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是作家王願堅和茹誌鵑的女兒。王願堅的代表作有小說《七根火柴》和《黨費》,茹誌鵑的作品有《百合花》、《安靜的婦產醫院》和《高大的楊樹》。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路過》、《小包壯》、《錦繡谷的愛情》、《雨》、《薩沙·武賈西奇》、《王安憶短篇小說集》等短篇小說,以及《紀實與虛構》、《六十九屆初中生》、《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等長篇小說。王安憶的小說,大多以普通小人物為主角,表達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和情感,達到在平凡中見奇的藝術效果。“理解”和“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她早期的作品大多側重於感情的表達,而她近期的作品則趨於冷靜和細致。《雨》、《薩沙·武賈西奇》、《阿巧傳》等壹系列作品受到公眾的關註。這些作品主要描述了文革以來中國大陸生活的變化,平淡、細膩而又充滿悲傷。她其他的小說,如《黃河老販子》、《流水三十回》等,雖然字斟句酌,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到了90年代,王安憶終於可以憑借《大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後的《長恨歌》和紀錄片、小說也證明了她掌握長篇故事和想象家國歷史的能力。既是文學評論家,又是美國哥大東亞研究系和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這樣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點,即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審視;女性身體意識和意識;重塑海派市民風格。而《紀實與虛構》可以說是三者的壹大成就。在小說中,作者打算尋找自己家族的根源,但與蘇童,余華,葉和李銳不同,他忽略了父系種族的命脈,而是探索早已失傳的母系族譜。至於他的創作和出身,他的大本營在上海,壹個外地人聚集的大都市,壹個不停移動、改變、遺忘歷史的城市。這本書分為十章。奇異章講述作者的故事,即敘述者在上海的成長,從他童年的遷徙、求學、文革、流放、回歸婚姻;至於偶章,則追溯了其母族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後,在第十章中,將《國史》中的家族史線索和《國史》中的個人史籍線索合二為壹,歸結為作者對創作過程的反思。說到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讀者有時會認為它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小說版《長恨歌》。其實兩者沒有任何關系!小說中最引人註目的是主角王啟堯的出現。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上海的弄堂、閑話、閨房、鴿子,目的只有壹個:襯托王啟堯是吸取黃浦精華的結晶。"...上海弄堂很性感,像皮膚壹樣。它有觸手的涼意和溫暖,有理智也有自私。廚房的後窗,沾滿油汙,是專門給老太太裏裏外外說說的;靠窗戶的後門是給大小姐背書包上學和男先生幽會用的……”細致柔美的筆法,描述了巷子裏的壹切。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長恨歌》之後,就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家將其歸為張愛玲的“續篇”,試圖想象壹群曾經生活放蕩的男女是如何在壹個誇張的禁欲政權中度過余生的,比如葛衛龍、白流蘇、參孫夫人,從民國的上海搬到了中國人的上海。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也不是沒有缺點,但它的缺點也正如它的優點壹樣,即《長恨歌》只是對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進行了全面集中的描寫,也就是說它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順利地集中了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然而,這些描述並非作者原創,換句話說,她只是遵循了前人的成功之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對上海原貌的描寫是成功的,也說明了她對長篇作品的駕馭能力!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