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為什麽歷時壹年的夷陵之戰,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直到慘敗而死才想起諸葛亮?而堅持蜀吳結盟的諸葛亮為什麽不勸阻劉備的行為,甚至“壹言不發”?讓我們來看看:
劉備為什麽不拿下諸葛亮?
1,諸葛亮有更重要的作用。“足智多謀”是諸葛亮給人留下的傳統印象,但實際上,他的政治才能比軍事才能要突出得多。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攻吳這段時間,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的角色基本上是主管政治,更具體地說就是“搞後勤”,搞得有聲有色。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督零陵、桂陽、長沙三縣,調其稅以充軍。”劉備打敗劉璋後,任命諸葛亮為總軍師,劉備出去打仗,諸葛亮留在成都。諸葛亮為什麽留在成都?“足夠的糧食和士兵”。
劉備遠征孫權最大的問題是後勤補給。諸葛亮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才能,地位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而劉備帳下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
2.劉備也不差。那麽,劉備攻打吳國時不需要帶軍師嗎?在當時的劉備看來,以他豐富的身經百戰的經驗,完全可以應付對面的書生魯迅。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在當時,對手還是對他的軍事才能贊不絕口。魯迅說:“劉備天下有名,曹操怕之。現在他在王國裏,這是強大的。”魏也認為“起初蜀中只有劉備壹國,劉備已死,故其齡無聲,故略無準備。”就連差點全軍覆沒的劉備,對孫權也有威懾作用。“孫權聽說他以前住在白蒂,他非常害怕。他派了壹個特使來請求和平。”
劉備早期的表現值得稱道。比如他水陸並進,壹開始進展順利。再比如,他派馬良到荊州南部去“慰五?蠻子,鹹相率響應”,獨特的戰略眼光。但被魯迅拖入消耗戰後,劉備屢戰屢敗的特點顯現出來,兩種戰術成為致命的敗筆:壹種是分兵合營。曹丕曾說,打了壹輩子仗的劉備,怎麽會蠢到紮營七百裏。二是棄船而走,失去水陸優勢,最後被魯迅打敗。
諸葛亮為什麽壹言不發?
諸葛亮是蜀吳結盟的堅定執行者,那麽劉備攻打吳時,身為肱骨之臣的諸葛亮為什麽不勸阻甚至“壹言不發”呢?
從劉備打敗劉璋到被稱為漢中王這段時間,劉備最信任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取益州、漢中,出謀劃策,戰功卓著。諸葛亮對此評價很高,認為只有法鄭燦做得到。“到時候,進退有度,法之孝玉之介展翅,使之騰飛,不可復制。”法正死後,劉備痛哭了幾天,這是關羽從未享受過的。
夷陵之敗,諸葛亮感嘆,如果還在,或許能阻止劉備伐吳;即使吳國遭到攻擊,只要劉備帶著法正,就不會全軍覆沒。
而劉備,早期壹帆風順,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天生不卑不亢。即使在相持階段,劉備也沒有遇到嚴重的挫折,最後的失利來得太突然了。搞後勤的諸葛亮怎麽能告訴他的師傅該怎麽做?
所以諸葛亮說了也沒用。還不如好好幹,什麽都不說。
最後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逃到了白帝城。幾個月後,他得了重病,並從成都招募了諸葛亮和劉禪等王子來安排孤兒。諸葛亮開府治國,從幕後走到臺前,開啟了他人生的巔峰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