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
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壹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
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看了趙玫的小說《高陽公主》,對李恪有了感官的了解。我揣摩李恪到底是怎樣的壹個人,值得高陽公主那麽依賴。從壹些歷史資料不論正史還是野史看出了壹點端倪。
從《新唐書》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和《舊唐書》的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都可以看出,李恪應該說是太宗心目中比較完美的繼任者人選,撇開他的身世不談。
而且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誌,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壹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但至於他最終為什麽沒有和他父皇走上同樣地道路,去奪取他所渴望的,最終導致自己的悲慘結局,或許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壹,身世,古代嫡尊庶卑的觀念應該還是很深入的,畢竟他是庶出,這個身份,就讓很多保守的朝臣所不容,比如魏征誅遂良之類,都是不能接受的,長孫之流就更不用說。《貞觀政要》裏面誅遂良上疏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便可看出當時阻擋在吳王恪面前的封建禮法是多麽的殘酷。這也決定了他不能理直氣壯地同他父皇當年壹樣血洗宮廷排除異己,他的父皇,在怎麽說也是名正言順的嫡子。
第二,估計與其母楊妃的身世與其低調的作風還是有壹定關系的,其母楊妃隋煬帝女也,這便是為那些辛苦打下江山的朝臣所不容的,他們辛苦打下的大唐河山怎能接受壹個身上留著隋煬帝血脈的君王?而且,不知道各位看官註意到沒有,李世民諸子裏面,李恪和其胞弟李愔得名字起得是相對非常低調的,恪即克盡職守,謙卑恭敬的意思,愔則是悄無聲息的意思,這或許代表了楊妃對這兩個兒子的期許吧,明哲保身,恭敬謙卑,或許楊妃早就預見到了他們將來的不幸。
第三,李恪畢竟還是皇宮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多少腥風血雨,沒有如其父般出生入死過,也沒有其父般廣結天下英豪,培養壹批強大地幕僚,相對地,便顯得稚嫩許多,顯得勢單力薄,否則,在李治要治他於死地的時候,他應該還是有機會拼死壹搏的!
歷史已經永遠成為歷史,深愛如他也早已化作塵埃,任憑我再怎麽嘆息,再怎麽揣摩,也終究改變不了什麽,或許只能在心裏,給自己做個自我安慰罷了!
有空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李恪。在我的感覺裏,他總是深沈而憂郁的,沒有壹個王子應有的霸氣與傲氣,像他的名字壹樣,謹慎而恭謙。他的眼睛壹定有如潭水壹般的深邃,他的臉上壹定寫滿剛毅,可是他的內心卻始終纏繞著不可化解的哀愁和傷悲。
我想恪的母親為什麽會成為世民的妃子,這其中也應該有壹段動人的故事。是因為隋亡了她成了亡國奴,為了生存才在後宮中謀取壹席之地的嗎?還是因為他們之間本身就有過壹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因為因為愛情她才掙脫壹切,跟隨了這個理論上是她仇人的男人?從感情上講,我更願意相信後者,我更願意相信恪是壹段愛情的結晶,而不是壹場戰爭或者說是壹個王朝覆滅壹個女子受屈辱的見證。可是我所看到的史書以及後來很多關於世民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及這件事。他們津津樂道於世民的納弟妃為己妃,表示他們人道的批判或理性的同情,他們津津樂道於長孫皇後的仁德賢淑,表示他們最原始的崇敬或最虔誠的贊美。可是沒有人想到恪的母親,或許他們是不屑於這樣壹個零星的沒有意義的片段,或許他們是不願意這樣壹個“有傷風化”“沒有氣節”的女子玷汙他們的紙筆。他們把壹切都表現的那麽理所當然,恪理所當然是壹個帝王和壹個前朝公主的兒子,壹個前朝公主理所當然該成為下壹個王朝帝王的妃子。
我壹直在想,或許當恪的母親還是公主的時候,當世民還屬於平常的官宦子弟,當他們還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識了,然後這個情竇初開的公主就喜歡上了這個風度翩翩才貌雙全的青年,而世民也壹定被公主的純真美麗所吸引。在世民晉陽起兵後,公主壹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敗專制,目睹了她父皇的奢華暴戾,最終她跟隨了世民,成了隋王朝的叛逆者。
我壹直相信,公主是為了愛情才跟隨了王子,而不是為了茍求活命。
在我的感覺裏,公主總是溫柔而堅強的。她是壹個沒落王朝的背叛者,而這樣的背叛是沒有過錯的。可是在當時她要接受多少世俗的冷嘲熱諷,要遭受王子宮殿裏多少人的鄙夷唾棄?然而她不去仇恨不去報復,她放棄高貴的身份甘心做王子身邊的壹個妾。
我不得不想起另壹個和她遭遇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出身名門,十四歲的時候嫁給了世民成了他的妻。在世民登上寶座面南坐北的時候,她理所當然捧起了皇後的貴冠母儀天下。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德皇後長孫氏,史書上給過這位皇後很高的贊譽,然而我並不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她實在太好了,好到讓我不得不懷疑,她是否有著沽名釣譽的企圖。可是公主是不同的,她在王子的宮殿裏找了壹個空間——興許就是她過去做公主時的那個宮殿,她隱居在那裏,過她自己的生活。她不去表白什麽,毋庸證明什麽,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亡親的哀思,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愛情的執著。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看到這樣壹位公主——她聲淚俱下的痛陳著對丈夫對愛人的控訴,她迫不及待的表明著她的清白與無辜。
恪就是在這麽壹個環境中長大的,他有這樣壹個父親,他奠定了大唐王朝國富民強的千秋基業;他有這樣壹個母親,她敢於放棄敢於追求堪稱女史中的奇葩。
我不知道恪是怎麽知道他的身世的,或許他自小就在兄弟的冷嘲熱諷的話語中不解著,在大臣冷漠敵視中疑惑著,然後有壹天,他的母親認為他有能力承擔或者不得不承擔上壹輩人的恩怨的時候,她退開了所有宮人使女,壹盞長信青燈,昏暗的燈火搖曳著兩個孤獨的影子,她娓娓道來,從文帝開國的豐功偉業壹直到煬帝的暴虐無道,從晉陽起兵的人心所向壹直到玄武門的血流成河。她細細道來他所受壹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他的身上流淌著兩代帝王的血液。
我壹直在想恪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他壹定是震驚的說不出話來,他或許還會痛苦的質問上蒼“為什麽”。可是在我的感覺裏他會微笑,微笑著對他的母親說:娘,我懂了。恪會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的傷口,不讓人發現。
史書上說恪最終因為謀反被誅殺,我壹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更相信那是長孫無忌的陰謀,他有著不可告人的野心,太宗皇帝的“以史為鏡”對他有著不壹樣的意義,他自然知道當年文帝是怎樣從宇文氏家奪了天下,而高祖皇帝又是怎樣讓他的登位變的名正言順。他也想要“以史為鏡”,而恪無疑成了壹個障礙,恪“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太宗皇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這怎不讓長孫無忌不心驚膽戰?如果立恪,他將如何安置?如果立恪,他的野心又將何去何從?他當然“固爭”,他為他自己固爭,為他的野心固爭。他找了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他的外甥保住了將來,也為他自己保住了將來。可是他並不能安心,恪太過於優秀,既“善騎射”,又有“文武才”,他的優秀讓很多人惴惴不安,那些跟隨他父皇開創天下的大臣們,那些思想僵化冥頑不靈的官員們,以及那個高高在上卻懦弱無能的新皇帝。而長孫無忌正是利用了這無數人的惴惴不安,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壹直恪守著這樣的情景,當世民當著恪的面宣布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禮,李治扶住恪,他說的不是“免禮”,不是“請起”,他說“三哥,謝謝!”他是從他三哥手裏接過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願的讓給了他。
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應有的不該只是壹個藩王的名號,壹塊小小的封地。他應有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坐北朝南的榮耀,是整個大唐的江山。可是他無法得到,或者說他不想得到。
我常常在這個地方陷入矛盾,有時我真的懷疑自己能否很好的詮釋李恪。我不相信他是壹個極具野心的人,但我又希望他具有這樣的野心。他應該得到他應有的東西,他應該以自己的方式編織他的皇冠,可是他又不該是殘忍的,他不該為了壹己的私利加重玄武門的血腥。
所以我只好說他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棄他的夢想,放棄他的野心,放棄皇位,甚至放棄生命。我壹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壹直覺得長孫無忌所謂的“吳王謀反”就像現在的思想犯罪壹樣,他沒有證據,他能列舉出恪招了多少兵買了多少馬嗎?他能說出恪招募了多少謀臣死士嗎?他自然可以說很多很多,多到不計其數——只是尚在恪的頭腦裏。他向世人解釋說他在未雨綢繆,他是在把壞事物扼殺在搖籃裏,他真是個偉大的先知,他真是個不折不扣的聖人。
我把死亡看成是對恪的解脫,是對壹個純潔高尚的靈魂的釋放。從那以後他可以不在矛盾不在痛苦,他在天國壹定過的很好很好。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寬慰自己,安撫自己
[轉貼]聶遠新戲《貞觀長歌》--吳王李恪
關於李恪,是幾年前我很迷戀的壹個歷史人物。可能是那時看完趙玫寫得《高陽公主》後,對他產生了壹種說不清的好感。後來在網上查了好多有關他的史料,可惜對我來說依舊太少了!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 恪天然帝王的資質,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壹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欲,遠離長安這權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於房遺愛的謀反案件!!
史書裏描述恪是“甚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宮廷裏孕育出來的壹個溫文爾雅的偉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著極盡奢欲的隋煬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孫貴族。他擁有最最非凡的氣質。 他的唯壹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陽公主過從甚密,最後這段情感的曖昧竟被長孫無忌專權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舊《唐書》都大大地為吳王李恪鳴不平,說長孫的誅戮李恪是“以絕天下望”,是“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在《大唐情史》裏的恪雖然離我理想中的還相差的很遠,不過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偏差。不過,看報道說,好像聶遠塑造的李恪和我了解的李恪不太壹樣!不管如何,我還是滿期待的,我很喜歡聶遠塑造的七夜,所以讓他來演我心目中的恪看了趙玫的小說《高陽公主》,對李恪有了感官的了解。我揣摩李恪到底是怎樣的壹個人,值得高陽公主那麽依賴。從壹些歷史資料不論正史還是野史看出了壹點端倪。
從《新唐書》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和《舊唐書》的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都可以看出,李恪應該說是太宗心目中比較完美的繼任者人選,撇開他的身世不談。
而且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誌,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壹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但至於他最終為什麽沒有和他父皇走上同樣地道路,去奪取他所渴望的,最終導致自己的悲慘結局,或許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壹,身世,古代嫡尊庶卑的觀念應該還是很深入的,畢竟他是庶出,這個身份,就讓很多保守的朝臣所不容,比如魏征誅遂良之類,都是不能接受的,長孫之流就更不用說。《貞觀政要》裏面誅遂良上疏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便可看出當時阻擋在吳王恪面前的封建禮法是多麽的殘酷。這也決定了他不能理直氣壯地同他父皇當年壹樣血洗宮廷排除異己,他的父皇,在怎麽說也是名正言順的嫡子。
第二,估計與其母楊妃的身世與其低調的作風還是有壹定關系的,其母楊妃隋煬帝女也,這便是為那些辛苦打下江山的朝臣所不容的,他們辛苦打下的大唐河山怎能接受壹個身上留著隋煬帝血脈的君王?而且,不知道各位看官註意到沒有,李世民諸子裏面,李恪和其胞弟李愔得名字起得是相對非常低調的,恪即克盡職守,謙卑恭敬的意思,愔則是悄無聲息的意思,這或許代表了楊妃對這兩個兒子的期許吧,明哲保身,恭敬謙卑,或許楊妃早就預見到了他們將來的不幸。
第三,李恪畢竟還是皇宮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多少腥風血雨,沒有如其父般出生入死過,也沒有其父般廣結天下英豪,培養壹批強大地幕僚,相對地,便顯得稚嫩許多,顯得勢單力薄,否則,在李治要治他於死地的時候,他應該還是有機會拼死壹搏的!
歷史已經永遠成為歷史,深愛如他也早已化作塵埃,任憑我再怎麽嘆息,再怎麽揣摩,也終究改變不了什麽,或許只能在心裏,給自己做個自我安慰罷了!
還是可以接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