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的《阿q正傳》乍壹看,似乎沒有什麽好詞。其實,如果妳仔細閱讀,妳會發現作者寫得極其細致,極其準確。對阿q的贊美,就在諷刺和嘲諷的字裏行間,在畫面裏。阿q不是謙謙君子,但也不是齷齪小人。首先,他是壹個勤奮、多才多藝的工人,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他雖然壹生窮困潦倒,但從未向別人借過款,也“無內債”。基於此,阿q是個頂天立地的人,比趙爺爺、錢爺爺、秀才、假洋鬼子還高貴:比今天的八旗子弟強壹萬倍。第二,阿q手腳很幹凈。他有時會在雇主家做短工,幹完活就走。從來沒有人說過他偷過東西(餓的時候偷過三個生蘿蔔,被逼斷生計的時候在城裏偷過應該算例外)。第三,阿q很誠實,很少或幾乎不說謊。餓了就找工作,想求愛就大聲說出來,承認自己做過的事,哪怕挨打砍頭。作品通過描寫阿q受盡屈辱和欺淩的悲慘生活,控訴了反動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殘酷沈重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精神奴役,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直接關系到農民的解放要求。
《阿q正傳》中幽默風趣的語言時不時會讓人會心壹笑,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荒誕,而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尤其需要了解“精神勝利法”的由來和現實意義。
精神勝利法可以說是近代的壹種社會思潮。封建統治階級面對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不斷失敗,不能清醒地正視現實,承認失敗,努力工作,但仍想維護自己的統治,於是就產生了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從農民自身來說,奴隸的身份和反抗失敗的歷史也是“精神勝利法”產生和被接受的土壤。所以,阿q形象有著深刻的含義,是壹個“我們人民的現代靈魂”(用魯迅的話說)。它是中國每個人的壹面鏡子,在鏡子裏可以照出自己或自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批判作用,這也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義之壹。
《阿q正傳》是壹部偉大的小說。80多年來,它以其別出心裁的藝術魅力和至高無上的思想力量震撼著中國知識界和世界文壇。就像魯迅自己說的,他要“寫壹個我們人民的現代靈魂”。“阿q”成了常見的代名詞,“阿q精神”成了我們用來自嘲或諷刺人的東西。魯迅確實寫了壹個舊中國孕育的“中國人的靈魂”。這個典型的例子不是各種想法的組合,而是壹個有血有肉的個體。這個典型的例子在20世紀20年代並不是獨壹無二的,而是歷久彌新,至今依然鮮活。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中國人生哲學的精髓。甚至有人總結到這樣的高度:“壹個人不能沒有任何阿q精神。”
處於社會底層的阿q,長期被馴化被奴役,形成了這種奴隸心理。在中國這樣壹個封建等級觀念依然存在,民主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國家,這種心理現象目前還是比較普遍的。比如有的人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下屬面前頤指氣使,盛氣淩人,有的學生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不敢出門,但回到家卻趾高氣揚,就像個小皇帝。
小說內容博大精深,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智慧。從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觀、傳統習慣、革命觀、奴隸制、客觀態度可以知道,作者給了我三點啟示:壹是客觀看待傳統,二是改革不易,三是包容異己,在當下具有現實意義。
魯迅的《阿q正傳》以其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精辟的描寫分析和對社會清醒的認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露苦難,引起治療的重視。”實現拯救生命、改造國民性的目標,體現了深刻的主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人性,是我們今天仍然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希望工程,愛心工程,誌願者活動和其他支持組織無疑給了許多貧困兒童和有需要的人救濟,並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但是,我們呼籲正直、善良、慈善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少壹些距離,多壹些親近;少壹些冷漠,多壹些問候;少壹些封閉,多壹些坦誠;少壹些欺騙,多壹些真誠的愛。
壹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具有不朽的魅力。魯迅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極大揭露,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審視自己的壹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