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的《鑒賞家》應該就屬於後者。看似語言簡單質樸,卻讀起來很有韻味,很耐讀。
精美的文字大抵如此,讀起來有畫面感,有音樂感,還有新鮮感。
文章寫葉三是鑒賞家,可開篇卻說葉三是個賣果子的,寫他區別於他人的賣果子方法,不開鋪子,不擺攤,不走家串巷,甚至主人都不用看果子。這種方式的賣果子方法,在內容上已抓住了壹個新鮮感。而他與客戶交易過程的簡單描寫,中間摻進了與主人簡單的對話。這段文字描寫,很有畫面感,較少的篇幅,似電影鏡頭似的,卻可以在我們的腦子放好幾分鐘。這便是精美文字的魅力。而其中的音樂感,就完全體現在文字的韻律上,整個句式的長長短短,極少的重復,偶爾的對仗,如果妳們聽過十點讀書的亞萱讀過這篇文章,那種音樂感便渲染得淋漓盡致,如歌如訴,美不勝收。
在全篇文章裏,能夠讀出這"三感"的段落不少,不再同樣列舉。
後面較大篇幅寫葉三對選果子下的功夫,和他區別於其它人的物質,看似與鑒賞家無關的內容,其實,反映的卻是鑒賞家的特質:在某件事情上肯下功夫,有別於其它人,有藝術家的特質,其實都是整篇文章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葉三的兩個兒子,看似離文章更遠,卻是慢慢引出葉三賣果子的真正原因,就是為了季四太爺壹個人,葉三也得賣果子。原來,葉三賣果子只是副業,而他心裏真正所屬的,是季四太爺的畫。這部分依然是文章的鋪墊。
文章從葉三給所有人賣果子到只給季陶民壹個人賣果子,這句話是壹句較好的轉折,又是壹個完美的承上啟下。在這話之間,文章的筆墨都是鋪墊。只有從這轉折開始,文章才開始慢慢進入主題。
葉三看季陶民的畫,是真的懂,是有別於其它的假名士高談闊論,為了壹點談資而進行所謂的附庸風雅,不是假充內行,也不是諛媚。而他的“真懂”,從都又從季四老爺作的幾幅畫時,表現出來的,“風拂紫藤花亂”、“老鼠上燈臺”、“紅花蓮子白花藕”。作者舉了三個例子,剛剛又符合了專業寫作舉例的最佳結構。壹般情況下,都說舉三個例子說明壹件事是最佳的結構,少了顯得內容單薄,多了又顯得繁瑣,而三個例子正是剛剛好。
季陶民死了,葉三也不再賣果子了。季陶民的畫價大增,而葉子堅持不肯賣畫,這部分把小說推到高潮。直到最後把所有的畫帶進棺材,是自然而然的事。葉三愛畫,不為金錢所動,是愛至骨子裏,畢生賣果子也是為畫,以至死後,縱使畫是天價,依然讓所愛陪伴自己,乃至成灰,是壹種精神摯愛的高度升華和統壹。
這篇小說,是散文式小說。結構也並不復雜,整篇文章鋪墊得夠厚,結果出來得自然而然,所以讀起來特耐讀,唇齒留香。
人們都說,最好的小說結構應該是“梨型”。而本篇小說的第壹句,算是第壹部分,如果全文按10的比例分配,開篇的比例占算是占1;第二部分寫賣果子,占比例是2;寫葉三的家庭環境,兩個兒子的情況,這裏的比例也占2;而寫葉三鑒賞畫部分,這部分應該占的是4;最後壹句的結尾,與文章開篇的壹句相呼應,結構比例上也只能占1;那麽,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是:1:2:2:4:1,標準的梨型。原來大家寫小說,也是遵從這樣的壹個結構標準。
汪老短短的這篇小說,讀起來值得讓人回味,適合朗誦。細細拆分,大概還不止如此多精妙之處,看似質樸的書寫,實則地濃重筆墨的鋪墊,讓結局來得自然而然,是壹篇寫很好的寫人物的範文。
編後語:這段時間讀書很慢,也很亂,其實壹本也沒讀完。要寫書評確實有點難度。只好拿壹篇短篇來細讀讀,完成壹篇交差的文字。
買了很多書,讀完地卻少。床頭放的幾本書分別是白話小說三言二拍的《初刻拍案驚奇》,本市壹位女作家的小說《婚姻黑子》,還有壹本是《納蘭詞》。讀得最快的大概就是那本現代小說了,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註意些什麽,但還是從作者每篇小說裏感覺到作者創作的用心,結算上的處理,和人物的安排。讀完腦子總是有瞬間的想法,遺憾的是卻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結果又是壹想而過,白讀了。而那本白話小說給我最大的啟發便是,很多的故事值得借鑒延展,是寫小說最好的創作素材,也能給人以天馬行空的想象。更關鍵的是,中國的古典文字,還是有太多優美華麗的詞藻,值得慢慢欣賞。納蘭詞完全是我用來把玩的文字,不求記住,讀讀,體會那種無法言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