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境界的古詩句 1.關於境界的詩句
第壹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壹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2.描寫境界的詩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壹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
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壹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
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
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
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在《文學小言》壹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
並說:“未有不閱第壹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壹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3.描寫境界的詩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壹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壹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在《文學小言》壹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並說:“未有不閱第壹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壹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4.描述境界的詩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壹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壹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在《文學小言》壹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並說:“未有不閱第壹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壹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5.人生的三種境界.詩句
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引三首宋詞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故稱人生詞三境界. 第壹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種境界的詩句引自柳永的《鳳棲梧》: 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壹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的詩句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歷程,是個復雜而多變的過程,對於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壹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初識世界,純潔無瑕,壹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麽就是什麽,妳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
有壹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壹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說“6”“9”不掉頭,就出了個題:“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麽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壹個6歲的小女孩爭著說等於15,人們都向她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寶貝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復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時機。
這裏說了壹個簡單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種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壹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感覺到社會並不那麽單純,現實也並不那麽美好,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麽。
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嘆息,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凈,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境地。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針對那些走過大半輩子或經歷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經歷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壹種曾經滄海的感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
也許經歷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或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傷腦費神。任爾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
面對蕪雜世俗之事,壹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們更明白,更懂得,以壹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國維所道“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勝自我,超越極限後壹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歲月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果而結果,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需仿徨,無需猶豫,無需茫然。
我們應當往第三種境界發展,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雲卷雲舒。”人從煩惱和執著中來,應到無煩惱無執著處去。
其實凡事看開壹些,未必不是壹件好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說明了人應當看戲者,觀棋者嗎。也許別人是對的,但我們也沒有錯,很多事情都無法挽回,再偉大的事情最終也成雲煙,所有瘋狂之後總歸於平靜,我們除了平靜又能怎樣呢?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壹切,平靜珍惜壹切。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雲春夢,接受世事無常。正如徐誌摩《再別康橋》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6.關於境界的詩詞
樓主您好,妳的提問比較範範,沒有辦法給您提供較為準確的答案,詩的意境分為很多種,比如高遠、清新、遼闊、深遠、淒涼等,對於不同的讀者,每壹種意境都可能產生舒服的效果,舒服本深不是意境,而是人的壹種感觀。
關於意境: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通常講常用壹些詞語來表達意境,如: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沈郁悲涼,蕭瑟淒涼,雄渾開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 ,寂靜肅穆……等等。
平時我們讀詩時常說,這首詩很有意境;觀畫時也經常見人說,某幅畫很有意境;在音樂和電影等藝術領域也常常見有人用意境描述。但是盡管大家都在用這個詞,對於究竟什麽是意境,很多業余人士卻並不清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或者說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他同文學典型壹樣,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壹。 (《文學理論教程》)
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幹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壹部分是 “見於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樓主所說的舒服的意境,不存在這種說法,只要某個藝術作品品味出意境了,這個意境自然會讓人好覺到舒服,即便其中可能夾雜著非常復雜的情感,即便是苦澀,但意境總是舒服的,合適的。這種“舒服”的意境經常有下面壹些特點, 壹是表真摯之情,其中必有真情的傳達;二是狀飛動之趣,動靜相生;三是傳萬物之靈趣,生動傳神。
下面摘抄兩個例子做些說明,兩者意境不同,但都很舒服: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壹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壹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壹切景語皆情語。
再如賀鑄《青玉案》中“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壹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壹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淒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7.表達成功境界的古詩句
十年磨壹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西江月
九九乾坤已定,清明節後開花。米田天下亂如麻。直待龍蛇繼馬。依舊中華福地,古月壹陣還家。當初指望甕生涯。死在西江月下。
木蘭詩(節選)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己亥歲感事》唐 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壹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壹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血爭流。
8.請給我幾句有關“詩意境界”的詩句
妳應該看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主要就是講詩的意境的〔壹〕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
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
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壹優美,壹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
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壹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著壹“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壹“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十壹〕張臯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
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絕人”,差近之耳。〔十二〕“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
“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於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十三〕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十五〕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十六〕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十七〕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十八〕尼采謂壹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
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十九〕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壹代風氣。
與中、後二主詞皆在《花間》範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二十〕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闋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二壹〕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秋千”,晁補之謂只壹“出”字,便後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於正中《上行杯》詞“柳外秋千出畫墻”,但歐語尤工耳。
〔二二〕梅聖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遊壹生似專學此種。
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壹生似專學此種。
〔二三〕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二四〕《詩·蒹葭》壹篇最得風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壹灑落,壹悲壯耳。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