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花季雨季
發行時間:1998年
電影導演:戚健
主要演員:顏丹晨
張超
煬姿白雲
李晨
劉垠
韓冬雪
曹蓬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簡介:
深圳壹所重點中學裏,壹群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特區少年,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深圳人,也有跟隨父母從祖國四面八方來的,在這塊充滿神奇魅力的熱土上學習、生活、奮鬥。以班長謝欣然為代表的同學們在班主任江老師的帶領下,壹次次經受了生活的洗禮,走出了壹個又壹個的感情的旋渦,不斷走向成熟。 影片展現了深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都市人文資源、城市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生活的快節奏和面對的各種競爭和壓力,讓改革開放時期呈現的社會復雜性和兩種世界觀人生觀的矛盾,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和生活...
故事講述了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中壹群年輕人的青春成長的歷程。新的學期開始了,謝欣然、陳明等幾個同學升入了高壹,新來的班主任江楠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從無憂無慮的十六歲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十七歲雨季,壹系列成長的煩惱在這群高中生的心裏漸漸地彌漫著,壹系列來自於家庭、社會的各方面困擾和難題在他們的心裏泛起波瀾。
班長謝欣然學習成績優秀,但由於沒有本市戶口,時常面對各種問題發愁,陳明學習刻苦,但對班級活動和他人漠不關心,而劉夏決定當演員,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面臨情感危機的父母言歸於好。
學校開始評選特優生了,陳明和謝欣然成為競爭對手,然而,在“漫畫”事件中,陳明表現出的自私狹隘讓江老師憂慮,而謝欣然也因為戶口被爸爸讓給別人而因爸爸產生了自卑感,並且,在暑假打工中又經歷了當臨時“拉長”的挫折,也產生也壹些關於"競爭"的不良情緒,觀察入微的江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壹次別開生面的課外教育,帶領全班去了貧困地區的歧山小學考察。
在歧山小學類似《背起爸爸上學》的所見所聞,讓陳明和謝欣然都從自我的小圈子裏走了出來,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而又在特優生的競選演說中傾訴了自己的感悟過程,最終,兩個人雙雙被評為特優生,而欣然的戶口問題,也最終得到了解決。
16歲時寫《花季雨季》,郁秀如今已過32
提起郁秀,壹些人或許會想壹下,但提起《花季雨季》,恐怕沒有人會忘記。雖然郁秀是七十年代生人,但這部小說加上後來據此小說改拍的電視劇,卻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學生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加劇了青春成長小說的暢銷,僅《花季雨季》就售出了200萬冊,青春文學作品的寫作與閱讀至今未曾退熱。可以說,郁秀和她的《花季雨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今天興風作浪的“80後”壹族,如果有誰說沒有看過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簡直是很難想像的。
郁秀1974年出生,1984年隨父母工作調動移居深圳,1993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深圳大學與美國西雅圖艾德蒙學院聯辦的學位課程。當年處女作出版後,就有人稱之為“青春作家”。在壹次采訪中,郁秀告訴我,寫《花季雨季》時她才16歲,天天躲在小房間裏,用練習本寫,寫完就藏起來。1993年寫完後,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有壹家說,出版可以,交2萬塊錢吧。書稿就這麽拖了下來。直到1996年,壹個偶然的機會,《花季雨季》才由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當時,出版社也並沒有看好這部小說,原打算印的5萬冊也只先印了3萬冊。誰知幾天內書就全部發完了。對《花季雨季》暢銷有著直接感覺的是郁秀的父親。1996年深圳書市上,《花季雨季》簡直是“賣瘋了”,壹天賣了近2000冊。書店人手不夠,郁秀父親也加入了添書上架的大軍,壹天下來腰酸腿疼。
然而,雖然走在“80後”之前,是位“大姐大”,但郁秀此後的影響卻沒有韓寒、郭敬明、春樹他們廣大。我想這裏很大的原因是她離開了祖國,1995年,在深圳大學二年級學習的郁秀去了美國,選讀商學,1999年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郁秀說,當時並沒有想過再寫下去,所以選擇了壹個對就業很有幫助的專業。其實,在此期間,郁秀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追求,雖然她後來對媒體說過,自己壹直沒有好的作品給讀者,很不好意思,讓大家覺得她壹直沒有長大,還是是16歲,但她壹直沒有放棄,且壹直以她熟悉和成功的校園作為寫作對象,焦點都放在“小孩子”、“大孩子”身上,只不過不如有些作家“產量驚人”罷了,如在2000年,郁秀出版了《太陽鳥》,2004年又寫出了《美國旅店》,都是長篇小說。
2004年,郁秀因為推廣她的《美國旅店》曾來到南京,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見到她的,這本書是江蘇文藝出版出片的。在江蘇文藝,她給我的印象自然不再是寫作《花季雨季》時16歲少女的模樣,而是壹個時尚的女性。但談起她的處女作和後來的《太陽鳥》,她卻覺得那些作品不如她的《美國旅店》有深度,特別是在文學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都有欠缺。《美國旅店》寫的是壹個十壹二歲的中國小女孩宋歌在美國成長的故事,由於父母離異,她被母親接到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就此問她,妳的作品都是在寫未成年人,對此怎麽看,為什麽不寫壹些成人的題材。她說她不怕被譏“還在寫孩子”。
兩年之後,不怕被人譏笑的郁秀再出新作,又是壹本寫孩子的書,名字叫《不會遊泳的魚》(2006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書中,郁秀選擇了壹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家庭,描述了壹對中學生孿生兄妹的美國校園生活。但我卻起了疑問,這樣的寫作是不是在“走老路”,重復自己之嫌?“秀”郎才盡否?
今年已32歲的郁秀稱,“我想表達的很多,我想表達青少年的愛情觀、校園裏的暴力行為、校園裏的隱性傷害、藥物、性、婚姻危機等等。但如果概括來講的話,我主要想表達的就是文化沖突。人在沖突中才能認清自己、確定自己。我覺得小說寫來寫去就是寫情感,寫人性。”
“我覺得青少年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許多的變數,而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也是壹個變數,這兩個變數碰在壹塊,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小說中就非常值得寫。文化沖突在最後肯定會讓妳有壹個文化取舍和認同。文化認同不僅是壹個理論問題,更是壹個實際問題,因為任何壹個人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壹個價值取舍在裏面的,在妳十幾歲青春爆發期時,取舍還沒有完成,妳壹定會面臨大的沖突。比如說我寫兩個十四歲的孩子,他們到了美國校園,會感覺他們和美國孩子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他們沒有***同的基礎和語言。語言是壹個非常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有時候決定壹切。”
“妳寫什麽能駕馭什麽,或者說寫什麽最能觸動妳是壹系列的問題。寫這個我確實也比較駕輕就熟。壹個作家寫來寫去也都是在寫故鄉和童年。對於我來講,十幾歲的孩子是壹個謎。我壹寫什麽大家都會說是成長小說,但實際上很多作家很多經典的東西都是在寫他的童年,他可能不以童年的視角,可能是以壹個成人的視角,或回憶式的方式或片段式的方式。像蘇童,他寫得最好的是寫少年的那段,他寫出了少年的血氣方剛,很精彩。《洛麗塔》是寫壹個成年人和少女之間的戀情,它寫到壹個12到14歲的少女,裏面有壹句話:青少年是壹個謎,妳以為妳作為成年人能教導她?她是介於魔與仙之間,她本身是非常不確定的魔幻式的人物,從寫作技巧來講,這是壹種非常了不起的審美觀。”
對比起當年才出道時的說話,如今的郁秀已非常大人了,且有商業頭腦,在完成《不會遊泳的魚》之後,郁秀又將推出“修正版”《花季雨季》,不知這回郁秀是否有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