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張愛玲小說中,少數以前衛手法探討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壹位女知識青年,化身刺客,企圖用美人計,刺殺汪精衛陣營中壹位高級特務,雙方在政治、權謀、性之間爾虞我詐的故事。?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寫於1950年,故事發生在抗戰期間的上海,壹群進步青年為刺殺漢奸特務頭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實施“美人計”。但在刺殺就要得手之際,劇情卻戲劇性地發生逆轉——王佳芝在老易為她買鉆戒的過程中深受感動而改變初衷。
這部小說深得張愛玲的喜愛,她雖然在1950年就完成書稿,但是卻經過近30年不斷修改,直到1978年才將這篇小說和其他兩個小故事《相見歡》、《浮花浪蕊》結集成《惘然記》出版。張愛玲在卷首語寫道:“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壹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發表歷程
據蔡登山的材料印證,張愛玲寫作《色·戒》耗費了整整25年。1978年4月11日,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發表。後來張愛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續集》自序中說,《色·戒》是在1953年開始構思的。
1983年,皇冠版《惘然記》推出,張愛玲又在序中談到《色·戒》、《相見歡》和《浮花浪蕊》:“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壹遍遍改寫這麽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壹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開始構思,到1978年發表,其間歷經了二十五個寒暑。而張愛玲提及“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也就意味著小說確有原型存在。
背景故事
張愛玲還曾為《色·戒》打過筆仗?蔡登山告訴讀者,事情就發生在小說發表後近半年後。1978年10月1日,作家張系國以“域外人”的筆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不吃辣的怎麽胡得出辣子?———評〈色·戒〉》,在文末這麽說:“作家如果故意標新立異,特意發掘不道德的題材,也許反而會毀了自己。
至少我認為,歌頌漢奸的文學———即使是非常曖昧的歌頌———是絕對不值得寫的。因為過去的生活背景,張愛玲女士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尤其應該特別小心謹慎,勿引人誤會,以免成為盛名之瑕。”
壹貫不太搭理批評的張愛玲,面對如此嚴厲的指責,終於在11月27日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壹文,予以強烈反駁。
這是張愛玲壹生中唯壹參與過的兩次筆仗之壹。“漢奸”之說,實在是張愛玲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蔡登山認為,張愛玲遲遲不願發表《色·戒》,就是因為她曾因感情問題被輿論安上“女漢奸”的罪名,這使她對“漢奸”的指責極為敏感。“《色.戒》的敏感題材容易在敏感時刻成為敏感話題,所以她對小說壹改再改,壹拖再拖。”
百度百科-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