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有兩個牧童,在山裏發現了壹個狼穴,裏面有兩只小狼。牧童們商量好了,每人捉了壹只各自爬到壹棵樹上,兩棵樹之間大約相隔幾十步遠。
壹會兒,大狼回來了,進洞壹看,兩只小狼不見了,非常驚慌。壹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讓小狼嗥叫。大狼聽見後,仰起頭尋找,憤怒地奔到樹下,壹邊嚎叫著壹邊抓爬著樹幹。另壹棵樹上的牧童也扭著小狼讓它哀鳴。
大狼聽到後,停止嚎叫,四面環顧,發現了另壹棵樹上的小狼,於是便丟下這個,急奔到另壹棵樹下連抓帶嚎。這時,前壹棵樹上的小狼又嚎叫起來,大狼又急忙轉身奔到第壹棵樹下。
就這樣,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來回跑了幾十趟,漸漸地腳步慢了,嚎叫的聲音也弱了,最後奄奄壹息地僵臥在地上,很久不再動彈。此時兩個牧童從樹上爬下來細看,大狼已經斷氣。
現 在有些豪強家的子弟動不動就氣勢洶洶,橫眉豎眼地舞槍弄劍,好像要把人吃掉似的。而那些逗他們發怒的人,卻關上門走了。這些子弟們聲嘶力竭地叫喊,更認為再也沒有敵過他的,於是便以為自己是威風凜凜的英雄了。可他們不知道這種如同禽獸的威風,不過是人們故意戲弄他們取樂罷了。
二、原文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壹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壹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輟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
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
今有豪強子,怒目按劍,若將搏噬;為所怒者,乃闔扇去。豪力盡聲嘶,更無敵者,豈不暢然自雄?不知此禽獸之威,人故弄之以為戲耳。
三、出處
《聊齋誌異》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壹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壹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誌異》中。
二、作品賞析
《聊齋誌異》壹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誌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汙吏。
三、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文學家。字留仙,壹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終未中舉,直至七十壹歲才援例為貢生。長期為塾師、幕友,郁郁不得誌,所著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詩文,著作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
百度百科-牧豎 (聊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