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性格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分析悲劇的必然性

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性格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分析悲劇的必然性

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自從問世以來,研究者們就習慣性地從“男主人公蕭澗秋的愛情歸屬”這個問題出發對文本進行解讀。傳統的研究者多從階級分析的角度出發,或認為蕭澗秋因同情勞動人民而愛文嫂,或認為蕭澗秋因“物以類聚”——與陶嵐同屬小資產階級分子——而愛陶嵐。清華大學教授藍棣之先生另辟蹊徑,在他的專著《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中借鑒精神分析批評模式進行研究,得出“蕭澗秋所愛為采蓮”的結論,盡管給人以耳目壹新之感,卻仍是在愛情的圈子裏打轉。由此可見,研究者們從壹開始就跌入了這樣壹個思維模式:有戲就會有男女,有男女就壹定有愛情,至於愛情對象,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C,“是不是”可以討論,“有沒有”無庸置疑。伴隨著“細讀”的名著解讀趨勢而對文本進行意象分析時,我發現《二月》原來是壹個與愛情無關的故事,蕭澗秋其實沒愛過任何人,也沒有被任何人所愛。作品所要表達的只是人類普遍命運中的孤獨與無助在那個時代的特殊體現以及仿徨中對生命底色的堅守。

故事發生地芙蓉鎮的人物群體中存在兩個世界——男性世界與女性世界。前者中多謀善變的錢正興、庸俗空談的方謀、隨波逐流的陶慕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社會的象征與代表,而深受封建觀念影響的民眾隨之從男性權力的視角看待問題也是其中的組成部分。誓與庸俗社會對立卻處處受人非議的陶嵐、恪守傳統道德卻被其逼上絕路的文嫂、小小年紀亦卷入是非被人罵作“有壹個野伯”的采蓮與她們所代表的其他類似命運的人構成了芙蓉鎮的女性世界。作為壹個過客,蕭澗秋自然從不屬於其中任何壹邊,但他幼年為孤、歷經磨難的身世,他高傲而不入流的性恪,他的理想以及他到芙蓉鎮來教書的目的(向往“人類純潔而天真的花”)使他本能地厭惡、疏離前者而關註、貼近後者並最終將自己的命運與她們聯系在壹起。這種情感是對人類命運的普遍同情,帶著壹份“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知相憐,超越了壹般的男女之情。

作為芙蓉鎮女性世界的兩個代表人物——文嫂與陶嵐,壹個恪守傳統,在生活的重壓下走向自我封閉;壹個看破世態,在思想的苦悶中走向自我放縱。這樣分屬兩極的性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下女性同壹悲劇命運的不同演繹。這就決定了她們會對蕭澗秋這個與芙蓉鎮男性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產生好感並在無望的掙紮中將其作為救世主,尋求生活上的依靠和思想上的指引,而遠非以往研究者認定的愛情。下面就蕭澗秋與文嫂、蕭澗秋與陶嵐之間的相互關系先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再對蕭澗秋與采蓮的關系進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