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書,就隨著她輕盈流暢的敘述,走近只有她們這代人才有的成長足跡,仿佛走進另外壹個世界。從幼兒園到學校,從小夥伴到同學,從友誼到愛情,在我們這代人眼裏,她們這代人似乎就只有這麽簡單的經歷,簡單的人際關系,簡單的故事。但在張悅然筆下,在這簡單中展開的卻是壹個斑駁陸離的世界,鋪排的是看似偏執簡單、實則同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正如小說主人公杜宛宛的作畫風格:“線條總是粗而壯碩,它們帶著顫抖的病態,毀壞了畫面的純凈”,所以“只能畫水彩畫或者油畫,用厚厚的顏色蓋住那些心虛而仿徨的線條”,因此“畫總是大塊大塊淤積的顏色,壹副不知所雲的樣子”。
小說講述了兩個息息相關的女孩——杜宛宛和段小沐從小到大,由敵為友,面對友誼、愛情、生存和死亡的心路歷程。通過她們和紀言、小傑子、唐曉、管道工等人的愛恨情仇,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故事告訴我們,由苦難到平靜、由惡到善的橋梁是皈依宗教。雖然宗教不能阻止人生悲劇的發生,但卻可幫助悲劇的生命平靜生存,不會因過度恐懼而心智迷狂,不會因過度憎恨而施暴於人,在逆境中同樣可以去尋找幸福。這樣的思想盡管是有所本依,但我認為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張悅然個人的印記。這是壹代新人對困擾人類靈魂的基本問題艱難思索後得出的答案,這裏已經基本上散盡神學的光環,閃爍著的是壹種人性的光芒,是壹種悲憫的人文情懷。這種情懷,成為了在這個原本是虛空和撲風的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撐。這種情懷,在當今這個怨怨相報、永無止息的世界,更顯得寬宏大量,猶如大教堂管風琴發出的質樸渾厚的回音。
張悅然不同於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講述的顯然不僅僅是青春放縱、反叛傳統,而是在成長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夢想和求證,思索和感悟。她的小說中,沒有了大多數少年作家作品中那種已經變成了時髦套路的憤世嫉俗,沒有了那種貧嘴饒舌和不著邊際的喧囂浮躁,沒有了那種僅僅在字面的意義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那其實還是壹種學生腔調,而這壹切,是與她思想的深度分不開的。她的思考,總使我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齡,涉及到了人類生存的許多基本問題,而這些問題,盡管先賢聖哲也不可能給出壹個標準答案,但思想的觸角,只要伸展到這個層次,文學,也就貼近了本質。
張悅然耽於幻想的稟賦與憂傷的氣質,使她的小說浪漫而神秘,婉約而典雅。她感官敏銳,多才多藝,在諸多領域嘗試探索,並因之使自己的青春斑駁絢爛。她輕靈精巧地捕捉這個時代賦予的每壹個有價值的信息符號,而後完美細致地將之整合在自己的小說中。在故事的框架上,我們可以看到西方藝術電影、港臺言情小說、世界經典童話等的影響。在小說形象和場景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動漫的清峻脫俗,簡約純粹;可以看到西方油畫濃烈的色彩與雅靜的光暈;時尚服飾的新潮的樸素與自由的品位;芭蕾舞優雅的造型和哥特式建築驚悚的矗立。在小說語言上,她有流行歌曲的貼近和煽情,詩歌的意境和簡潔,電影經典對白悠長的意蘊和廣闊的心靈空間。這代青少年所接觸的所有有關的文化形式,基本被她照單全收,成為她的龐雜的資源,然後在這***享性的資源上,經過個性稟賦的熔爐,熔鑄出閃爍著個性光彩的藝術特征。
應該說,張悅然是幸運的,是勤奮的,她有了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寫作才華:超凡的感覺,卓然的思維,對結構和文字的駕馭能力,而這正隨著她的成長而日益枝繁葉茂。她對文學創作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成就了這些點點滴滴的收獲。讀完《櫻桃之遠》,我就有這種感覺,而且同作者壹樣,不時也在品味這種收獲帶來的愉悅。
作者對於事物的感覺是纖細的,敏銳的,帶有她那個年齡段的壹種深入和執著。生活中壹切事物、現象,都是引發她產生感覺產生聯想的觸點。不用說書中的秋千、教堂、櫻桃——這是壹種特有的情結,成為書中人物固有的壹部分。看見的,聽到的,想起的,她都可以對其進行感覺刻畫和心理剖析,這也許同大多數人喜歡從閱讀中進行品味思考的接受習慣並不壹樣。
但的確是這樣,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物心理的剖析,傾註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筆墨。在這方面,她細致描繪,悉心經營,有的甚至達到了鋪張的程度。愛情和友情是需要心與心的互相感知的,穿插其間的各種猜忌和誤會,糾纏與逃避,背叛與反抗,以及因愛而使人物性格發生的轉變,個性的張揚凸顯等都被作者壹筆壹筆地如雕刻刀壹般削開,剝啟,顯示出其真實透徹的壹面,無需再掩卷長思,雖然作者也事先埋下壹點伏筆,設置些懸念,但在這快速閱讀的時代,這壹切都不足以形成閱讀的障礙。而在手段上,不斷變換敘述角度是最直接的方法,作品多是以杜宛宛第壹人稱傾訴,間或以段小沐的角度把段的心理感知表白出來,加上作者巧妙地把兩位女主人公精心設置成心存感應互有妳我的關系,為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敘述空間。另外,利用看紀言的日記,閱讀管道工的寫作也都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其心理行蹤。這是張悅然敏銳的感覺,她善於利用感覺,描述和玩味感覺,在《葵花走失在1890》裏是這樣,在《櫻桃之遠》中她依然發揮著這種非同壹般的感覺,收獲著描繪感覺所帶來的愉悅。象她這樣的年輕人是善於發現和利用自己的優勢的。
成長中有收獲,也有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對於張悅然小說中的人物而言是這樣,作者在《櫻桃之遠》中就為這種代價做出了很好的註腳。所以書中人物都無壹例外地咀嚼著生活帶來的苦澀,懷著壹種無奈的憂傷,都在為成長中的無知和淺薄付出代價。憂傷是張悅然小說中揮之不去的旋律,或許這是她對生活的思考,並在小說中給予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和解釋,每個人的憂傷都有它的來源,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例如愛情。
愛情在本書中,都是無可奈何的,僅有愛是不夠的,有壹種力量,如天河壹般阻隔著所謂的愛情。杜宛宛和紀言的愛情是真摯的,刻骨銘心的,她與小傑子的交易是為拯救段小沐,同時也是在拯救自己。正如她策劃摔斷了段小沐的右腿並因此造成自己右腿的疼痛壹樣。是毀滅,還是拯救,誰也說不清楚。但她卻因此而失去愛情。段小沐的愛情因為八歲時小傑子那個輕浮的舉動而萌發,但她的愛情卻是無力的,虛幻的,正如她只能沖著小傑子的背影輕微地叫壹聲他的名字壹樣,不打算讓任何人聽見。但她最終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卻是虛假和醜惡的愛情。愛情讓唐曉從乖巧變得乖張,讓紀言在誤解和猜忌中做出選擇,讓管道工對段小沐的愛慕走向了虛無,每個人的愛情都是不幸的,是被人操縱的,好象是月下老人的惡作劇,但卻也是生活的真實。
紀言在書中毋寧說是作為壹條銜接人物而出現的,他以兩個不同的名字出現在杜宛宛和段小沐的兩個年齡階段,即童年和青年,而且作為整個“謀殺現場”的目擊者,成為趕走杜宛宛心魔和療治段小沐創傷的壹位鬥士或衛士。他的出現,並因之而產生的愛情和友情,使兩位女主人公都相信人與人之間需要包容,需要理解,這是張悅然的巧妙,是她張揚語言下的細致構思。
無論童年時期,還是青年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那片櫻桃樹,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這種夢想和期待,它們在夢中很近,但在現實中卻遙不可及,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或者說是有阻隔的。把握現在,驅走心魔,多壹些寬容,多壹些理解,或許櫻桃樹並不遙遠。
壹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壹個漫長的取舍和揚棄的過程。在《櫻桃之遠》裏,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張悅然在其以往作品,如《殘食》、《毀》等表現出的那種個性張揚,只是這種張揚逐漸回歸到壹種平和,壹種比較成熟冷靜的理性思考,對生命和愛情的思索,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杜宛宛和段小沐是壹對被命運捉弄的雙生花,但在二人之間,冥冥之中有種宿命在遙不可及的天堂操縱著她們的生活,遙控著她們的命運。段小沐被李婆婆收養,並受基督的感染,使她有著強烈的向善心理渴求。杜宛宛受心魔的壓抑和驅使,她的生活中時刻都有魔鬼,但最終她相信了愛情,也相信了上帝。是愛情和上帝的力量使兩位女主人公最終走出了心魔的捆縛,走到了壹起。或許把這壹切都歸因於宗教並不恰當,但書中的確迷漫著濃濃的宗教意識和深深的宿命觀念。
讀罷小說,和作者先前的小說集《葵花走失在1890》相比,我驚嘆於張悅然的成長,驚嘆於她的進步。這種進步不僅僅在於她的才華,她的結構設置和語言駕馭,還有她對生命和生活的解讀,對於人性的思索。或許這正是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的壹點收獲,壹絲品味。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張悅然的寫作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收獲,讓讀者和她壹同去品味。
《紅樓夢》帶著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麽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壹個家族的興衰,壹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壹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壹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壹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裏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麽“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裏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壹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壹次又壹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壹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壹步壹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壹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紅樓夢讀後感 :看紅樓,含笑的悲劇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壹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盡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壹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沈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壹幹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墻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妳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壹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壹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壹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麽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壹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壹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癡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壹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麽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臺,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幹凈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壹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鬥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著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壹切也完了,什麽思想啊,鬥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壹下,妳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著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說閑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壹如既往的愛著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壹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壹種可能,萬壹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著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壹。
紅樓夢讀後感 :反彈琵琶晴雯篇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說壹說,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著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裏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壹個先進的戰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麽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壹樣,壹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著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壹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於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壹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後來跟了寶玉,也是房裏數壹數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於主子的二主子。什麽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壹個怡紅院,其中也有壹幹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說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壹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鬥就是可悲,在有壹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後就壹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壹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壹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註意這寶玉,註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麽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註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壹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壹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壹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妳,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誌向,晴雯能有什麽誌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麽嗎?她茫然的鬥爭著,其實都不知道鬥爭什麽,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麽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壹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繡地,她能做什麽?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麽該爭取什麽,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壹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壹樣隨遇而安,於是總是痛苦著。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系,晴雯為什麽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壹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系,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在壹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壹但事發,壹群人就將她告倒,最後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紅樓夢讀後感 :寶釵的悲劇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壹生是那麽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麽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壹遍遍去復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壹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壹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麽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壹本,粗略的翻了壹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終,依然那麽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麽"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壹樣,將壹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裏麽?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壹直都覺得她是壹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沈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壹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壹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壹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兇"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為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壹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為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壹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她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壹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壹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壹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癡癡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壹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壹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著,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壹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壹份真誠的感情,最終壹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壹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壹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壹點壹點割掉生命吧!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裏埋"
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壹個.對於她的壹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紅樓夢讀後感 :由湘雲說紅樓
以前就想寫壹些關於紅樓湘雲的文字,壹則因時間倉促,二則筆下無文,所以也就擱下了。近來又重讀紅樓,實感其中趣味,故寫此文,希與古典的朋友們***賞。
紅樓總眾女子中,我最喜湘雲,喜歡她的率真,她的灑脫,她的豁達。雪芹先生讓湘雲第壹次出場乃在三十壹回,因麒麟伏白首雙星壹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寶玉與釵黛三人鬥口之間便已帶出湘雲其人。太君因見金麒麟眼熟,故問。釵曰“史大妹妹有壹個”黛則諷曰“寶姐姐別的事情上還有限,惟有在這些人帶的東西上越發留心”,讀至此,如不見後文,不知此文之妙,筆帶雙關,既活畫出釵黛二人形象,又為後文打下伏筆,似此類之文,紅樓中甚多,由此可見壹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書歸正文,呵呵,湘雲第壹回出場,人並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筆吧。而後由賈母,王夫人眼中寫出湘雲之衣著打扮,再由寶釵口中說出湘雲舊事,至此,壹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絲毫不費筆墨,卻有如此傳神。
到寶湘在書中的初會便是有壹番景象了。與寶黛初會比較看來,當真是妙極。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幾多。而這位雲妹妹當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齒伶牙,幾個絳紋石的戒指換出的那壹番道理,想來讀者應記憶猶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寶釵趕蠅,齡官劃薔,湘雲才結束了她的第壹次小住。此間數個故事,紛亂頭緒,卻從未有缺何人,象憑空消失壹般,必在紛亂中有幾筆點到,象寶玉挨打時,眾人來看,便點了湘雲壹筆,寶釵趕蠅時,湘黛二人偶見,又是壹筆。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齡官劃薔後,湘雲來辭,壹切就順理成章,總在亂中添置幾筆,讓人看後覺得簡單而又有緒。
湘雲二次來訪,便是海棠結社後了。若上壹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畫湘雲的性格,此壹次則刻畫湘雲的才情。兩首白海棠詩寫盡多少故事,而其中“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墻角也宜盆”兩句我竊以為便是其真實寫照,再看她的菊花詩“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數去更無君傲事,看來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壹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詠者,不枉矣。再看紅樓最精妙的壹副百笑圖中,也不乏湘雲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中寫到“湘雲撐不住,壹口飯都噴了出來”如此這般,紅樓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讀者面前,如此文字,試問古今小說中非紅樓而誰有?好壹副紅樓百笑圖,如見如聞。
待到湘雲第三,四次來,便應是整部紅樓夢中最熱鬧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怡紅院群芳開夜宴”等,如果說從前那兩次只不過是湘雲的壹個剪影,那麽此兩回中,湘雲便得到了壹個升華。在廬雪庵的聯詩中,湘雲的聯句是最多的,在我看來質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筆墨將新到的寶琴,李紋,岫煙都給了讀者壹個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雲醉眠芍藥洇,在我看來是紅樓中畫湘雲最美的壹副圖畫,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壹般,湘雲則是眠花了。試想紅樓眾閨閣中,除卻湘雲,還有誰會如此酣眠,無拘束,無牽掛的醉臥於花陰之間。在湘雲的世界裏,沒有解不開的煩惱和憂慮,試問釵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嗎?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湘雲便是這樣的真名士。“英豪闊大寬宏量,從不將兒女私情略系心上,好壹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也許是勝極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榮文字的背後便隱藏了無限的悲哀,此後逐晴雯,死金釧,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觀園從此便籠罩上壹層陰雲,再也沒有散開,湘雲此後再來,沒有了從前的那種笑聲了。紅樓便真壹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凈。
湘雲的結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沒有寫完,“雲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壹個想象的空間吧。
都在這裏啦 妳自己找想要的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