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第壹部短篇白話日記小說,也是中國第壹部現代白話小說,寫於1918年4月。此文於5月1918日首發於《新青年》第4卷第5號,後被收入《吶喊》,編入《魯迅全集》第壹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的“狂人”形象和“狂人”的自我描述,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要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站在激進的“革命民主”的立場上,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表達了對中國乃至人類未來的深切關註和憤慨。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他和當時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壹起寫文章、辦雜誌,在中國掀起了五四以後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積極倡導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之邀,同意為《新青年》寫壹篇文章,並於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寫《狂人日記》之前,魯迅已經閱讀了大約壹百部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經歷沈默和反思後的第壹聲吶喊。他的作品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希望、祈禱等復雜情緒。也必然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社會的理解。是徹底的反封建“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創作的“總序”。
文章簡介:
《狂人日記》整部作品幾乎就是壹個狂人內心世界的自白。瘋子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他會被逼著吃人或者被別人吃。瘋子被關了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食物,拒絕接受治療,還不停的勸說周圍的人不要再吃人了。
直到瘋子終於發現,自己可能是無意中吃了姐姐的肉。絕望中的瘋子發出“沒吃人的孩子,還是有?”拯救兒童...“喊。
小說開頭,在《狂人日記》的序言中,我寫道:“老君遠道來看,卻早康復,已去某地袖手旁觀。”瘋子的病好了,暗示別人精神不正常。在大家眼裏,瘋子就是患有迫害恐懼癥的病人。在瘋子眼裏,其他人都是食人族。如此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深刻揭示了壹個病態社會的悲哀。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舊行書的意象暗示,直指保守的傳統文化。《未來沒有吃人的空間》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可能沒有吃過姐姐的肉”,這是壹個瘋子對自己的評價和反思,也是他對未來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
小說結尾的“救救孩子”的吶喊,是壹個瘋子對建設新社會的實踐探索。在瘋子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被食人文化汙染。所以,要想有壹個光明的未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趕緊救。
《狂人日記》既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又表現了魯迅“悲憤交加”的人道主義情懷和以文藝創作改造社會和人生的整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