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壹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壹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壹。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明代 “四大才子”或 “江南四大才子”——壹說是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周文賓。另壹說唐伯虎與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他們才思敏捷,才華橫溢,詩詞曲賦,樣樣精通。
江南四大才子其實就是“吳中四才子”的演變,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四人。電視劇《金裝四大才子》講四大才子是蘇州的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而周文賓乃至“王老虎搶親”的故事,是文人後來虛構的。歷史上的“吳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禎卿,徐是明代文學家,與李夢陽等人並列“前七子”,其詩風格清朗,但不通書畫,性格也與另外三位不同。大概這個緣故,後來文人又杜撰了壹位相貌秀美的周文賓來湊數。之所以將周文賓代替徐禎卿,還因為徐禎卿相貌比較醜,所以最初不受世人註目的緣故。徐禎卿就被貌佳的周文賓所代替。可見民間傳說之為傳說,並不可靠,可嘆的是今天的我們大多時候就要靠這些傳說甚至是流言來認識和發現古人,欣賞藝術。
歷史上的唐伯虎
在舊時的讀書人中,唐伯虎的知名度可數是很高的,他的趣事逸聞至今還流傳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提到唐伯虎,人們都道他是個風流才子,尤其是他那“三笑”和“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舊時的壹部《四傑傳》風靡於民間,評彈“三笑姻緣”更是遍傳於大江南北的茶樓酒肆,唐伯虎的風流荒唐形象正是通過這些曲藝的流傳而形成的。
其實歷史上的唐伯虎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真正的唐伯虎,他的私生活是嚴肅的,並沒有那麽多的妻妾,而是奉行著壹夫壹妻過日子的。
唐伯虎壹生坎坷潦倒,並非如稗官野史中所說的那樣過著豪華闊綽的生活。他出生於明朝成化年間的蘇州閶門,是個商業繁華之地。父親唐廣德是在閶門臯橋開小酒食店的商人。那正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的“最後紅塵中壹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唐伯虎生長在這樣壹個“紅塵富貴”之地,對其後來的詩歌與繪畫藝術不無影響,賦予了他壹個得天獨厚的創作詩畫的環境。
早年的唐伯虎也同所有的讀書人壹樣,曾經熱衷於功名。他熟讀四書五經,又才華橫溢,少年時曾初露頭角,高中了第壹名案首,譽為“童髫中科第壹”,唐伯虎成了全城讀書人議論贊嘆的中心人物。繼而赴南京鄉試,高中第壹名解元,這是他壹生中獲得功名的最高峰。但後來就叠遭不幸,壹件是會試冤案,被誣為科場舞弊而遭囚禁。第二件遭遇是應南昌寧王朱宸濠之職去了寧王府。他原望此去在仕途上能東山再起,獲得建功立業的機會,好施展自己的才能,不料不但沒有得到重用,卻差壹點遭到謀反的株連,幸而以裝瘋騙過了寧王才得以脫身,躲過了這場大禍。
經此兩次打擊,唐伯虎心灰意懶,已不對仕途再抱什麽希望了。但是他畢竟是有才華有抱負的,不甘庸碌地了此壹生,因此心情是沈重而痛苦的。
歷史上的唐伯虎確實有壹些狂放不羈的行為,如酗酒、狎妓、倨傲、玩世不恭,他的自暴自棄實際上反映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這正如徐文長的狷介被人們曲解視為“狂生”壹樣,那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扼殺了人才,是在人格上的壹種變態反應。
其實在讀書人中這樣的例子又何止唐伯虎、徐文長兩個,只是在唐伯虎身上比較集中典型地具備了這些品格素材。這些素材恰好為通俗小說所用,並加以渲染附會,從而在民間廣泛流傳。這裏不免有許多低級庸俗,迎合民間趣味的東西。
數百年來唐伯虎就是以這樣壹個優遊於山水、閑情於風月的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現的,把唐伯虎的真實形象極大地歪曲了。
歷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於這個社會。他壹生坎坷,最後潦倒而死,年僅55歲。
唐伯虎的悲劇,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有抱負不甘心淪落的讀書人***同的悲劇。
真 實 歷 史 的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壹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臯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征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壹名案首。明弘治十壹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壹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裏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壹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壹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壹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壹生,貧困淒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風 趣 灑 脫 的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壹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壹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蕩,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壹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壹。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壹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壹”,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由於祝允明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是極現成的創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興寧縣誌》。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書 畫 雙 絕 的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壹。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征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征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遊圖》、《靈巖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征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征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壹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
--------徐禎卿簡介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征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臺行》。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壹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