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圍繞著“辮子”的存在和事件的跌宕起伏展開。人物的情感變化在壹個完整的結構中遵循著開始、發展、高潮、結局、余波的程序性演變,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寫這個的同時關註其他人”。場景不大,所有的人物都鮮活生動。
小說結尾“伊拉克裹腳”壹瘸壹拐的出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深刻而發人深省。
擴展數據:
開頭對景物和環境的概括描寫,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空間秩序描述了江南小城鎮和村莊的風貌,同時奠定了小說的社會基調,即不是繁華先進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區,而是江南的小村莊。
對這壹自然場景的詳細描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在於沒有深入群眾和農村,沒有根除人民內部封建主義的思想殘余。
然後,壹個文人詩意盎然的描寫,微妙地揭示了當時的文化背景。他們坐在酒船上悠閑地寫詩,諷刺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文人騷客。盡管他們身處動蕩不安的亂世和國家轉型時期,但他們仍然希望獨自生活,過著清清白白的生活,既不關心民生,也不關心民族危亡。
封建保守主義的兩位代表人物老太和趙多次比較“過去的長毛”和“現在的長毛”的聯系和區別,暗示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和資本主義領導的革命都有局限性,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工人階級才能根除封建主義,挽救中國革命。