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我”主要有以下6種作用:小說的線索、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有利於凸顯小說主人公的形象、有利於凸顯小說的主題、有利於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有利於增強小說故事的真實性。
1.?小說的線索。“我”作為小說的線索,有壹個基本的特征,這就是貫穿小說故事情節的始終,將小說故事情節的各個環節有機地串聯起來,從而使其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比如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中的“我”就是這樣的壹個形象。小說所寫的祥林嫂的故事均是通過“我”的見聞來完成的。小說這樣結構全篇,不僅顯得真實,更顯得深刻。
2.?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當代女作家胡玲寫有壹篇微型小說《老兵》。在小說中,主人公老兵陳青山的兩次出場都是由“我”叫來的。第壹次是“我”的單位招門衛,我把陳青山帶到趙經理的辦公室;第二次是“我”的單位招人搬辦公用具,我直接把陳青山招了來。在小說的這兩次主要情節中,主人公陳青山的活動始終都由“我”的活動推動著。這就是小說中“我”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具體體現。
3.?有利於凸顯小說主人公的形象。在這壹類小說中,“我”這壹形象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襯托或凸顯主人公的形象,讓主人公的形象通過“我”清清楚楚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個方面,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可謂是壹個典型。小說通過“我”的視角把“我”的父親和母親以金錢為軸心的形象特點刻畫的鮮明生動、入木三分,讀之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4.?有利於凸顯小說的主題。小說中“我”這壹形象的這個作用在我們前面已經談到的魯迅先生的《祝福》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這兩篇小說中體現得十分突出。《祝福》通過“我”的視角將封建禮教對舊中國婦女的迫害活生生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讀之讓人痛心;《我的叔叔於勒》通過“我”的視角將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揭露得淋漓盡致,讀之讓人驚嘆。在這類小說中,假如沒有了“我”,毫無疑問,小說的主題將隱晦得多。
5.?有利於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通過小說中“我”來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是短篇小說或微型小說常用的壹種寫作技巧。在這個方面,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可謂是壹個典型。小說通過“我”這壹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同時,作者還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中國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由此可見,“我”這壹形象在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上不可替代性。
6.?有利於增強小說故事的真實性。我們知道,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是作家在提煉生活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藝術構思創造出來的帶有虛幻色彩的故事和形象。這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最基本的特征。雖然如此,但是,當作家以第壹人稱“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時候,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讀者又覺得它就是我們正在生活的這個現實的最真實的反映。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就在於作家使用了第壹稱“我”的視角來講故事、來塑造人物。這是“我”這壹形象在小說中的又壹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小說是文學作品中人們最喜歡閱讀的文學樣式之壹,而且這種閱讀幾乎不受年齡的限制。據筆者的觀察,凡是粗通文墨的人基本上都喜歡讀小說,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這篇短文所討論的這個問題就不無普遍意義。但願拙文能對喜歡閱讀小說的各位起到指點門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