自己的小說改編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71)。由於海勒的這些文學成就,他於1963年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獎學金,並於1977年選為該院院士。海勒十分關註現實,他對現實生活有足夠的理智,是個高度理性的作家,海勒是把自己置身於正視戰後現實和反思戰時生活的高度上來進行藝術創作的。他對現實生活采取壹種嚴肅、清醒、敏銳、深沈的態度由於海勒親身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的基礎,對美國軍隊中的黑暗有很深刻的認識,因此他的作品就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世界在科學技術、物質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飛速的進展,然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十分空虛。是當時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對人類的處境和未來感到困惑,認為人類存在其本身是荒謬的,在文藝思想領域,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在五十年代有很大的影響。而以貝克特,尤奈斯庫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也發展起來;也對黑色幽默作家有著很深的影響。美國現當代文學是最強調標新立異的文學,壹戰以後出現了“迷惘的壹代”,五十年代是“怯懦的十年”。到了動蕩的六十年代,便出現了“黑色幽默”這股新的思想潮流。海勒就是在這股新潮流中崛起的代表性作家。
庫特·馮尼格(1922~1981)
美國當代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以幽默風格著稱,“黑色幽默”文學的又壹位重要作家。英國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稱他為“當代最優秀的美國作家之壹。”開始,庫特·馮尼格只是壹位普通的科學幻想小說家。《第五號屠場》發表以後,才確立了他在美國當代文壇上的地位。1922年11月11日,馮尼格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印地安納波利斯的壹個建築師的家庭。他從小愛好文學藝術,但是在父親的堅持下,他於1940年到1942年在康奈爾大學主攻化學,他所學的化學知識對於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幫助,科學幻想在他的作品裏占有很大成分,是他創作的
壹個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馮尼格應召服役,參加了步兵,1944年,在歐洲作戰時,被德軍俘虜,在德累斯頓壹所屠宰場的地下冷藏室服役,1944年德累斯頓遭到盟軍的轟炸,德國平民死傷嚴重。馮尼格因躲入地下冷庫而幸免於難。他親眼目睹了德累斯頓被盟國的飛機炸成壹片廢墟,目擊過十三萬五千人葬身火海的慘劇。這段經歷成為其名著《第五號屠場》的題材。戰後,馮尼格被遣送回國,回國後他壹方面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人類學,並任新聞記者。1945年與考克斯結婚,1947年開始寫作,並成為職業作家,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先後在艾奧華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威廉?史密斯學院任教,1970年獲“美國文學藝術院獎學金,”後來被選為該院院士。1972年當選為國際筆會美國分會副主席和國家文學藝術協會會員。馮尼特的作品以長篇小說為主,主要作品有《自動鋼琴》(1952)、《泰坦星上的海妖》(1959)、《夜母》(1961)、《貓的搖籃》(1963)、《上帝保佑妳,羅斯瓦特先生》(1965)、《第五號屠場》(1969)、《冠軍牌早餐》(1973)、《滑稽劇》(1976)和《囚犯》(1979),此外,他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獄牢歡迎妳》(1968)和劇本《祝妳生日快樂,旺達·瓊》(1970)。馮尼格是在美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十年代步入文壇的。
五十年代,剛剛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還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人們對戰爭還心有余悸,他們普遍感受到人類的安全越來越受到威脅。人們越來越感到困惑不解:為什麽科學技術愈發展,而人類就越受到死亡的威脅?為什麽科學技術不但不能造福人類,反而去毀滅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使美國政治經濟的實力有了迅猛的增長,然而其精神生活卻極度貧乏。戰後的美國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美國方式”“美國世紀”,把美國描繪成人類自由的天堂,同時又施行麥卡錫主義,殘酷迫害在政治觀點、個人作風方面背離統壹局面的人,造成了美國屈辱的“怯懦的十年”。到了六十年代,出現了社會的動蕩,對越戰爭、種族歧視、肯尼迪兄弟和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吸毒等等都象火山壹樣爆發出來,經過這次社會的動蕩,西方傳統的民族思想,民族信仰以及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變。西方人感到這個世界是壹個墮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人都無能為力。而戰後的小說家們卻總想去尋求埋藏在這荒誕世界裏的人生的意義,盡力挖掘人生的主題。
托馬斯·品欽(ThomasRugglesPynchon,Jr)
1937年3月8日生於美國,是壹名生於紐約的美國作家,以寫晦澀復雜的小說著稱。當代美國“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他是又壹位傑出的“黑色幽默”派小說家。他的作品以神秘的荒誕同文學與當代科學的交織結合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托馬斯·品欽是個頗具特色的作家。他從不拋頭露面,卻始終為文學界和公眾所關註;他很少與人交往,似乎遊離於社會之外,所寫的作品卻全是面向社會現實、關心人類狀況的;盡管他對自己的作品是否得獎並不關心,但他的主要作品都獲得了獎項或好評。品欽對自己的身世和生平似乎諱莫如深,他不像其他作家壹樣在作品封套的內頁上刊有肖像,他在大學的新生登記表上也無照片,學校所保存的他的成績報告單竟然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飛,他在部隊的服役記錄也因位於聖路易斯的海軍辦公室的爆炸而被焚毀。於是人們對於品欽只有壹個簡要的了解。托馬斯?品欽於1937年5月8日生於紐約州長島,在美國海軍服役過兩年,1958年去康奈爾大學主修工程學,後轉到英語專業,獲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他在紐約市內的格林尼治村住了壹年,後去華盛頓州西雅圖的波音飛機公司內部報刊室負責技術性寫作。毫無疑問,他在美國海軍中的生活經歷、在大學中所學的工程學的有關知識、在格林尼治村的所見所聞和在波音公司工作中所獲得的科技信息,都成為他創作的素材。之後他去墨西哥完成他的第壹部長篇小說,於1963年發表了《V.》,從此走上了專業作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