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霍拉迪奧·佩特(1839—1894),英國作家和評論家,19世紀末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運動的理論家和代表人物。出生於倫敦,就讀於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教學和寫作,遊歷歐洲。從65438年到0867年,他開始為《威斯敏斯特評論》等幾家雜誌撰寫文學評論文章。他的主要文學作品包括《文藝復興:藝術與詩歌研究》、《文藝復興的歷史探索》、《伊壁鳩魯信徒馬略:他的感覺與思想》、《幻想的肖像》、《欣賞與隨筆》、《柏拉圖與柏拉圖主義》和《房子裏的孩子》。他死後,出版了希臘文學研究和雜文。佩特發表於1885的著名哲學小說《享樂主義者馬裏烏斯》也通過主人公對美的追求與理性認識的矛盾表達了他的美學思想。
佩特的美學思想具有獨特的個性。他與前拉斐爾派有壹定的聯系,也接受了批評家羅斯金的許多影響,這使他的美學觀點更加脫離社會現實。首先,他認為藝術美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孤立的、獨特的現象。藝術的目的是培養人的美感,尋求美的享受,不應受社會或道德觀念的限制。藝術不是表象,而是個體主體性的表達。把生動豐富的主觀感受和印象表現為與現實無關的形式美,這是藝術的生命。他認為,現實世界給予我們的經驗,經過個人靈魂的反思和凝聚,變成了顏色、氣味、肌理組織的印象,不再作為具體的、特殊的東西而存在。這種個體心靈的印象是忽隱忽現的,稍縱即逝的,但因為生命可以在長河中改變自己,所以也可以對那些無數的瞬間和短暫的痕跡產生鮮明而有意義的獨特印象。創作就是要“編織和解開”這種與生活相關的印象。第二,佩特認為藝術批評在於探索藝術的表達方式,批評不應該是重復或建立某種抽象的理論,而應該是探索讓人“欣喜若狂”的表達方式。“我們必須做的是永遠好奇地實驗新的觀點,追求新的印象,而絕不是默默贊同康德或黑格爾或我們自己容易獲得的正統。”現成的理論只能作為文學批評的工具,為我們的新發現服務,不能用來代替批評。第三,佩特認為藝術欣賞在於尋求瞬間的審美享受。因為藝術坦率地向人們展示,它給人的是給人以最高質量的片刻時光,為人們過好這壹刻。欣賞者只要對“純美”的藝術形式著迷,就足以享受那種令人神往的美感。藝術能讓人產生熱情,加速和增加感知,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就算達到了欣賞的目的。
佩特“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反映了19世紀末英國壹些作家強烈的審美傾向,他們試圖用藝術美來抵消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醜惡現象..這壹美學命題對於揭示資本主義對藝術的敵視和絞殺具有壹定的積極意義,但如果將藝術與政治絕對對立,就會抹殺藝術的社會內容,導致頹廢的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