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王》
《樹王》我閱讀完《樹王》後總感覺有很多的東在這部短小說中表達,但奈何自己文化水平不夠高,總結能力也不夠,於是產生了壹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感覺渾身不自在,我其實讀完《樹王》要比讀完《棋王》還要感覺瞠目結舌,無論如何我還是想寫些什麽東西出來。其實我認為《樹王》這部小說是阿城先生《棋王》的後續版本,只不過其中的所有人物都換掉了而已,故事結構更加緊湊,高潮雖然沒有《棋王》中來的那麽明顯,沒有那麽聲勢浩大,但是《樹王》的高潮依舊值得我去深深思考。故事也是發生在文革時期,有壹夥知青下鄉進行改革,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李立,他是知青中文化水平最高且最為積極的,這壹點文中也有交代,李立下鄉都還帶著壹個非常重的箱子,裏邊裝的全是自己的書,由此也引出了故事的另壹個主人公,肖疙瘩。這幫知青們下鄉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砍光山上的所有書,有壹種推陳出新的意思,要把所有的舊樹砍掉,再種上新的樹,與其說是新的樹,不如說是有用的樹,壹開始這夥知青們都充滿幹勁,可也不到幾天都像泄了氣的氣球壹樣,終於砍到壹做山上只剩最後壹棵樹,支書稱它為樹王,可李立這位熱血青年可不管什麽樹王不樹王的,他壹心想的只有改革,破除“四舊”。於是就帶著知青們上山去砍樹王,可是他們到山上後突然看到壹個矮小的身影坐在樹的旁邊,定睛壹看,是肖疙瘩,當李立正要下手砍樹王的時候,卻被肖疙瘩壹把攔了下來,最後也是在支書和隊長的勸說下,肖疙瘩才不管了此事,這棵樹王被砍了整整四天,肖疙瘩也病了四天,在最後,肖疙瘩死去了。故事到這裏就大概完了,其中我省略了億些些細節,因為阿城的作品實在句句都是精髓,如果要摻雜很多細節來去概括全文內容的話的話,就最好也是把整篇小說都搬到這裏來,所以我的概括沒有具體描述任何人物形象,只是像流水賬壹樣通篇講了壹遍。為什麽我在這篇讀後感的開頭說我讀完《樹王》後的感覺還要比讀完《棋王》的高潮還要瞠目結舌呢,因為在此篇文章中有人死去,人死去所帶來的感受是非常直觀的壹種感受,死亡並不是壹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死亡就是這個人消失了,他不會再動換兒了,這是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東西,相比於《棋王》中高潮過後,主人公王壹生累倒,需要人攙扶,《樹王》主人公肖疙瘩死去所給人帶來的震撼是更為直觀更為具體壹些的。其實我們可以把文章分為三個派別來看,壹是由李立與他所帶領的知青們所組成的激進改革派,這壹派只想著改革,廢除“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二是肖疙瘩自己獨成壹派的誓死守衛派,這壹派的心思也很簡單,他只想著把“樹王”保留下來,因為在肖疙瘩的心中,這棵樹的樹葉有足足壹百畝,需要十多個成年男性砍四天的參天他認為大樹是老天爺所為,它被村裏的村民尊稱為“樹王”這是長了不知多長時間才長成的,所以肖疙瘩誓死也要守住這棵樹。三是由支書、隊長、“我”,以及最後李立帶人上山砍“樹王”時站在自家門前呆呆望著的不知所措派,他們內心知道“樹王”砍不得,但是也不敢站出來守住“樹王”,只得呆呆看著“樹王”被砍,不知所措。如果說這三派哪壹派是壞蛋,那自然是絕對無法分辨出來的,因為這三派都沒有錯,他們都老老實實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不知所措派是由於現實所迫無法制止,正如文中支書對肖疙瘩所說的那樣:“老肖哇,妳不是糊塗人。妳那點子錯誤,說出天,在我手上,我給妳包著,妳種妳的菜,樹妳管得了嗎?農場的事,國家的事,妳管得了嗎?我壹個屁眼大的官,管不了。妳還在我屁眼裏,妳發什麽瘋?”支書這話實在是話糙理不糙,肖疙瘩也是因為聽到了這段話才決定不插手這壹檔子事。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是無法想象文革時期的恐怖,有的人打了雞血,有的人被打出血,大多數人都是生活的水深火熱,支書這段話也是救了肖疙瘩,俗話說“怕管不怕官”直接管著自己的小領導要比遠在天邊的大領導更加棘手。而支書也是被比自己更大壹級的官管著,他也是非常左右為難的,隊長也是如此。那些村名則可以看成那個時代只能任人宰割的羔,他們世世代代生在這裏,長在這裏,早就與農田、樹木融為壹體,他們會的只有種田耕地,他們的內心也是迷信的,其實迷信這種事物也是無法判斷對錯的壹種事物,他就像是宗教壹樣,也像是神鬼壹樣,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迷信、宗教這些事物確實是給信他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慰籍,妳如果問壹個基督徒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麽,他會回答是上帝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可事實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跟上帝沒有任何關系。但基督徒卻深信不疑。所以說迷信與宗教這類事物給人們帶來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當自己在某種困境時,壹張自己深愛的人的照片或者壹句鼓勵的話亦或者是腦子裏壹直支撐自己走下來的精神支柱所給予人的力量大到不可想象,由此我們就可以引申出肖疙瘩的誓死守衛派,他就是因為自己的“迷信”亦或者說是“信仰”,他只不過是站了出來,正面對抗了激進改革派,可終究是沒有人可以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新事物終將戰勝舊事物。肖疙瘩的下場也只有壹病再病,最後死去,肖疙瘩其實是那個年代以至於也是現在我們這個年代農民的壹個形象,只不過肖疙瘩比較剛而已,他們壹生老實本分,面朝黃土背朝天,守著自己的壹畝三分地,文中對肖疙瘩的描寫也是細致入微,從他力大無窮自己壹個人搬壹個四個人才能搬動的書箱子,再到他當兵時僅僅因為部下拿了壹個橘子就壹腳把部下踢成骨折,再到他最後死前托“我”給他的老戰友寫壹封道歉信,處處體現出了肖疙瘩老實本分的典型農民性格,但是他最後卻選擇不再沈默,站出來反抗,就是因為他心中的“迷信”。“樹王”被砍後,肖疙瘩壹病不起最後死去,可以看成是他和“樹王”其實早就變成了壹個人,他們壹起永遠死在了山上,卻又永遠活在了這裏,即使是寫到了這裏,我依舊認為自己眼睛不夠犀利,還是無法看清這篇文章的本質想表達的東西,文筆還是不夠好,依舊無法用簡潔明了的話語把自己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東西寫出來,當我每每這樣想的時候,我都會為自己找壹個理由開脫,我會告訴自己其實觀後感這種東西沒有壹個正確的答案,每個人對這本書的看法都是不壹樣的,就像達芬奇畫雞蛋壹樣,從不同角度看這枚雞蛋都是不壹樣的,此文中沒有壹個壞人,阿城只是把事情講述了壹遍,這樣的風格頗有些魯迅先生的的“置而不論”樣子,讀後感寫到這裏也差不多快到了結尾,我認為這裏面的人物分別代表了某壹類群體,這裏面有小人物的反抗最終失敗,有歷史上某個階段的側面描寫,有農民內心信仰的崩塌,但是我還是認為文章給予人們的是壹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他告訴我們不要懼怕強大勢力,要勇於反抗,即使孤身壹人,即使面對的是歷史前進的車輪。即使最後的結果是遍體鱗傷,即使是死亡,但是那片白花終究會有人看到,更會有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