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段時間以來,關於“讀全書”的文章和說法頻頻出現在教育刊物上,眾說紛紜。但是現階段,距離2019高考不到200天的時候,讀完高三全書就顯得特別困難。
“選擇閱讀指定範圍內的小說”和“選擇閱讀指定範圍內的學術著作”。這裏的“指定範圍”內容豐富,可以指閱讀時間、作品類型、作品層次等等。但中學教師要選擇合適的作品並不容易,選小說問題也不太大,所以學術作品就勉為其難了,因為從中學教師的工作性質、閱讀經歷、學術素養來看,很難找到合適的學術作品。這裏我們重點介紹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虛構。
但即使是讀小說也需要時間。我把余華的《活著》推薦給學生,看過的學生都說很震撼,但大部分學生根本抽不出這麽多時間。我該怎麽辦?我想到了壹個替代方案,就是看電影。雖然電影和原著還有距離,但是電影有電影的優點。於是我用了兩個晚上的語文自習陪同學們看了電影《活著》。看完電影,很多同學,包括之前壹直吵著沒時間的同學,都紛紛找到原著,騰出時間來看。
好的文藝作品能反映壹個時代的變遷,展現壹個民族的歷史。活著是如此優秀的文學作品!它通過落魄富家子弟的坎坷人生,反映了壹個民族的變遷歷史和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關系。在過去的三個月裏,我帶著我的學生看了電影,如《活著》,《垂死掙紮》,《肖申克的救贖》,《孤島》,《橋》,《死亡詩社》,《黑暗時刻》,《霸王別姬》等。當然也不是都是上課看的,有壹部分是作為假期作業讓學生在家看的。
我看了這部電影,但它遠沒有結束。影片的優點在於畫面感強,形象生動,有視覺沖擊力,但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很多鏡頭壹閃而過,來不及細細品味。因此,關於電影的討論和寫作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觀者的核心素養,需要對作品的主題、情節、語言、動作、心理、環境進行反復琢磨和琢磨。於是,學生們就劇情、人物、場景設置、主題渲染、語言等方面寫影評、評論,寫電影和小說的異同。很多同學都寫出了自己獨特深刻的見解。
在這裏,電影是作為小說來讀的。比如電影《死亡詩社》,我設置了如下題目:1。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麽?2.影片中有哪些行為表現了基廷先生的越軌行為?3.基廷先生的教育主張是什麽?妳覺得基廷先生怎麽樣?4.妳對尼爾自殺有什麽看法?
看完《死亡詩社》,我特意找了個時間和同學交流欣賞。很多同學從電影中想到了現實,談了很多感悟。同學們都壹致認為基廷老師的越軌行為符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也符合教育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教育學生突破壁壘,做自己!最後我說,我的意思不是讓大家和父母作對,而是要學會和父母相處,學會理解父母。這應該是看這部電影的意外收獲。
同樣,觀看反映二戰時期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南斯拉夫電影《橋》和《黑暗時刻》,就是要讓我們年輕壹代體會到,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普通人和領導人所具有的熱情、勇氣、責任和擔當。看島內,要了解社會發展規律和人心向背。誰來制定規則?為什麽火賊不吉利?看到死亡求生,引發了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
學生們最喜歡的電影是《肖申克的救贖》,因為安迪對理想的堅持,對自由的向往,他的陽光和自信給了迷茫的年輕學生們極大的鼓勵和鞭策!
看電影,可以對作品的主題和藝術特色進行思考、評價、寫作和交流。壹部好的電影會對人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雖然不能代替閱讀文本,但至少可以讓人更方便地學習優秀文藝作品的精髓。在燃眉之急的時刻,看電影不失為壹種閱讀全書的取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